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革命總是與技術革命相伴而生。蒸汽機的出現促成了近代集約化生產方式的形成,大大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引發了第一次工業革命,同時也極大促進了化石能源的開采和利用。發電機、電動機的發明以及遠距離輸電技術的出現,將人類帶入大批量生產的電氣時代,造就了第二次工業革命,同時也形成目前現代電網中集中電力生產傳輸的格局。第一次、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模式是,技術革命引發生產方式的革命,生產方式的革命導致能源供給體系的變革。
進入二十一世紀,技術發展和更新的周期越來越短,對產業的影響也越來越大,一項新技術可以催生或毀滅一個價值千億乃至萬億的產業。例如,高像素的成像芯片及先拍后聚焦技術已經對整個傳統光學相機業造成了巨大的威脅,這兩項技術有可能徹底顛覆日本在傳統相機產業和專利大國的地位。
新型制造技術成為引領未來制造業變革的重要技術之一
以3D打印技術為典型代表的新型制造技術成為引領未來制造業變革的重要技術之一,該技術有可能從根本上改變生產組織方式。3D打印技術是通過電腦輔助設計技術完成一系列數字切片,并將這些切片的信息傳送到3D打印機上,后者采用分層加工、迭加成形,即將連續的薄型層面堆疊起來,直到一個固態物體成型。其工作原理與普通打印機基本相同,與電腦連接后,通過電腦控制把“打印材料”一層層疊加起來,最終把計算機上的藍圖變成實物。
2011年11月,3D打印機在歐洲模具展中展出,并當場“印制”了一把錘子,這把錘子有整潔的仿木手柄和金屬錘頭。據國外報道,利用3D立體打印可以制造出生活用品、交通工具,甚至還可以制造出武器和人體器官。理論上講,幾乎所有的塑料制品和復合材料制品都能夠利用3D打印機進行生產。同時,3D打印機還能夠滿足個性化和多樣化的需求,即需求者就是設計者。
3D打印機所描繪的制造模式便是未來制造業的縮影。今天工廠根據你的設計制造一把錘子,你得花上數千美元。因為廠家要先制造一個模具,澆鑄好錘頭,用機器拋光,再削一根木柄,最后將各部分組裝起來。用這個法子定制一把錘子確實貴得離譜,但只要生產數千把,單個錘子的成本就會大大減少,這就是規模經濟效應。而對3D打印機來說,這個效應顯然沒那么重要了,因為它的軟件可以定制,制造出任何你想要的產品。不管是單件產品的生產,還是批量化生產,機器的設置和生產成本不變,就像辦公室里的二維打印機,打印一個字母和一堆不同字母的成本是不變的。3D打印技術的出現,使得個人可以生產出以前一個和幾個工廠所有工人所生產的產品時,個人工廠的出現已經不再遙遠,同時,結合網絡經濟模式,每個人通過網絡相互連接,可以分工協作,制造出目前集中大規模制造才能生產出的復雜產品。
新型制造技術的單個產品生產成本與大規模生產的單位產品成本的無差將顛覆傳統的規模經濟理論。大規模產品生產優勢的削弱使得中小企業甚至個體企業家變得更具有競爭力,并使集約式的生產模式向著分布式生產的方向發展。此外,新型制造技術可以極大的釋放人的創造力和想象力,使創新經濟商業模式成為可能。
一臺筆記本電腦和一個3D打印機便可完成產品的制造,同時將導致勞動力成本占總成本的比例會越來越小,新興國家的低勞動力成本優勢將急劇下降。靠廉價勞動力獲得大量就業崗位的新興國家,可能又要將這些崗位拱手讓給發達國家,并改變世界產業格局。
新型制造技術未來將對我國制造業造成較大沖擊
當今的中國是充分借助廉價的勞動力打造出了以制造業為主體的中國經濟。我國制造業的構成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輕工業、紡織工業和日用品的制造,大約占制造業總產值的30.24%;第二部分主要是資源加工,包括石油化工、橡膠、非金屬、金屬冶煉,大約占比33%;第三部分是機械、電子類制造業,大約占比35%。隨著新型制造業的發展,目前已經有國外公司使用3D打印技術在本國生產原來需要到我國來設計生產的部分輕工業、紡織工業、日用品及零配件。加之,我國的勞動力成本近年來持續上升,廉價勞動力優勢不斷減小。新型制造技術的發展使勞動力成本占總成本的比例不斷減小,我國在勞動力成本的優勢將急劇萎縮,如果按這種趨勢發展下去,這將對我國東南沿海的中小制造業企業產生巨大沖擊,使我國很多制造行業面臨生存危機。[page]
同時,新型制造技術將影響我國的國家安全。我國以外向型經濟為主,外向型經濟作為國家安全和和平的支柱之一,一直發揮著不可或缺的戰略緩沖作用。一旦這種柔性的戰略緩沖被削弱或喪失,國家安全在戰略上必然會受到影響。新型制造技術的出現會影響我國的外向型經濟格局,從而改變我國的戰略安全形勢。
促進新型制造技術與能源互聯網的發展,挑戰與機遇并存
新型制造技術是一種生產過程從集約到分布的加速器。如果說傳統生產過程的高度集中帶來的是生產環節的復雜化和分工的精細化,那么新型制造技術則是將生產環節大大簡化,導致生產向分布式的方向發展。這種生產模式的分布化自然要求能源供應能夠實現分布化。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和石油世紀的最后階段的到來,將迫使人類必須迅速過渡到一個全新的能源體制,現有的能源供應模式無法滿足未來分布式制造的需求。
為滿足未來分布式制造的這種全新的產業趨勢,需要新型能源供給方式,分布式、共享型可再生能源將成為能源供給發展的趨勢。這種供給方式不僅能夠滿足未來新型制造業發展的需要,同時能夠避免化石燃料的工業活動引發的氣候變化。
里夫金提出,互聯網技術和可再生能源將結合起來所構成的能源互聯網,將是實現能源分布式供應的一種有效模式。我國擁有豐富的可再生能源,其中海上風能資源占世界的四分之三。根據2009年一項由哈佛大學與清華大學聯合進行的研究成果表明,只要我國提高補貼和改善輸電網絡,至2030年風力發電就可以滿足中國所有的電力需求。而且,我國也是世界上太陽能資源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因此,我國具有發展能源互聯網的優越的自然條件。
能源互聯網作為新型制造技術的基礎設施,在未來產業革命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如果我國在本世紀上半葉能夠快速發展能源互聯網,將極大推動我國新型制造業的發展和對傳統制造業的升級換代改造的進程,為建設生態文明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并為我國成為下一次產業革命的領導者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戰略機遇。屆時,我國極有可能成為亞洲的龍頭,引領亞洲進入下一個偉大的經濟時代,成為未來產業革命的主要力量,推動整個亞洲實現向“后碳”社會的轉型。
(作者單位:彭頃砡,首屆中國能源互聯網發展戰略論壇秘書長;査亞兵,國防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慈松,中國科學院聲學所特聘研究員)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