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過一年半的停頓后,中國決定重啟核電建設。自日本福島核泄漏事故以來,中國暫停了核電項目的審批。
10月2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并通過了《核電安全規劃(2011-2020年)》(下稱“核安全規劃”)和《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2011-2020年)》(下稱“核長期規劃”)。
會議明確,“十二五”時期只在沿海安排少數經過充分論證的核電項目廠址,不安排內陸核電項目。
除上述的布局要求外,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對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核電建設措辭謹慎,并作出三點部署。國務院常務會議稱,在建設節奏上要“合理把握”、“穩步推進”,“穩妥恢復正常建設”;在準入門檻上,“新建核電機組必須符合三代安全標準”,“按照全球最高安全要求新建核電項目”。
“這兩個規劃出臺的意義就在于,以后核電的發展規模和速度都會放緩,國家在很短時間內批1000萬千瓦或者2000萬千瓦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在接受時代周報采訪時如是說。
中投顧問新能源行業研究員沈宏文接受時代周報采訪時指出,此次核電項目重啟,許多核電相關企業已經摩拳擦掌等待重新進入市場,而整個重啟過程始終強調核電站的安全性,這對核電站承建商的技術安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長期規劃中的新變數
11月初的西安,秋風蕭瑟,氣溫已明顯下降,陜西某核電設備供應公司的總經理劉輝的心情也像此刻的天氣一樣,多少有點涼。
這源于兩個規劃中的規定,“十二五”時期只在沿海安排少數經過充分論證的核電項目廠址,并按照全球最高安全要求新建核電項目。
這讓劉輝的心情從期盼跌到谷底,“今后的訂單會越來越少,本以為核電重啟后會好轉,但現在看來短期內是不可能了。”
福島核事故發生以前,我國核電建設正以世界上絕無僅有的速度突飛猛進,每年上馬七八座核電站。2007年正式頒布的《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所確定的目標“2020年核電裝機達到4000萬千瓦”,到2010年已激增至8600萬千瓦,之后核電業界又力挺1億千瓦。
截止到2011年底,我國核電機組已建15臺、在建26臺(兩者累計裝機達4141萬千瓦),擬建機組21臺(累計裝機2272萬千瓦),上述運行以及在建核電站都只限于沿海地區。但由于現有核電機組已把沿海地區基本布滿,內陸地區出于種種考慮,電項目規劃極多,不僅是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河南、四川、重慶等地都已紛紛宣布了當地的核電規劃。
對于我國發展內陸核電站,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員王亦楠是堅決的反對者,“國外科學界的最新研究報告表明,歐美的諸多內陸核電站經過多年實踐后已經遇到冷卻水的難題,已經認識到內陸核電是沒有前景的方向,我國必須充分關注這一國際最新態勢,絕不能重蹈覆轍。”
“福島事故之前,中國核電一直在高速發展,到底要發展到什么樣的規模,以什么樣的速度發展,新出臺的規劃顯然比以前的調子降下來了,一個是裝機目標和建設速度降下來了,再一個是對安全性的標準也提高了。”王亦楠說。
國內一家核電集團的資深人士也指出,實際上,中國現有的能力一年也就建4-5個反應堆。按照之前核電的建設速度,是在國情、技術條件、人才管理等方面的脫離,“實際上,原來的目標是超出中國國情的。”
王亦楠用“飲鴆止渴”來形容核電如果在不安全的狀況下高速發展,“核電并不是中國要解決能源緊張、減排壓力的最好選擇,中國要依靠核電的話,無異于走入了一個歧途。”
核電在整個世界的發展是幾起幾落,在前蘇聯發生核電事故以后,世界核電產業已經陷入了一個衰落。不過從本世紀開始,核電又開始復蘇,這次復蘇主要是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國家興起的,但就是在這次復蘇的過程中,日本福島的核事故再次重重打擊人們的自信心。
“實際上,新的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在出臺以前經過了很長時間的討論,我國2020年的核電裝機目標該如何調整,一直有不同的聲音,而爭論的核心就是因為福島核事故而暫停審批的20多座內陸核電站要不要上。”王亦楠說。
“政府部門考慮到民眾對內陸核電計劃的排斥情緒,以及核電站可能造成的輻射威脅,不安排內陸核電計劃在情理之中。”沈宏文說,盡管福島核事件已經過去一年,該事件就其惡劣影響提醒核電國家,核電站的建設運行必須圍繞安全性來展開,“既然核電站最好在靠近水源的地方建立,那么沿海地區發展核電是我國目前唯一的選擇。”
數個核電項目或年內開工
在核電重啟的背景下,處于漩渦中心的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下稱“中核”)此前一直靜悄悄,沒有對核電重啟的話題作出明確回應。
但這并不意味著中核無所事事,種種跡象表明,中核正在摩拳擦掌,為新一輪建設大潮的到來儲蓄力量,中核正在各地招兵買馬,所招聘地區涉及到上海、廣東、浙江、河北、福建等多省市。
10月18日,中核集團三門核電工程1號機組裝卸料機組裝工作正式啟動。裝卸料機主要用作燃料在燃料運輸系統、反應堆堆芯和堆內燃料存貯擱架之間的運輸,是燃料運輸系統最主要的設備之一,也是鋼制安全殼頂封頭就位前需要引入的主要設備之一。
中核甚至搶灘風電項目,10月15日,廣西壯族自治區發改委批復同意富川長春風電場項目由中核匯能有限公司承接。這是中核集團在廣西開發的首個風電項目,共規劃裝機容量15萬千瓦,其中,一期4.95萬千瓦項目已獲得國家能源局及廣西壯族自治區發改委核準。
10月19日,中核甘肅風電一期第一個49.5MW風電項目33臺風機全部吊裝完成。該項目是中核集團首個風電項目,由中核甘肅風力發電有限公司負責開發,計劃于年底前實現并網發電。
中核集團一位知情人士向時代周報介紹:“現在大家還是摸不清上面政策的最終走向,都在觀望,所以不敢向外界做什么表態,但是事情還是需要做,也在繼續做。”
該人士稱,中國面臨著一些發達國家的壓力,“歐洲最大的核電國家德國,現在正在準備全面去核,這些都對中國繼續進行核電發展的意志造成影響。”
10月30日,中核集團發布消息稱,國家能源局局長劉鐵男近日在田灣核電站視察時表示,核電發展對于促進國家節能減排和保障能源可持續發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田灣核電站3、4號機組有望成為我國在兩個規劃批準后首個啟動的新建核電項目。
此前,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網刊工作部主任汪兆富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表示,兩個規劃獲批后,業內專家和該協會一致認為,年內可能開工3-4個(核電)項目,分別是中核集團福建福清核電站4號機組、中廣核集團廣東陽江核電站4號機組、華能集團山東榮成石島灣高溫氣冷堆核電站項目。
汪兆富分析稱,福清核電站4號機組和陽江核電站4號機組都屬于二代改進型技術,由于福清4號機組是和3號機組是共用公共設施的,所以4號機組是必須建的,高溫氣冷堆的先進性和安全性比較可靠,所以年內也能獲批(動工)。
“中國的核電項目其實并沒有暫停,原來進行的一些工程仍在繼續,現在出臺了一些新標準,為下一步一些新的核電項目的審批提供一些框架。”中國能源網首席執行官韓曉平告訴時代周報。
核燃料供應缺口大
根據國務院統一部署,2011年3月至12月,環保部會同有關部門組織開展了全國民用核設施綜合安全檢查,并研究編制了核安全規劃。今年5月3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了該規劃,同意公布并向社會征求意見。
該規劃認定,半個多世紀以來,我國已經形成較為完整的核工業體系,核技術在工業、農業、國防、醫療和科研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核安全保障體系漸趨完善我國已基本建立了覆蓋各類核設施和核活動的核安全法規標準體系。核安全水平不斷提高。
該規劃也承認,中國核電工業安全形勢不容樂觀。我國核電多種堆型、多種技術、多類標準并存的局面給安全管理帶來一定難度,運行和在建核電廠預防和緩解嚴重事故的能力仍需進一步提高。
不過,在韓曉平看來,中國的核電安全系數還是很高,在福島核電站出事后,中國對核安全問題更重視了,“核電還是目前最干凈的發電方式,比風電、太陽能都干凈。”
核安全規劃也對新建核設施提出具體目標,新建核電機組具備較完善的嚴重事故預防和緩解預防,每堆年發生嚴重堆芯損害事件的概率低于十萬分之一,每堆年發生大量放射性物質釋放事件的概率低于百萬分之一。
“完善核電站配套技術的安全性,力爭達到國家安全標準,將是未來核電市場的競爭主題。”對于核電的安全問題,沈宏文如是說。
10月16日,國家環保部公布了國務院批復的《核安全與放射性污染防治“十二五”規劃及2020年遠景目標》。根據此規劃,“十二五”期間核安全及污染防治重點項目投資需求約798億元。
實際上,核電發展不僅存在安全問題,還有核燃料的供應問題。王亦楠認為,目前制約中國核電大發展的主要因素除了安全問題、核廢料處理難題外,我國還面臨著核燃料的供應問題。
“中國是貧鈾國,供需缺口很大,如果中國核電再次發展,鈾的供應將是個很大的問題,目前已建和在建的41座核反應堆如果全部投入運行的話,已經讓我國核燃料的對外依存達到了85%,已經遠遠高于石油的對外依存度,如果裝機容量再大的話,那就意味著核燃料可能全部都要依賴進口,而鈾的進口和國際運輸將要比石油困難得多、敏感得多。”王亦楠說。
對于核燃料的供應,沈宏文也表示擔憂,“若是要達到2020年4000萬千瓦的目標,國內對天然鈾的需求量為6000-7200噸。其中,將有絕大部分的天然鈾從國外進口,中核已經加快對國內天然鈾的開采,并且在提高天然鈾的利用率上已見成效,相比國內對天然鈾的巨大需求,國內鈾的礦藏量還是太少。”
未來核電降速?
對于核電重啟,林伯強認為,重啟很容易,但是關鍵要看批多少,如果重啟后,只批兩臺機組,那和不重啟也沒什么差異,“如果重啟后能批20個甚至30個機組,那才算是真正的重啟。重啟的關鍵在于以后規模的有多大,會以什么方式來做。”
在林伯強看來,中國不得不選擇核電的一個很重要原因,是中國要完成15%清潔能源的承諾,“沒有核電,完成這個承諾會比較困難,所以核電是一個很難避免的選擇。”
沈宏文則認為,規劃對市場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核電市場在我國核電項目停止審批這一年遭遇冷藏,這次重啟再次激起了行業的活力,“發展核電的優勢明顯,不像風電、水電會受時間限制,核電站的供電時段更加靈活,并且回收成本的效率更高。”
一名要求匿名的核電設備供應商,對于規劃出臺后的市場,同樣持樂觀的態度,“核電建設是一個很慢的過程,規劃出臺要變成訂單的話,還需要一兩年的時間,所以現在沒有訂單是很正常的事情。”
按照新的規劃,中國將要求新的核電站采用“第三代”技術建造,這指的是由日本東芝旗下西屋和法國阿海琺開創的最新技術。
中國是當今世界上最活躍的核電站建設者,占目前在建反應堆的40%以上,因此中國轉向第三代技術對于推動采用此類新技術具有重大意義。
上述設備供應商由此認為,以后建設核電站的門檻會提高,目前核反應堆的堆型都是按照2代或者2代半的技術建的。現在如果要建設,必須上第三代核電技術,“這就意味著目前二代的或者二代半的技術都不能用,所以在財力和人力上都要大幅度地投入,如果想占的市場份額多一些,那就得多投入一些。”
不過,目前很多公司確實不愿意投錢,一是沒錢投,二是怕投的錢全都白投,“如果國內的公司無法生產三代的東西,那就只能依靠進口了。”該設備供應商稱。
王亦楠稱,核電原來的發展速度很快,目標很高,現在速度放慢,目標調低,市場份額勢必就會減少,中國的核電在降溫,原來的發展是過熱過快,“大家都在搶建,忽視了核電中安全、技術等風險,現在核電發展回歸理性謹慎,這是好事情。”
王亦楠說,在近幾年核電裝機“井噴”式增長下,很多核電設備都供不應求,但實際上這都是不健康的現象,現在把技術標準提高了,那就是說,肯定會對相當多廠商的設備、生產線等造成一定的沖擊,當然這也同時會推動整個行業的技術進步和升級。
國金證券新能源行業研究員邢志剛則表示,“兩個規劃對于市場的影響是看空的”。他認為,未來核電行業會走入沒落,“對于核電來說,訂單比較關鍵”。
在核電規劃的白皮書里,2015年要達到裝機4000萬千瓦,現在已經在運行的有1300萬千瓦,在建是3100萬千瓦,還有規劃中的3300萬千瓦,全部數字加起來已經超過了7000萬千瓦。而根據已知信息,在這7000萬千瓦中已經招標的機組是5500-6000萬千瓦,所以未來招標就很少,“這樣一來,整個核電行業的訂單會大幅度下降,畢竟核電是個長周期產品。”
邢志剛分析,按照規劃未來五年不會審批多少核電項目,這也意味著訂單沒有多少了,“其實目前這些企業都處于一個消耗訂單的過程,從2012年的規劃來看,現在每年交付使用的大概在1200萬千瓦,如果規劃不變,2015年以后,平均每年新增的機組會降到300萬千瓦,這會形成很大的斷層,也就是說整個市場容量會大幅度下滑,很多企業在未來根本就會有訂單。”
“很多能源工程都是先上車再買票,現在看來,未來三年都買不到票了。”王亦楠這樣形容核電行業未來的發展狀況。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