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傍晚,華燈初上,77歲的朱國新經常挽著老伴來到湖北宜昌市濱江公園散步。這個習慣,他們已經延續了整整10年。
面對繁華的城市,朱國新感嘆:“僅僅只有10年,宜昌從一座濱江小港口蛻變為世界水電之都,成為長江沿線的‘不夜之城’”。
10年前,宜昌市生產總值僅413.56億元人民幣,城市面積約50平方公里,城區常住人口60萬。樓房不高,街道不寬,游客形容其為“精致的小城市”。
朱國新原籍秭歸縣泄灘鄉,1998年因三峽工程移民搬遷到宜昌市夷陵區。2002年,在宜昌市工作的女兒將老人接到宜昌城區定居,以方便照顧孫子康康。
“10年變化大啊,康康都10歲了,已是一個小男子漢了。我們的城市也越來越大。”朱國新指著自己居住的小區說,這里曾是一片雜居小區。
憑借早年的一點積蓄和敏銳的投資眼光,2003年,朱國新頂著壓力以每平米2000多元的價格買了兩套房子。2007年,朱國新賣掉了一套房子,還清了借款,還賺了不少,現在的自住的房子也已升值3倍多。“我們也是百萬元戶。”說起當年的決定,朱國新很是自豪。
幸運的何止朱國新。400多萬宜昌人的生活正悄然發生著變化。而這座城市的大變化,正是“三峽機遇”所帶來的。
1994年12月,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正式開工建設。進入新世紀后,三峽工程建設繼續全面推進,實現蓄水、通航、發電、防洪等功能。
“10多年來,宜昌搶抓三峽機遇,借力三峽工程,在經濟、交通、旅游、城市建設等各方面突飛猛進。”宜昌市政府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王皓對中新社記者說,2011年,宜昌生產總值達2141億元,較1994年增長1418%,綜合實力居湖北省第二位,進入全國百強城市行列,成為長江沿線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
與此同時,宜昌城市骨架不斷拓展,已達110平方公里,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都實現了飛躍,市民幸福指數逐年提升,每年近2000萬游客暢游宜昌,近百個國家政要慕名造訪。
三峽大學校長何偉軍認為,如今的宜昌無論是知名度,還是戰略地位、優勢條件,都發生了深刻變化。“隨著滬漢蓉快速大通道的建成,三峽物流中心的加速培育,優勢骨干產業的聚集壯大,宜昌正逐步成為長江中上游和華中地區承東啟西、通南達北的重要交通樞紐和產業轉移的重要承接地。”何偉軍說。
面對宜昌的快速崛起,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政府將宜昌市定位為“省域副中心城市”,賦予其影響荊州、荊門和恩施,從而帶動區域發展的重任。2011年,湖北省對全省經濟重新布局,即武漢,宜昌和襄陽,其他市州各占三分之一,宜昌被列為湖北經濟的重要增長極。
當新的起點到來時,湖北宜昌市新的規劃藍圖也呼之欲出:“十二五”期間,宜昌將實現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長江中上游區域性中心城市、世界水電旅游名城的“三大目標”。到2015年,宜昌將形成200平方公里、200萬人口的區域性中心大城市規模。
“這么說,我這個從山旮旯里出來的農民將成為大城市的市民了。”朱國新樂呵呵地說。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