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利樞紐,三峽工程最后一臺機組于7月4日正式并網發電,至今已通過了百天的高負荷安全運行。記者從10月16日召開的三峽工程電站重大裝備國產化研討會上獲悉,依托三峽工程,我國水電重大裝備制造業完成了從技術引進、消化吸收、自主創新,進而實現全面國產化的重大跨越。
“三峽機組的設計和制造難度堪稱世界之最,總裝機容量2250萬千瓦的三峽電站對所使用機電設備的質量和可靠性要求非常高。”據三峽集團董事長曹廣晶介紹,為了既確保三峽工程的質量達到一流,又不失時機地扶持民族工業,我國對三峽左岸電站機組實行國際采購,走“技貿結合、技術轉讓、聯合設計、合作生產”之路。
實踐證明,三峽建設過程重大裝備制造業的國產化目標全面實現。2007年7月10日,我國首臺國產化70萬千瓦水電機組投產發電,國產化水平達到100%。三峽工程建設十多年來,從只能設計制造30萬千瓦至40萬千瓦的水輪發電機組,到能制造70萬千瓦特大型機組,我國企業在實現發電機組自主創新的過程中,先后取得100多項技術專利,水電裝備制造業從自主設計、規劃、制造、安裝到運營的全產業鏈都實現了重大突破。
“從建設之初主要采購外國廠商的技術設備,到實現三峽重大機電設備全面國產化,我國企業用7年的時間,跨越了原本與歐美同行30年的差距。”曹廣晶表示,現在世界上70萬千瓦以上的大型機組60%以上都在中國。我國擁有了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水電裝備企業、人才隊伍和關鍵技術,在非洲、南美、中亞等海外地區,中國水電裝備制造已經編隊走出去了。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