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高瓦斯礦難中,水害占比高居第一。山東屬于煤礦水害高發區。”在11月24日-25日于濟南召開,由中國工程院主辦、山東大學和山東能源集團承辦的中國工程科技論壇上,我國煤礦水災防治專家、山東能源集團董事長卜昌森告訴 經濟導報記者,解決水害成為我國尤其是山東煤炭發展的當務之急,而信息化將成為未來煤礦安全生產防治的根本性趨勢。
據中國工程院院士錢七虎介紹,在礦山能源方面,近20年有250多對礦井因突水而淹沒,經濟損失高達350億元。
“解決水害,前兆預測預警至關重要。”國家煤監局“水害防治”專家組組長、中國礦業大學教授武強接受導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山東大學教授李術才認為,傳統的水害預測方法存在過分依賴定性經驗判斷、準確度不足等缺陷,無法實現水害的精確預測。
“信息化將成為未來煤礦安全生產防治的趨勢。”武強認為,未來基于信息化的水害預測平臺可實現信息的整合梳理,構建出井下信息采集-分析-決策機制,有效捕捉突水隱患與前兆信息。
據了解,山東能源集團已基本實現對所有礦井的信息化管理。導報記者在該集團調度指揮中心看到,其綜合調度管理、工業視頻、人員定位、安全監測、綜合自動化監控、調度視頻等多個系統都已上線,每個礦井的生產狀況、作業區人員的動態分布、瓦斯、一氧化碳等有害氣體的實時數據等都盡收眼底。一旦井下發生險情,可在調度中心實施遠程操作。
“讓水害探查變得像"傻瓜相機"一樣一目了然,容易掌握。”卜昌森透露,山東能源集團的煤礦還將建立井上井下一體化的水害監測體系,可有效實現避災和災前預警。
據武強介紹,相對成熟的直觀化、可視化的水害防治信息系統在未來5到10年內就可實現,屆時國內煤礦生產的水害威脅可實現最小化。
責任編輯: 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