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福島核事故后,沉寂已久的核電項目終于迎來了重啟的曙光。但是,國家在對核電項目放閘的同時,毅然決定三年內停止建設內陸核電站。
10月24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并通過了《核電安全規劃(2011—2020年)》和《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2011—2020年)》,同時,明確提出,“十二五”時期只在沿海安排少數經過充分論證的核電項目廠址,不安排內陸核電項目。
對此,近日,中國核能行業協會副理事長趙成昆表示,“國務院確定了我國核電謹慎重啟的方針和要求,‘十二五’期間不安排內陸核電站項目,使得我們有時間論證內陸核電站的安全和布局。”
在他看來,在生態環境惡化和溫室氣體排放帶來的能源和環境危機面前,核能可以在我國能源領域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同時,他認為,扮演這一重要角色的不僅是沿海地區的核電站,同時也應包括內陸核電站。
內陸核電叫停
由于沿海地區經濟發達,對能源需求也比較大,目前中國已運行和在建的核電機組均位于沿海地區。隨著國家實施中部崛起戰略,湖北、湖南和江西等內陸省份GDP相繼突破萬億元,進入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階段。趙成昆強調,從能源資源短缺、節能減排以及電網接納能力和核電電價競爭性等角度來看,內陸省份需要發展核電,并且已具備建設核電的條件。
實際上,國家能源局在“十一五期”間也曾作出安排,批準在3個內陸城市建設核電站。目前,已開展前期工作的中核桃花江核電站、中廣核咸寧核電站、中電投彭澤核電站,在獲知10月2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十二五’不安排內陸核電項目”消息之后,不得不黯然轉身,開始分流員工、清理工地。按照三大內陸核電站的投資數據,其合計投資額超過2000億元,前期投資額超過100億元。
與中國內陸核電站尚未取得“零的突破”不同的是,世界核電發達國家早已有了豐富的內陸核電建設和運行經驗。這些國家在建設濱海核電站的同時,積極興建了一批內陸濱河或內陸濱湖核電站,取得了良好的安全運行業績。
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底,全世界共有441臺在運反應堆,總裝機容量3.75億千瓦,提供了全球15%的電力供應,30個擁有核電的國家已有1.4萬堆年的運行經驗。在這441臺核電機組中,內陸核電機組占一半的份額。其中,美國105臺運行機組中,內陸核電機組占62.8%,法國58臺運行機組中內陸機組占69.5%,加拿大14臺運行機組中內陸機組占85.7%,俄羅斯運行機組中內陸機組占58%。
吸取先進國家經驗
福島核事故以后,公眾對建設內陸核電站有可能帶來風險的擔憂與日俱增,趙成昆表示:“未來,在我國安排內陸核電站的布局時,必須要評估它的風險。”
為此,中國核能行業協會希望在世界范圍內吸取內陸核電站的運行管理經驗,其深入研究了美國內陸核電站環境輻射影響和嚴重事故風險評估,同時,還研究法國的內陸核電經驗,對如何采取措施,減少內陸核電站正常運行的環境輻射影響,以及緩解嚴重事故的環境風險取得了共識。
“迄今為止,我們已經對美國核電站正常工作期間的輻射進行了研究,包括分析了16個濱河核電站的水溫特點和下游水的利用情況,以及美國21個壓水堆核電站的相應數據。”除此之外,趙成昆表示,中國核能行業協會還查閱了2005年至2009年間,美國38個內陸核電站與水環境有關的數據,分析了下游樣品和沉積物樣品的監測結果。
經過上述調查分析,趙成昆得出的結論是,美國內陸核電站運行期間的放射性流出物和排放物均滿足要求。
在此之后,中國核能行業協會也對我國在役核電站對環境造成的影響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其在研究2005年至2009年間,大亞灣核電站和秦山二期核電站的放射物流出資料,以及大亞灣核電基地和秦山基地對周圍居民的輻射影響后發現,我國核電站對周圍環境的影響符合國家和國際的標準。
目前,針對日本福島核事故以后,國內質疑內陸核電站的輿論增加。趙成昆表示,盡管有輿論認為我國地質災害比較多,而且歷史上經歷了多次地震造成了嚴重損失。但是,我國的地震活動無論是頻度還是強度方面,遠低于處于歐亞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碰撞俯沖帶的日本。
“美國核電管理委員會表示,類似日本福島的地震在美國是不可能發生的,同樣的結論也適用于我們國家。”趙成昆如是說。據了解,我國目前已經初步統計了30多個研究確定的內陸核電站的地址,這些廠址均處于我國區域地殼穩定區,或者是相對穩定區域,地震活動水平很低。趙成昆表示,在深入評估內陸核電站的各種風險后,可以為國家決策提供更多的可靠依據。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