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具戰略意義的稀有鈾礦的新發現為國人帶來一份驚喜和厚禮。11月4日,由中央地質勘查基金投資實施的內蒙古中部大營地區鈾礦勘查取得突破,發現國內最大規模的可地浸砂巖型鈾礦床。連同此前的勘查成果,該地區累計控制鈾資源量躋身于世界級大礦行列。
“鈾資源是發展核電的前提條件之一。”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能源經濟研究室副研究員白玫博士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此次發現,提高了我國立足國內資源發展核電的資源保障能力。”
“我國曾多次在煤礦儲備點附近找到鈾礦儲備,并且多礦種兼探有利于總結礦產分布規律,優化組合勘探技術,節省人力設備資源。結合科學事實及過往經驗的考慮,我國"煤鈾兼探"的地質勘探思路已開啟。”中投顧問冶金行業研究員安海軒對記者說。
據白玫介紹:“目前,開拓海外資源、增加貯備和加強國內資源的勘探和開采是我國核電發展的鈾資源保障的三個途徑,但立足國內資源是我國核電大力發展的基礎。”中國在晚了20年后奮起直追,眼下的進展還是不錯的。
據白玫介紹:世界鈾資源分布不均衡,2011年,全球開采費用低于130美元/kgU的已查明鈾資源總量為540.4萬tU,而前四大鈾資源擁有國澳大利亞(31%,167.3萬tU)、哈薩克斯坦(12%)、澳大利亞(%)和俄羅斯(%)的總量占全球總量的61%。我國的資源量為17.14萬tU,占全球總量的3%,排第十位,只有澳大利亞的1/10。
我國鈾資源的特點是鈾資源分布廣泛,現已探明的近350個鈾礦床分布于23個省(自治區),中東部、南部地區的贛、粵、湘、桂、浙、閩、皖、冀、豫、鄂、瓊、蘇等12個省(自治區)的鈾資源,占已查明儲量的68%;西部地區及東北地區的新、蒙、陜、遼、甘、滇、川、黔、青、黑、晉等11個省(自治區),占已查明鈾資源儲量的32%。
我國鈾礦床規模普遍偏小,以中小型為主(占總儲量的60%以上),單個礦床儲量在萬噸(金屬量)以上的少。
截至目前,中國共有23個省區發現鈾礦,以贛、湘、粵、桂四省的儲備量為首,內蒙古此次發現的鈾礦量將使內蒙古一躍成為我國的鈾礦儲備大省。
安海軒指出,與鈾礦大國相比,中國的開采方案有待豐富,開采效率有待提高,鈾的提煉效率也有待提高。
據介紹,在國土資源部推動下,“煤鈾兼探”思路正得到推廣應用,促成了中國鈾礦勘查開發格局的轉變。
據白玫介紹:所謂煤鈾兼探,就是在開展煤炭勘查的同時,利用煤炭鉆孔同步進行放射性測井和編錄,探索砂巖型鈾礦存在的可能性。鈾礦與煤炭伴生的情況并不罕見,這也是煤鈾兼探的用武之地。
其意義在于:一是提高了勘探效率,節省了大量鈾礦前期找礦投資時間,縮短了4至5年的鈾礦勘查周期;二是加大了鈾礦的勘查力度;三是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一礦變兩礦煤礦和鈾礦,經濟效益也更顯著。
不過,這種模式在開發時,有可能帶來產權分配的難題。
然而,大營鈾礦勘查的重大突破是中國建立“公益先行、商業跟進、基金銜接、整裝勘查、快速突破”的地質找礦新機制以來的一次成功實踐。隨著中國找礦機制與技術的不斷創新和進步,必將推動鈾礦資源的更大發現與收獲。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