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淮南市發改委網站發布消息:“引江濟淮”工程規劃報告已上報水利部。
記者隨后采訪得知,“引江濟淮”工程是安徽為主的一項巨大的水利工程,工程規劃報告上報水利部標志著該工程又向前邁出了一大步。建成后,淮南在城市用水、航運、農業灌溉、水質改善、環境治理、煤炭運輸等方面的受益巨大。
“引江濟淮”是什么?
“引江濟淮”工程被稱為安徽的“南水北調”工程。該工程是一項以工業和城市供水為主,兼有農業灌溉補水、生態環境改善和發展江淮航運等綜合效益的大型跨流域調水工程。
“引江濟淮”跨越長江、淮河兩大流域,溝通長江、巢湖、淮河三大水源,兼有水資源配置、水環境改善、水運輸發展三大作用,潤澤安徽,惠及河南,地位重要,作用巨大。
工程供水范圍以安徽為主,包括輸水沿線和沿淮淮北地區,惠及河南省商丘、周口兩市部分地區,輸水線路總長約1280公里。調水規模為引江300立方米每 秒,入巢湖285立方米每秒,過江淮分水嶺225立方米每秒,入淮河165立方米每秒,年均可增加供水21.51億立方米,其中安徽省增加18.14億立 方米(其中沿淮淮北12.97億立方米),河南省增加3.37億立方米。項目估算總投資為407億元。
根據所在的位置,自南向北劃分為引江濟巢、江淮運河、淮水北調三段,是我省水資源戰略配置工程和支撐全省經濟社會發展與水環境改善的重大基礎設施。
根據總體構想,“引江濟淮”工程線路的總方向是從長江入巢湖,在巢湖西岸上行,穿越江淮分水嶺,經瓦埠湖入淮河。整條輸水干線中,部分采取新挖河道的方式,部分則利用現有河道和湖泊。
“引江濟淮”的重大意義
淮河流域地處我國南北過渡帶,水資源具有年內分配變化大、年際變化劇烈的特點,豐枯水變化大、洪澇旱災并重,在枯水年干旱缺水嚴重,水資源短缺與經濟社會 發展及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突出,跨流域調水已經成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迫切需要。
淮河中游的沿淮淮北地區分布有安徽的蚌埠、淮南、阜陽、淮北、宿州、亳州和河南的商丘、周口等城市,是國家重要的糧棉主產區和煤炭能源基地, 也是水資源條件與經濟社會發展極不相適應的地區。據調查,該區域人均水資源占有量低,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約450立方米,人均水平不足全國的1/4。
淮河水資源豐枯變化懸殊,洪澇和干旱交替出現,水資源開發利用難度極大。新中國成立以來,出現了1958~1959、1966~1967、 1978~1979、1994~1995、1999~2001年等連續大旱年份,損失極為嚴重。僅靠節水和挖掘當地水資源潛力,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缺水問 題。
為此,安徽人在不同場合多次提交建議:盡快開工引江濟淮”工程,為安徽的蚌埠、淮南、阜陽以及河南的商丘、周口等城市調水,解決水資源缺乏的問題。
“引江濟淮”淮南受益巨大
“引江濟淮”工程是安徽為主的一項巨大的水利工程,同時也是淮南夢寐以求的一項工程。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發揮合淮一體戰略平臺作用,加快實施合淮工業走廊、“引江濟淮”工程,提升淮南在“三基地、一樞紐”建設中的突出地位。”
新開挖一條縱向河道,將并行的淮河長江“打通”,將我省境內的長江、巢湖、淮河串聯起來,形成幾代安徽人夢寐以求的“江淮運河”。目前,安徽 淮河流域的船舶需要繞行江蘇才能到達長江,而京杭運河蘇北段運河又是世界上運輸最繁忙的河段之一。“引江濟淮”工程中的開發江淮運河,可以將長江、淮河 “二”字形航道變為“工”字形,建立安徽縱橫相連的航道網。通過江淮運河這條南北走向的水運大通道,不僅淮河水運必須繞道蘇北運河的歷史將結束,緩解了蘇 北運河的運輸壓力,淮南的北煤南運因航程縮短每年就可節省運輸成本億元以上。
在國務院批復的《中原經濟區規劃》中,安徽省的宿州市、亳州市、淮北市、阜陽市、蚌埠市以及淮南市的鳳臺縣、潘集區被納入規劃范圍,從而成為繼河南省之外 納入中原經濟區版圖最多的省份。“引江濟淮”工程完工后,淮南和中原經濟區各城市之間的交通將更便利,淮南的煤炭通過水運運輸將更便捷。可以預見的是,這 項涉及數千萬人的飲水安全工程,必將極大促進中原經濟區建設。
早在去年安徽省的“兩會”期間,省發改委的領導就對媒體表示,為配合“引江濟淮”工程,目前需要做的3項主要工作:一是利用淮河部分行蓄洪區和洼地合理攔 蓄洪水。二是開展淮南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合理利用采煤沉陷區積水。三是做好節水工作。這對淮南來說又是一大機遇。
據介紹,除了上述幾個方面外,“引江濟淮”工程給淮南帶來的好處還表現在:增加城市和工業用水,減少淮河水污染、增加農業灌溉、水產養殖等等諸多方面。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