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之初,我國電力建設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及其周邊地區,岳西縣除縣城及原長安總廠周邊之外農村地區處在無電狀態。正是因地制宜地發展小水電,全縣農村無電人口終于逐漸用上了電。進入新世紀,隨著國家電力工業的發展,小水電從主要解決山區農村無電問題逐步轉向提高農村電氣化水平,加快貧困地區脫貧致富步伐。同時,水資源利用和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等問題又讓小水電的發展矛盾凸現。
小水電的發展和成就
岳西是純山區縣,大別山暴雨中心,雨量充沛,地形陡峭,蘊藏著豐富的水資源。全縣水力理論蘊藏量為24.09萬千瓦,可開發量15.77萬千瓦。自上世紀50年代中期從建微型電站起,80年代國有王嶺電站、90年代國有大龍潭電站等相繼建成,1995年通過全國第二批農村水電初級電氣化縣驗收。2000年以來,各地為加快發展大力招商引資,由于小水電站是“一次投入,終身受益”,高額回報令小水電成了香餑餑,民營資本大量涌入。截至2012年底,全縣共建成小水電站152座,裝機155890萬千瓦,2012年發電量43650萬千瓦時。值得一提的是相公廟電站水庫已經成為縣城供水水源,為城關居民提供清潔可靠的飲用水。小水電在解決農村無電缺電問題、推動農村社會經濟發展、保護生態環境、促進節能減排、保障應急供電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幾個主要鄉鎮,電站收入占財政收入的較大比例。
現階段水電站存在的主要問題
60多年的建設與發展,小水電逐漸暴露出一些亟須解決的問題。一是一些業主為追求利益最大化,沒有嚴格執行流域水力資源開發規劃,缺乏科學論證,導致梯級電站盲目發展,水資源浪費和過度開發并存。二是電站大壩切斷河道,枯水期蓄水發電河道斷流,造成水環境狀況惡化及河流生態系統受到改變。三是一些建設單位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不強,缺乏社會責任感,在施工過程中,大量棄渣棄土沒有采取有效防護措施,對環境造成不利影響。四是少數電站業主在征地拆遷和補償、水資源利用等方面與農民爭利,矛盾長期得不到解決。五是上世紀建設的大量老舊電站能效低下,設備設施老化失修,存在安全隱患,2011年對全縣148座在發電電站進行全覆蓋安全生產大檢查,發現其中127座電站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隱患。六是蓄水發電與灌溉之間的不協調等。
善用小水電,利大于弊
小水電是國際上公認的清潔可再生能源,也是我國最具優勢的可再生能源。十八大報告指出“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加強節能降耗,支持節能低碳產業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發展,確保國家能源安全”。《安徽省 “十二五”水利發展改革規劃》提出“進一步加大農村水電建設力度,加快水電新農村電氣化縣、小水電代燃料和農村水電增效擴容等三項工程建設。”2009年我縣已通過水電新農村電氣化縣驗收,小水電代燃料和農村水電增效擴容項目也在陸續安排和建設。到目前為止,一方面可開發的小水電已微乎其微,另一方面2000年以前建設的小水電大多存在設計不合理、設備老化、安全隱患多等問題,亟需更新改造和增效擴容。
如何做到小水電站開發與保護并重,實現經濟與生態效益雙贏,人與自然和諧共處,讓小水電發揮出該有的積極作用,一味地限制小水電的發展和更新改造肯定是不可取的,關鍵在科學管理、科學規劃、科學建設,用科學的理念引導其持續發展。新建電站須嚴格限制,但更新改造和增效擴容勢在必行。一是電站開發和更新改造必須嚴格遵照水資源規劃,同時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嚴禁盲目開發和改造水電項目。禁止在自然保護區核心區、飲用水源一級保護區等區域內建設水電站,對其周邊的水電站建設也應從嚴控制。二是強制規定最小下泄流量,提高水體納污容量和自凈能力。特別是在枯水期及出現旱情的情況下,必須確保一定的下泄流量。三是水電建設單位必須嚴格按照水土保持方案進行施工建設,落實水土保持措施,禁止亂堆亂倒。必須建立健全環境保護管理措施,將水質保護、合理調度水資源等納入正常生產管理范圍。四是發電服從灌溉、生產服從生活。為保證生態用水和避免與農田爭水,除了用政策保證外,水電站自身的改造也十分必要和可行。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