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國兩會上,有關盡快啟動南水北調西線工程的呼聲再起,也有代表、委員提議東線二期適時開工,社會對這項世紀工程的關注,始終保持著相當的熱度。據悉,2013年,南水北調工程將迎開工以來最為特殊、最為關鍵的一年——東線工程要在第三季度前后通水,中線要實現年內主體工程完工。而這也預示著,1952年毛澤東同志提出的這一宏大構想,已經無限接近實現,一江碧水即將奔流進京。
南水北調工程通過東、中、西三條調水線路,分別從長江下游、中游、上游調水北送,與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四大江河的聯系,構成我國“四橫三縱、南北調配、東西互濟”的水資源總體格局,規劃總調水規模達448億立方米。
藍圖繪就,一時多少豪杰,會戰世紀夢想。享譽“世界水電建設第一品牌”的中國葛洲壩集團公司(簡稱“葛洲壩集團”),帶著從三峽、溪洛渡、向家壩等大型水利水電工程建設中積聚的雄厚實力和可靠信譽,轉戰南水北調工程,成為當之無愧的中堅力量。目前,葛洲壩集團在南水北調東、中二線有30個在建項目,以中線為主。在中線丹江口水庫加高、大型渡槽、穿越黃河三大戰役中,葛洲壩集團無一例外地擔綱著主力軍角色。
突擊丹江 “為有源頭活水來”
丹江口水庫碧波蕩漾,控制著漢江60%的流域面積,號稱“亞洲天池”,這里就是南水北調中線的水源地。為了滿足日后穩定均衡向北方供水的需求,丹江口水庫需要在原來規模的基礎上,增高擴容。葛洲壩集團承擔了丹江口大壩加高左岸土建工程及金結設備安裝施工任務。
在一個建成30多年、正在運營的老水電站上施工,從工程的技術設計、施工方案、外部關系協調上都困難重重。老壩體的加高工程在國內并沒有成熟的先例可循,尤其是新老混凝土面的結合,是整個工程的技術難點。葛洲壩集團經過詳細嚴謹的論證、試驗,采用老混凝土面風鎬鑿毛,液壓盤鋸鍵槽切割、植錨桿、接縫灌漿、溫控混凝土等多項工藝措施,來保證結合面的質量。整個貼坡工程中僅老混凝土炭化層剝離面積就達到了7萬多平方米,平均要將舊壩體剝去3-5厘米的厚度。
由于只能利用枯水期進行施工,丹江口水庫大壩加高施工,是一場名副其實的突擊戰。2005年項目開工,前兩個枯水期的混凝土澆筑任務量就高達40萬立方米。由于貼坡工程推遲,首個枯水期只完成了13萬立方米多。任務不變,這意味著在第二個枯水期的工作量將是前一年的兩倍,必須風雨無阻地保持高強度混凝土施工,作業人員配置、澆筑手段、拌和樓運行狀態和現場調度協調,都要達到最理想的狀態。為此,葛洲壩集團組織專家組現場調研,不斷優化方案,將巨大的任務層層分解,確保施工的有序性和可控性。最終,40萬立方米的混凝土澆筑任務提前20天完成,幾乎所有細節都實現了預定目標。
2010年3月31 日,隨著最后一個壩段順利加高到頂,丹江口水庫大壩左岸主體混凝土施工劃上了圓滿的句號。“三大戰役”第一戰旗開得勝,為南水北調中線建立起穩固的大后方。
攻克渡槽 架設“河上河”
渡槽是一種輸送渠道跨越河渠、溪谷、洼地和道路的架空水槽,也叫“河上河”。相比直接從地面開挖的明渠,渡槽安全系數高、施工難度大,要做到滴水不漏。
1277公里長的南水北調中線輸水干渠,設計了多段渡槽,葛洲壩集團承建了漕河、沙河、湍河三段大型渡槽,每一段都是一場攻堅戰。其中,漕河渡槽與丹江口大壩加高、穿越黃河并稱南水北調中線三大重點工程,沙河渡槽是目前世界上在建的規模最大的渡槽,湍河渡槽是世界單跨流量最大的U型渡槽。
漕河渡槽是自廣東東深供水改造工程樟洋渡槽之后,葛洲壩集團又一次承建大型渡槽工程。雖有經驗可循,但絕不能掉以輕心。葛洲壩集團把握住工程關鍵節點,以技術保質量,以責任保安全,優質高效完成了建設任務。漕河渡槽獲得了中國水利工程大禹獎。
可以說,漕河渡槽為葛洲壩集團確立了在國內渡槽施工領域的優勢地位,也為其后續挑戰難度更高的沙河、湍河渡槽奠定了基礎。沙河渡槽的設計和施工中多項技術,在國內外均處于領先水平:渡槽綜合流量、跨度、總長度等指標均排名世界第一;架設預制單槽重達1200噸,為國內之最;薄壁U型槽身采用“槽上運槽”方法架設,技術要求非同尋常。湍河渡槽槽體結構新穎,無論內徑、單跨跨度、流量皆為世界首例,并且采用國內最大的造槽機進行施工,難度堪稱業界之最。葛洲壩集團直面困難,從容應對,研究出三槽一聯多側墻結構形式等新施工工藝,逐個解決工程建設中的各個難題,并屢次刷新渡槽混凝土施工的進度記錄。
“當我老了,可以很自豪地和孫子說,在南水北調偉大工程的混凝土中混入過我的青春,在向北流去的那方清渠中奔涌過我的汗水。”站在湍河渡槽巨大的造槽機下,2012年剛參加工作的賀園煒難掩激動的心情。
穿越黃河 貫通地下“咽喉”
南水北調輸水線路不可避免要與黃河交叉。如何安全有效地將中線調水從黃河南岸輸送到黃河北岸?答案只有一個:穿過去。
穿越黃河無疑是人類歷史上最宏大的穿越大江大河工程,總長19.3公里,上下游各有一條隧洞。葛洲壩集團參建上游隧洞,全長4250米,包括800米長的邙山隧洞和3450米長的過河隧洞,單洞直徑7米。
穿黃工程采用盾構機進行施工。盾構機專門針對軟土地質設計,與針對巖石地質的TBM一樣,皆為全斷面隧道掘進設備。這是葛洲壩集團首次使用此類設備。通過穿黃工程實踐,掌握盾構機技術,為進軍城市建設、地鐵建設筑牢基礎,成了葛洲壩人心中共同的目標。
為了打好穿黃這一仗,葛洲壩集團積極安排人員參加各類相關培訓,虛心學習盾構技術,從盾構機運輸、組裝入手,邊學邊實踐。一支兼具操作、安全預防、維修保養的專業技術隊伍逐漸建立起來,并在穿黃施工中經受住種種考驗,優質高效地打完了這場與眾不同的“地道戰”。
盾構機高壓換刀是一件既考驗技術又冒風險的活兒,考驗著盾構技術的掌握程度。“加壓過程中會產生耳鳴,稍微一動,身上就會出很多汗。活兒簡單,但高壓之下,干起來很費勁。每次進倉一個半小時,四人一組,一次最快也只能卸兩把刀。”這是現場技術員張賀誼描述的換刀的情景,一年間,他進過12次倉。換刀時,主司機董霄每天得12個小時坐在盾構主控室,控制液壓系統,調節推力大小,調整盾構姿態,保證氣壓穩定。董霄雙眼緊盯顯示器,既謹慎又鎮定。據統計,穿黃盾構機累計成功實施高壓換刀400余艙次,解決了掘進中出現的刀具磨損、長距離泥水輸送、復合地層軟硬不均等多項技術難題。
2008年6月12日,盾構機從北岸豎井始發,僅僅用了一年半的時間,就完成了3450米的過河段隧洞掘進,106天之后,800米邙山段隧洞貫通。2012年12月,南北兩岸的隧洞內襯混凝土澆筑完成,比計劃工期提前2個月。穿黃一戰,無論從設備上還是從技術上,都為葛洲壩集團積累了豐富的全斷面隧道掘進施工經驗,而隨著對TBM技術的進一步掌握,其在該領域的整體施工能力日臻成熟。
笑引丹江水北去,渠走龍蛇濟千里。渡槽起,黃河辟,豐功偉業看今夕。當前,南水北調中線穿黃項目正在進行地面建筑物混凝土澆筑,湍河、沙河兩大渡槽的架設施工業已進入后半程。鏖戰還在繼續,收官之戰,葛洲壩集團將全力出擊,力保大獲全勝。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