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推進核聚變科研合作 專家指2040年有望實現“人造太陽”
英國核聚變專家6日下午在四川大學核物理學院舉行的圓桌會議上提出,基于可控核聚變的能源發電有望在2040年左右實現,屆時將極大解決人類未來能源短缺的問題,“人造太陽”將不再是夢。
此次來訪是英國政府首次組織核能領域專家到北京以外的城市和當地主要核聚變領域專家進行深度交流。
自12月3日起,專家團先后抵達北京、合肥、成都,與中方核聚變專家一起分享各自在核能領域的專長,尋求在高等教育、科技研發等方面的合作機會。
英國原子能機構主席史蒂芬·考利教授坦言,可控核聚變是解決人類未來能源危機的關鍵。由中國、歐盟、韓國、俄羅斯、日本、印度、美國七方于2006年啟動的《國際熱核實驗堆計劃(簡稱“ITER”)聯合實施協定》目前在中英兩國努力的帶領下,有望在2040年左右取得實質性的突破。由于太陽的光和熱正是由于核聚變反應生成的,因此ITER計劃又名“人造太陽”。
核聚變,又稱熱核反應,可以在瞬間產生大量熱能。與現今以射性重金屬鈾、钚為原料的核裂變發電不同,可控核聚變以無害且來源廣泛(例如海洋)的氫為原料,能夠提供清潔環保又取之不盡的能源,同時能夠避免類似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爆炸、日本福島核電站泄漏這樣的事故。
“如今進行的核聚變實驗要在強磁場環境下提供高達2億攝氏度的高溫,技術要求極高,”史蒂芬說,“但又由于可控核聚變反應條件極為苛刻,即使發生意外情況,只需降低反應條件便可以加以控制,不會出現如今核電站易發事故的情況。”
北京、合肥和成都作為中國核聚變科學研發的中心城市,具備中國最先進的核能源科技研發技術及設備,也有為國家培養核聚變領域專門人才的高等教育機構。
“目前在穩定性的前提下,合肥的核聚變實驗在持續時間上較為理想,而成都則在高溫表現上較為突出,”四川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龔敏教授說,“如何能夠兩者兼得將是接下來研究的重點。”
“我希望在三四十年后老了的那一天能親眼目睹‘人造太陽’的實現,”史蒂芬說,“就目前的進展來看,我很有信心”。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