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无码日韩AV无码网站,亚洲制服丝袜在线二区,一本到视频在线播放,国产足恋丝袜在线观看视频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 您現在的位置:
  • 首頁
  • 電力
  • 綜合
  • 電改重啟的謠言為何又復燃?究竟誰在惦記這塊蛋糕?

電改重啟的謠言為何又復燃?究竟誰在惦記這塊蛋糕?

2013-03-22 09:36:57 國家電網報

電力體制改革十年來,有人認為成績卓著,有人則公開撰文稱之為“徹底失敗”。對于電力發展,有人認為經歷了發展最好最快的十年,電力技術進入世界領先行列,國際上也開疆拓土,有了一席之地;而有人則認為特高壓等技術創新只是為了壟斷而已。至于國際化,有人認為國內還有無電地區你不管,卻跑去國外給人家建電網。

其他各類議題,如壟斷、監管、階梯電價,凡此種種,無不針鋒相對,使聽者深覺“亂花漸欲迷人眼”,直想撥開淺草以窺“馬蹄”。

“不知道過去就無法理解現在”,與其在無休止的爭吵中消神耗力,倒不如回頭看一看歷史的軌跡,以史為鑒,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或許更容易明白我們從何處來,向何處去。

要不要全國聯網

印度大停電發生之后,正式的事故分析報告尚未出爐,已經有人斷言,大停電的原因在于印度是全國交流聯網,從而使局部故障擴散到全網。而我國在建的“三華”特高壓同步電網,是在“步印度的后塵”。近年來對特高壓的爭論很多,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情,經過各種縝密的推理,都可導向對特高壓的批判。但批判之后,我們還得面對以下問題:中國要不要全國聯網?聯網該怎么聯?用直流還是交流?用什么電壓等級聯?

回答以上問題,不妨先回顧電網的起源。電網出現之初,目的非常單純,就是要把電廠發出來的電送到稍遠的用戶那里去。

有電之初,人類用的都是直流電,一臺直流發電機帶著自家幾個照明電燈,自發自用,頗似中國古代的小農經濟,因此也沒有“電網”的概念。當時,直流發電機價格昂貴,電力是十足的“奢侈品”,只有像摩根這樣的大亨家里才能用得起。但是,社會用電需求的迅速增長,迫切要求電力“飛入尋常百姓家”,于是公共電廠開始出現,電網系統也隨之產生。

1882年,愛迪生在紐約珍珠街創辦了世界上第二個公用火電廠,用直流對外送電,建起了紐約市區的電燈照明系統,成為現代電網的雛形。這個時期的電網,基本是圍繞電廠形成的一個個孤立運行的小系統。

人們慢慢發現,單一電源的供電模式不安全,因為一旦電廠停運,所有用戶都會停電。于是便開始考慮把其他孤立系統的電廠也納入到自己的電網里來,實現電源共享。這樣就有了把小電網做大的需求。

但是,愛迪生的直流電力系統只能在半英里范圍內有效供電,稍遠點的客戶,則無法獲得電力供應。而如果用直流線路構建互聯電網,就必須密集建設電廠,這對電力公司來講是一個巨大的成本負擔。直流電力系統遭遇發展瓶頸,人們開始尋找可以組網的其他技術形式。交流電就在這時獲得了發展機遇。

1883年,美國“電工天才”特斯拉發明了交流發電機。1886年,美國西屋電氣公司又設計出了成熟的交流變壓器。這種一度被稱為“二次發電機”的神奇機器,可以將經過一段距離后降落的電壓升高,從而把電送到更遠的地方。相對于直流電,交流電系統不僅減少了投資,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它還可以靈活地接納更多電源,滿足了構建網絡的需求。于是,最初的互聯電網就以交流電為主要技術形式出現了。

由此可以看出,是人類可靠用電的需要催生了互聯電網,而交流線路因為符合了構建網絡的技術和經濟需求,成為人類電網互聯的普遍選擇。今天歐洲、美洲的發達國家幾乎都采用了大范圍交流互聯電網。如今,北美東部交流大電網覆蓋面積達560萬平方公里,歐洲交流電網的覆蓋面積為400萬平方公里。“三華”特高壓同步電網如果建成,范圍可達320萬平方公里。

再回到最初的問題:印度大停電是不是交流聯網的錯呢?印度官方給出的事故分析報告中指出:大停電的根本原因在于電力設施落后和調度命令沒有落實到位。這與是不是“聯網”,與交流還是直流,與多高的電壓等級,都沒有必然的聯系。

要不要發展特高壓

反對特高壓的理由萬千,從開始以不可行、不可能為由,后退至不安全、不經濟,再退至“并非反對特高壓技術本身”,而是反對“以此帶來的壟斷”。反壟斷大旗招展,自然望者生畏,可再想一想又覺奇怪,500千伏聯網做不到壟斷,特高壓就能壟斷嗎?電壓升級的過程難道是壟斷固化的過程嗎?用歷史的眼光來看,特高壓并不特殊,它和其他的電壓等級一樣,都是電力工業發展到一個階段的產物。

回顧世界電力工業史,有一個明顯的趨勢:電壓等級在不斷攀升,而且這種攀升是與電廠裝機容量的提高、用電需求的增加是同步的。

有電以來,人類對于電力的需求一直以幾何級數增長。為了滿足日益增長的用電需求,電力科學家們在技術上不斷突破,一些大型的發電機組相繼被研制出來。發電機容量從20萬千瓦、30萬千瓦,迅速邁上百萬千瓦級別。20世紀70年代起,電力進入了大機組、大電廠的時代。1973年,瑞士BBC公司制造的130萬千瓦機組在美國肯勃蘭電廠投入運行。4年之后的1977年,全美裝機容量百萬千瓦以上的發電廠就已經達到120座。

大型發電機組出現之后,再像愛迪生那樣在鬧市辦電廠是不可能了,電廠不得不搬到遠離城市的空曠地帶。機組容量的上升和送電距離的拉長,客觀上要求電網電壓等級不斷升高。

1891年,世界上第一條高壓輸電線路誕生時,它的電壓只有13.8千伏。僅僅過了17年,1908年美國就出現了110千伏線路,電壓一下提高了近十倍。1935年,美國將220千伏電壓提高到275千伏,人類社會第一次出現了超高壓線路;1959年,蘇聯建成世界上第一條500千伏輸電線路,這是人類利用電能水平的一次大跨越。但這個紀錄沒保持多久,1969年,美國建成了765千伏超高壓輸電線路。上世紀70年代起,美國、蘇聯、日本等國家開始研究特高壓電網,蘇聯還建成了一段1150千伏的特高壓試驗線路。2009年,中國終于在電壓等級的提高上走在了世界前列,自主研發的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工程投入商業運行,中國電力從此由技術跟隨者變成了引領者。

更高電壓等級的出現,是電力技術不斷發展的產物,是經濟社會發展催生的必然結果。我們有理由相信,特高壓不會是人類電壓等級的頂峰,未來可能還會出現“特特高壓”等一些我們還叫不上名字的高電壓。交流1000千伏,直流±800千伏、±1100千伏,在未來可能只不過是一些尋常的電壓等級,就像我們現在看待110千伏、220千伏一樣。正所謂“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

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才能讓未來的夢想照進今天的現實。我國的一次能源以煤炭為主,儲量雖然豐富,但它畢竟是一種不可再生能源,總有用盡的一天。所以,未來能源安全的重任必然要落在可再生能源的肩上。我們很慶幸,中國有豐富的可再生能源;我們也很糾結,因為它們都集中在西部和北部,距離電力消費中心有800到3000公里之遙。我們已經習慣了把煤炭、石油等資源進行“乾坤大挪移”,哪兒用電就在哪兒建電廠,可風能、水能、太陽能又怎么運輸呢?沒有長距離、大規模的電力輸送技術,到孫子輩上,如何保障他們的用電呢?

技術進步總會伴隨風險。汽車發明之前,人類不必承擔車禍的風險。然而,人類并沒有因為懼怕風險而停止進步,而是通過種種技術手段,把風險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圍內。所以,我們發明了交通信號燈,發明了安全帶、安全氣囊等新技術,來保證行車的安全。同樣,在電壓的一次次升級過程中,科學技術和管理的進步也保證了電力系統的安全穩定運行。

近十年來,全球共發生了34次大停電事故,這些國家都沒有特高壓。我們國家不僅實現了500千伏及以下電網的安全穩定運行,更加難得的是,連接華北和華中的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試驗示范工程,單線連接兩大電網近4年,同樣安全無事故。

但到如今,兩大電網的連接重擔仍然僅讓一條線路承擔,而后續工程遲遲不能上馬。我們的國家,需要多一些特高壓般“堅強的脊梁”,少一些背后指指戳戳的“暗箭冷槍”。

1992年出版的《中國大百科全書(電工卷)》中說“中國幅員遼闊……由于電力資源與負荷中心分布的不均勻,隨著電力系統的發展,特高壓輸電的研究開發亦將會提上日程。”20年前的電力科學家們就已經隱約看到了特高壓在中國的前景。20年后的我們豈能再去“開倒車”?

為什么偏偏“特高壓”會在中國引發這么大爭論,而之前的那些電壓等級沒有出現這種情況呢?或許是因為特高壓之前的各類電壓等級,都是在歐美國家試驗成功并應用成熟之后才傳入中國的。例如全球第一條110千伏線路領先中國35年,220千伏線路領先31年,500千伏線路也早于中國20多年。而在特高壓方面,中國比世界同行們領先了一步,反而引起了一些人的恐慌。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中國夢”,讓敢于創新、不甘落后的國人充滿了信心。面向未來,自主創新舍我其誰?

電力市場的“進化論”

電力體制改革的大方向是市場化。但到底什么是“電力市場”?實際上,電網就是電力市場的具體載體。這張物理形態的電網,是電力傳輸和交易的網絡空間,是電力市場得以實現的具體形式。電網規模的大小,決定了電力市場范圍的大小。

如今,一說起電力體制改革,“拆分”二字就會躍入眼簾。網廠分開、輸配分開、區域分開,“拆分”似乎成了“改革”的代名詞。但改革是不是就只有這一條路可走?

電力體制作為生產關系的一種,是由生產力電力技術決定的。依靠電力技術推動改革,以改革適應技術的發展,這才是電力體制“進化”的基本規則。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一直在探索電力體制改革的路徑。主要原因是當時電力出現嚴重短缺,成為制約經濟社會進步的重要因素。據統計,1987年,全國的用電需求是2.6億千瓦,而裝機容量僅有1億千瓦,缺口之大難以想象。缺電的實質是缺少電力投資,所以這一時期的電力改革,基本都是圍繞著如何吸引和擴大投資進行的。

1987年,國務院提出了“政企分開、省為實體、聯合電網、統一調度、集資辦電”的改革方針。這一時期最鮮明的特征“省為實體”和“集資辦電”,是在當時生產力條件下實事求是的選擇。那個時候,500千伏電網在國內還是個新生事物,省間聯絡線薄弱,跨區域線路更是少得可憐。“省為實體”“集資辦電”在一定程度上讓各省安下心來,加快電力建設,不擔心自己建的電廠讓別的省份分一杯羹。但是,一省之內的電源結構往往單一,難以實現互濟,再加上我國資源與消費逆向分布的國情,和東部地區經濟發展的提速,在更大的范圍內配置電力資源的要求越來越迫切,“省為實體”的道路越走越窄。

上世紀90年代,世界范圍內掀起了電力市場化改革浪潮。引發全球關注的、對中國影響最大的,當屬1990年由撒切爾夫人主持的英國電力體制改革。英國的改革主要包括電力資產私有化,實行發、輸、配、售各自獨立,建立單一購買機制,并成立獨立監管機構等,一時成為世界電力體制改革的典范。我國自2002年開始的電力體制改革,幾乎照搬了英國模式。

經過十幾年的發展,我國500千伏電網得到普遍應用,到2000年,全國500千伏線路長度達26800多公里,省區間的電力聯絡線也比以前更堅強可靠了。而且,2001年5月,東北和華北電網通過500千伏線路形成了第一個跨大區交流聯網,2002年的川電東送工程又實現了川渝和華中的聯網,區域電網初現規模。所以,打破省間壁壘,建立區域電力市場,成為上世紀電改設計時的選擇。可如今,又一個十年過去了,我們也應該重新審視當初的選擇了。

在這個十年里,電力技術和中國的發展一樣太快太猛,讓人目不暇接,最大的變化莫過于特高壓電網實實在在地來到我們的生活中。它的出現使得直接建立全國電力市場成為可能,使得當年設想的區域電力市場,未及實現卻已被跨越。

我們可以理解當年改革設計者的心情。但是,歷史的車輪不會倒轉,面對生產力的進步,面對全國范圍優化能源資源配置的需求,面對節能減排的硬指標,再堅持區域市場的路線,堅決反對直接跨入全國電力市場,顯然已成刻舟求劍、抱殘守缺。世易時移,不睜眼看世界,不直面技術進步與時代發展,最終將被時代拋棄,即使抱有一腔為國之志,也可能只起到誤國誤民的功效。

什么樣的電力體制才是最好的?電力體制改革沒有金科玉律,沒有不可改變的祖宗成法,世界各國模式各異,既有英國的發輸配售全部分開的模式,也有日本、法國等廠網合一的模式。俄羅斯剛推行輸配分開兩年,今年又匆匆地開展“輸配合一”。

穿自己的鞋走自己的路,才是最舒服的,符合國情的體制就是最好的。中國的電力體制改革,不能跟著其他國家亦步亦趨,必須探索出一條與中國的經濟體制、政治體制、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改革路徑。全盤西化、照搬照抄,在中國往往“水土不服”。

中國電力需要改革,但改革必須能創造“紅利”,能解決制約發展的關鍵問題,絕不能一分了事。所有人都不愿看到,電力改革再度成為“改出一批機構、起了一批高樓、多了一批轎車”的黑色幽默劇。

社會發展的歷史有一個略顯難堪的規律,那就是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往往落后于科學技術的進步,所以“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往往受到許多非議和指責。但是,歷史的車輪從來不會倒轉,甚至不會做片刻的停留。

堅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世界,我們才能把前進的道路看得更清楚。




責任編輯: 江曉蓓

標簽:電改重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