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25日舉行的北京國際儲能大會上獲悉,目前國家發改委、能源局、工信部等多部門已開始醞釀儲能領域的多項政策,助力清潔能源發展。作為參會企業中的行業巨頭,國家電網內部人士對上證報記者證實,國網作為行業龍頭已經率先布局發電儲輸工程,欲把握新能源發展的先機。
政策傾向技術創新
政府的政策引導是行業加速創新能力、優化產業布局重要的背后推手。“盡管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系統中占比不高,但國家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下一步將就儲能創新的研發和產業化給予政策支持。可再生能源進一步的技術突破、發展和引領需要與儲能技術創新相結合。”25日,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發展中心副主任高虎在會上作出上述表態。
國內能源領域權威人士指出,高虎的一席話點明了當前新能源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重要位置,可以說新能源發展未來將成為國民經濟中的主要支柱,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力量。
但高虎特別強調一點:扶持政策將重點針對產業創新,而不是針對應用端。對此,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孟憲淦表示贊同:“前幾年,風能、光伏發電對應用端一些不合理的補貼最終造成產能過剩。在儲能技術尚未分出高下之時,沒有必要大興補貼。”
“政策是把雙刃劍,在沒有明確技術路線之前給予支持,可能支持的方向是錯的,高主任所言的政策重點在于支持創新,符合行業現狀。”中國科學院電工所儲能研究組組長陳永翀在會后接受上證報記者采訪時對政策模糊邊界表示認同。在他看來,支持創新應是未來政策的著力點,而不是外行指導內行地去指點江山。
風光儲輸項目意在培育民族產品
“國家電網目前在風光儲輸一期示范項目總體運行效果良好,二期項目今年5月破土動工,將為多技術同臺競爭提供更廣闊的平臺。”國家風光儲輸一期示范工程技術部董文琦在會后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此外,記者從多項渠道證實,國家電網在入駐風光儲輸示范項目三年來開始進入技術收獲期,在儲輸方面獲多項突破。
據記者了解的情況,國家電網在運用智能系統調節風電、光伏等不穩定發電系統,使其接近常規火電方面取得重大技術突破。據公開數據顯示,國網該系統運行1年半來,已經累計接納新能源1.4億度。
此外,國家電網在跨區域遠程輸電技術方面也日趨成熟,國網的遠程輸電系統是世界上電壓等級最高、通流能力最大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中國電力科學院研究員副總工程師廖蔚明表示,它的輸送距離一般可以達到2200到2300公里。一系列的技術突破,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成功掌握1100千伏直流輸電技術的國家,比正在運營的正負800千伏特高壓線路容量擴大了1.8倍。
不僅是國網,多項民族產品在國家風光儲輸一期項目中脫穎而出。據董文琦介紹,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多類型化學儲能電站已經在此建成,且全部采用“民族產品”。該電站裝機容量20兆瓦,采用鋰離子電池、液流電池、鈉流電池等不同種類的電池,實現了大規模、不同類型電池的集中管理、統一協調及實時調控。
此外,示范工程有兩套風光功率預測系統,可以對風光進行短期預測,配合大容量儲能系統的協調配置,可以對風電、光伏這種不確定的資源進行改善,達到與原網友好互動,共同發展的目的。目前在此建成的風電廠是國內陸上單機容量最大、采用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容量水平軸風機和垂直軸風機。
孟憲淦對本報記者表示,要保持在新能源領域的領跑地位關鍵要掌握“中國造”的技術,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中,國內新能源技術發展速度甚至超過海外發達經濟體。但值得注意的是,近期,中國在新能源領域頻頻遭遇逆風,來自美歐的雙反大棒時時落下,而其自身發展卻在不斷加速。美國總統奧巴馬日前發表講話,計劃在未來十年向其創立的能源安全信托基金注資20億美元。在此背景下,國內專家、業內人士對風光儲輸示范工程寄語厚望,對其的定位不僅僅是保障供電,而是要通過發電、儲能、輸出等多技術轉型升級,使未來用電更加智能和環保,使國家的發展更加綠色和可持續,不再受制于人。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