針對當前世界經濟大變革大調整的新形勢,我國提出了“加大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力度,加強資源節約和生態環保,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保持中國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的戰略思想。由此可見,國家對環保工作的要求已提高到發展戰略的高度。
對于鈾礦冶行業來說,由于行業的特殊性,安全環保工作始終被視作其發展的生命線。近年來,鈾礦冶企業引入“綠色礦山”理念,不斷推進鈾礦冶工作向安全生產、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方向發展。伴隨核電閘門的即將重啟,我國核電也將迎來新一輪的發展機遇期,鈾資源的持續發展非常必要,鈾礦冶環保工作更是其中的關鍵。因此,如何克服鈾礦冶環保工作薄弱環節,扭轉鈾礦冶環保工作被動局面,促進核地質、鈾礦冶環保管理水平和設施能力的全面提升,是新形勢下鈾礦冶環保工作的當務之急。
新形勢對鈾礦冶環保工作提出更高要求
我國環境立法已初步形成了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法律體系框架。國家先后頒布《環境保護法》、《大氣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環境影響評價法》、《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等9部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這些為遏制我國環境污染、改善環境質量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
由于核工業的行業特殊性,其監測、防護等標準都依賴于核工業制訂的核行業標準。自上世紀九十年代起,我國開始加強放射性環境保護標準的國標化,先后出臺《GB/T 11806-2004放射性物質安全運輸規程》、《GB23727-2009鈾礦冶輻射防護和環境保護規定》、《GB23726-2009鈾礦冶輻射環境監測規定》、《GB15848-2009 鈾礦地質勘查輻射防護與環境保護規定》、《GB14585-93鈾、釷礦冶放射性廢物安全管理技術規定》、《GB14586—93鈾礦冶設施退役環境管理規定》等放射性監測與環境保護國標。
與此同時,國家積極整合相關領域的職能,理順核與輻射環境安全監管體制,實現了核安全、輻射環境和放射源的統一管理。國家環保部(國家核安全局)對全國核設施、輻射源、鈾礦、伴生放射性礦、放射性廢物進行統一監督管理,在核設施集中地區設立6個派出機構,各省環保部門也相應設置輻射環境安全監管機構。核工業鈾礦山的放射性監測,也已由原來委托核工業自己監測轉變為地方環保廳監測。
據了解,全國現約有1300人從事核與輻射安全監管工作。24個省市對轄區內重點地域實施了常規輻射環境質量監測。目前,“全國輻射環境監測網、核與輻射應急技術中心和輻射環境監測技術中心”項目已基本完成,31個一級網站(省、市、自治區)和2個二級網站(包頭和青島)初具規模,配套設施基本到位。環保部的輻射環境監測系統已基本實現“組織網絡化、管理程序化、技術規范化、方法標準化、裝備現代化、質量保證系統化”。
隨著大眾傳媒的現代化,公眾參與安全環保工作的意識和渠道越來越廣泛,這對新時期鈾礦冶的安全環保管理及公眾應急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完善體制和機制保障鈾礦冶環保工作開展
第一,研究和制定鈾礦山環境保護的專門法規。目前,我國針對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已頒布了不少,但針對鈾礦山卻尚無一部完整的、有針對性的法規。由于對鈾資源的特殊性、鈾礦山環境保護的特殊性認識不足,一些辦法和措施的針對性不強,“誰開發、誰保護,誰污染、誰治理,誰破壞、誰恢復”的政策無法得到根本貫徹落實,因此,有必要研究和制定鈾礦山環境保護的專門法規,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鈾礦山環境保護法律法規體系和技術標準體系,為環境治理提供法律依據。
第二,進一步建立健全企業內部安全環保制度。一方面明確各級人員的環保責任,促使各級管理者和所有操作人員自覺地在全面落實崗位責任制上狠下功夫、在徹底消除各類環保事故隱患上狠下功夫、在提高自身素質上狠下功夫;另一方面,可以建立獎罰并舉的環保工作機制,調動各層次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切實解決環保工作問題。
第三,爭取地方政府的支持,實現地方政府與企業的“合作、共贏”,共同促進鈾礦冶環保工作的開展。
建立以放射性污染檢測為特色的環保監測體系
健全的環境監測體系是做好環保工作的重要保障之一,建立突出放射性污染檢測特色的環境監測體系則是鈾礦冶安全發展的重要保障。
第一,按照國家有關要求,企業配備相應的環境監測設備、設施,建立U、Ra、Mn、pH等必須監測的污染因子的監測方法,完備監測能力。
第二,提高行業從業人員素質,通過建立培訓機制、激勵機制、考核機制等制度,加強環境監測人才隊伍建設。
第三,在現有幾家能力較強的環境監測單位基礎上,建立2~3個區域性、權威的環境監測中心,并對于一些分析過程復雜、分析質量較難控制或需要較大投入、設備要求較高的項目,集中由環境監測中心承擔,保證企業環境監測的全覆蓋和企業的環境監測工作滿足標準規范的要求。
第四,整合資源,建立單位內監測體系,確保對單位污染物內、外部排放點的定期監測,及時掌握污染物排放和生產控制情況,以便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加強企業環保文化建設
第一,深刻理解綠色礦山建設內涵,不要將綠色礦山建設僅停留在生產生活環境的綠樹成蔭上,而是要按照《國家級綠色礦山建設基本條件》,從依法辦礦,規范管理,綜合利用,技術創新,節能減排,環境保護,土地復墾,社區和諧,企業文化等九個方面進行綠色礦山建設。
第二,在生產布局、生產工藝的選擇上,首先考慮工藝對環境的影響,將生態平衡的理念引入企業建設中。
第三,將“不安全,不生產;不環保,不生產”、“安全環保是事業的生命線,企業的生存線,員工的幸福線”等環境理念融入人心,培育環保發展就是安全發展的企業環保文化。
提高生產技術水平 減少“三廢”污染源
鈾礦冶地浸、堆浸技術的應用,簡化了鈾礦生產工藝環節,減少了“三廢”排放量,基本實現了鈾水冶工藝廢水槽式排放、達標排放,使鈾礦冶環境保護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要徹底扭轉鈾礦冶當前環保工作的被動局面,還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努力。首先抓源頭,積極引進新工藝、新技術,一方面從源頭上控制和減少污染物的產生;一方面提高處理效率,擴大廢物回收利用或重復利用的比例,努力實現“零排放”。其次強基礎,從完善基礎設施上下功夫,更新淘汰老舊設備設施,推廣運用高效環保節能型的新型設備設施,消除設備設施上的隱患,增強抗風險能力。
加大鈾礦山環境保護資金投入
鈾礦資源不僅是國家的重要能源之一, 還是國防戰略儲備物資。所有鈾礦企業均為國有獨資企業,且屬于微利行業,因此,要實現鈾礦冶的持續發展,從國家層面來講,可以設立鈾礦山環境保護專項資金,支持鈾礦山環境保護工作開展。
從企業層面來講,可以設置類似于安措費用提取辦法的環保費用,提供較為穩定的資金來源,以保障鈾礦冶環保工作的正常開展。
此外,還可以借鑒一些國家為礦山環境保護和治理設立的各種保證金和財務擔保制度,以確保礦山環境治理和礦地復墾等工作落到實處。
建立鈾礦冶環保公眾危機應急機制
鈾礦冶企業需要建立完善的環保應急救援機制,以應對污染突發事故。
首先,建設必要的清污分流排水系統、污染物收集處理裝置等設施,處理突發污染事故。
其次,制定環境保護、輻射和環境安全事故應急救援預案,配備必要的器材和人員,并進行定期演練,加強企業應急處理的能力建設。
最后,完備企業應急監測能力,及時掌握信息,為事故發生時事態控制和事故處置提供依據。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