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核電重啟,林伯強(微博)認為,重啟很容易,但是關鍵要看批多少,如果重啟后,只批兩臺機組,那和不重啟也沒什么差異,“如果重啟后能批20個甚至30個機組,那才算是真正的重啟。重啟的關鍵在于以后規模的有多大,會以什么方式來做。”
在林伯強看來,中國不得不選擇核電的一個很重要原因,是中國要完成15%清潔能源的承諾,“沒有核電,完成這個承諾會比較困難,所以核電是一個很難避免的選擇。”
沈宏文則認為,規劃對市場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核電市場在我國核電項目停止審批這一年遭遇冷藏,這次重啟再次激起了行業的活力,“發展核電的優勢明顯,不像風電、水電會受時間限制,核電站的供電時段更加靈活,并且回收成本的效率更高。”
一名要求匿名的核電設備供應商,對于規劃出臺后的市場,同樣持樂觀的態度,“核電建設是一個很慢的過程,規劃出臺要變成訂單的話,還需要一兩年的時間,所以現在沒有訂單是很正常的事情。”
按照新的規劃,中國將要求新的核電站采用“第三代”技術建造,這指的是由日本東芝旗下西屋和法國阿海琺開創的最新技術。
中國是當今世界上最活躍的核電站建設者,占目前在建反應堆的40%以上,因此中國轉向第三代技術對于推動采用此類新技術具有重大意義。
上述設備供應商由此認為,以后建設核電站的門檻會提高,目前核反應堆的堆型都是按照2代或者2代半的技術建的。現在如果要建設,必須上第三代核電技術,“這就意味著目前二代的或者二代半的技術都不能用,所以在財力和人力上都要大幅度地投入,如果想占的市場份額多一些,那就得多投入一些。”
不過,目前很多公司確實不愿意投錢,一是沒錢投,二是怕投的錢全都白投,“如果國內的公司無法生產三代的東西,那就只能依靠進口了。”該設備供應商稱。
王亦楠稱,核電原來的發展速度很快,目標很高,現在速度放慢,目標調低,市場份額勢必就會減少,中國的核電在降溫,原來的發展是過熱過快,“大家都在搶建,忽視了核電中安全、技術等風險,現在核電發展回歸理性謹慎,這是好事情。”
王亦楠說,在近幾年核電裝機“井噴”式增長下,很多核電設備都供不應求,但實際上這都是不健康的現象,現在把技術標準提高了,那就是說,肯定會對相當多廠商的設備、生產線等造成一定的沖擊,當然這也同時會推動整個行業的技術進步和升級。
國金證券新能源行業研究員邢志剛則表示,“兩個規劃對于市場的影響是看空的”。他認為,未來核電行業會走入沒落,“對于核電來說,訂單比較關鍵”。
在核電規劃的白皮書里,2015年要達到裝機4000萬千瓦,現在已經在運行的有1300萬千瓦,在建是3100萬千瓦,還有規劃中的3300萬千瓦,全部數字加起來已經超過了7000萬千瓦。而根據已知信息,在這7000萬千瓦中已經招標的機組是5500-6000萬千瓦,所以未來招標就很少,“這樣一來,整個核電行業的訂單會大幅度下降,畢竟核電是個長周期產品。”
邢志剛分析,按照規劃未來五年不會審批多少核電項目,這也意味著訂單沒有多少了,“其實目前這些企業都處于一個消耗訂單的過程,從2012年的規劃來看,現在每年交付使用的大概在1200萬千瓦,如果規劃不變,2015年以后,平均每年新增的機組會降到300萬千瓦,這會形成很大的斷層,也就是說整個市場容量會大幅度下滑,很多企業在未來根本就會有訂單。”
“很多能源工程都是先上車再買票,現在看來,未來三年都買不到票了。”王亦楠這樣形容核電行業未來的發展狀況。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