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5日,國家安全監管總局通報了第一批“十二五”期間關閉煤礦名單。河北、山西、內蒙古等10個?。▍^)643個礦井被關閉。
這些礦井無一例外都是不符合安全生產條件的煤礦。這一消息不僅為勢頭強勁的煤炭生產行業澆了盆冷水,也顯示出國家對煤礦安全生產進行嚴格整頓的決心。那么,經過“十二五”期間一系列整頓措施,我國的煤礦安全生產是否能迎來春天?
安全生產“兩極”分化
報道顯示,2011年,中央企業煤礦百萬噸死亡率為0.063,今年前7個月為0.027,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而據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官方數據統計,截至8月6日,今年我國發生35起煤礦安全事故,導致196人喪生、10人失蹤。其中僅貴州就發生事故5起,遼寧、湖南、云南、四川、內蒙古緊隨其后。這些事故煤礦多為小煤礦。
煤礦安全生產出現嚴重的兩極分化。
中國工程院院士、神華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張玉卓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表示,神華集團自2005年以來,累計生產原煤22億噸,原煤百萬噸死亡率為0.02。2011年,神華全集團百萬噸死亡率為0.018。
“神華全集團有52處生產礦井,12處實現開建以來零死亡,6處實現10年以上無死亡,25處安全周期超過1000天。安全生產與管理技術達到世界先進產煤國家水平。”張玉卓說。
中國工程院院士、淮南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工程師袁亮也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淮南礦區自1998年以來,已14年沒有發生過瓦斯爆炸事故;2006年以來沒有發生瓦斯突出事故,瓦斯超限由每年上千次下降到10次以下;百萬噸死亡率由4.01下降到0.07。
張玉卓指出:“我國當前約有10500個煤礦,真正在大企業手里的不到1000個,9000多個還是由小礦主監管,安全生產水平參差不齊。”
河南理工大學煤礦安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教授劉明舉認為,整體來看,現在的大型煤炭企業,工業安全生產都做得不錯。然而,全國每年因為煤礦事故喪生的人數依然在2000人左右,全國范圍內的煤炭安全生產依然任重道遠。
管理是“軟肋”,技術也“掣肘”
劉明舉認為,對于小型煤礦企業來說,當前安全生產的主要問題在于管理。“安全生產最重要的基礎之一就是要有管理的人,但現在很多小煤礦連這個管理基礎都沒有。”
從整體來看,目前我國大型煤炭企業都有較高質量的管理人員;而小煤礦,特別是云南、貴州、四川、江西、湖南等地質條件復雜,對技術和管理提出更大挑戰的小煤礦,很多時候卻共用一個技術人員,甚至沒有技術人員。劉明舉曾在貴州見到,一個中專學校畢業的技術員就管理好幾個礦。
同時,煤礦安全工程技術人員頭頂的“不能承擔之罪”,也往往使他們對這個崗位望而卻步。
“技術人員必須竭力保證煤礦安全,而一旦出現事故,很多時候他們會被不分青紅皂白地就地免職,陷入無所適從的處境。”劉明舉說,“對于企業來說,在新的技術員在完全不了解煤礦生產環境的情況下很可能會造成更大的問題。我國煤礦技術人員本就缺乏,隨意撤職只能有害無利。”
劉明舉還指出,小企業安全缺位與我國現行煤炭安全生產標準也有關系。由于國家對不同地區、不同開采條件的企業礦藏均采取同樣的安全標準。在一些開采條件較好的地方,大體上可以滿足現在的要求,而在一些開采條件比較差的地方,如云貴川、山西、湘贛等地,按這樣的標準是生產不出煤炭的。
“實際上,標準代表的是我們對安全的認識,以及對現有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的認識。如果標準過高,沒有辦法執行,大家都‘陽奉陰違’,這樣的標準就是失敗的。”劉明舉說。
袁亮認為,技術創新對煤礦安全生產同樣重要。煤炭行業應繼續堅持自主創新,實現創新驅動煤炭行業發展,并進一步加大科研投入,結合各自礦區的安全生產技術難題,有針對性地開展基礎研究,做好技術儲備,將災害威脅消滅在萌芽狀態。
調整能源結構是最終出路
“我們應該真正按照現代化標準辦礦,從全方位全系統抓安全生產。”張玉卓表示。
劉明舉則認為,如果國民經濟發展調整了,對現存的相當一批仍沒有達到最基本的技術和管理門檻要求的小企業,應合理合法地關掉一批,然而“一刀切”地把小煤礦全都關掉,還不到“時機”。
“安全生產參差不齊固然與小煤礦礦主對安全生產的注重程度有關,但它最大的‘敵人’卻是我國高速發展GDP對能源產量的過度需求。這是由于國民經濟發展對能源需求特別是對煤炭資源的大量需求,與我們開采條件復雜、技術水平滯后以及管理能力跟不上之間的根本矛盾所造成的。”劉明舉說。
為此,他認為,抓安全生產,最重要的還應從對能源結構和產業結構調整出發,使GDP適量發展。如果要繼續使GDP保持兩位數字的高速增長,就需要無限制地保證煤炭生產能力,最終只能以犧牲安全標準為代價。
責任編輯: 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