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臨界水冷堆燃料合格測試、核電站非金屬器件老化以后如何處理等中歐和平利用核能領域研發合作的6個項目,其中兩個項目已經開始執行,四個項目正在逐步走上軌道。這次會談進一步清晰了如何執行和推動這6個項目,并確認了項目的資金來源。”11月15日,中歐和平利用核能研發合作指導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在科技部舉行。歐盟科研創新總司副總司長魯道夫· 斯特梅爾(Rudolf Strohmeier)在17日接受科技日報記者專訪時做上述表示。
由于核能的危險性與高效性并存,尤其是去年日本福島核泄漏事件發生以后,歐盟成員國對發展核能的意見并不一致。斯特梅爾告訴科技日報記者:“雖然歐盟的各個成員國有自行決定本國能源多元化的自由,但是歐盟始終認為,核能是能源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未來能源的一大來源。”對于中歐在和平利用核能領域的合作,斯特梅爾表示,日本福島核泄漏事件引起了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與警惕,這次事故凸顯了核安全在科技創新研究領域內的重要地位。中歐為此專門成立了針對核安全的分委會,使得中歐核安全研發合作工作順利開展。據了解,2011年3月21日,中歐和平利用核能研發合作指導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布魯塞爾舉行,雙方研究機構通過研究人員的交換、具體信息的分享以及其他的研究措施來進一步提升核安全。一年多來,中歐雙方進行了項目合作、舉行了研討會、分委會會議,工作會議,合作領域包括核裂變、核安保和核保障、核聚變領域及核安全等方面。
斯特梅爾表示,此次會議進一步加深了對彼此工作進展的了解,以及未來可能面臨的研究課題的探討。
對于中歐之間開展科研創新合作,斯特梅爾說:“在科研創新領域的合作契合中歐雙方的需要,可以說科研創新合作是中歐全面合作的重要支柱。”在他看來, 中國的制造業在過去15年或者20年間,相對集中在低端生產領域,如果想要進入價值鏈的高端領域,創新必不可少。與此同時,歐洲也需要更多的科技創新來進一步激發其增長潛力,這使得雙方能夠緊密地合作。斯特梅爾告訴記者,在過去的十多年間,中歐之間的科技創新合作形式多樣。科技人才的交流合作是其中很重要的部分。已有幾千名中國研究人員通過“瑪麗·居里行動計劃”項目和“國際研究人員交換計劃”項目參與到中歐在科研領域的項目合作中。“我們近期還要召開一個中歐聯合實驗室的會議,邀請歐盟成員國或成員國內的企業與中國企業成立的聯合實驗室來參與討論,這有助于中歐雙方對聯合實驗室之間的合作情況有更具體的了解”。斯特梅爾說。
斯特梅爾表示,中歐在科研領域內的合作具有可持續的、雙贏的戰略合作意義。他希望在接下來的發展合作中,雙方高層頻繁往來的同時,進一步加強人員、信息、技術、設備在日常科研活動中的合作。采訪中,斯特梅爾也提到,在中歐合作背景下仍有一些問題需要共同面對。比如,中歐雙方需要更加了解彼此對相關基本概念的清晰定義,“例如對中小企業的課題研究,因為中歐雙方的中小企業的情況很不一樣,中國對中小企業的定義與歐洲不太一樣,要進行這類研究的時候首先要明確具體什么樣的企業算在中小企業的行列內。”
對于中歐之間開展的科研合作,斯特梅爾表示,他代表歐盟感謝科技部在推動中歐科技合作方面所做的一切努力。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