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魯西科學發展高地,對于煤炭能源大市濟寧而言,加快“轉調創”力度是當務之急。隨著工業發展轉型、環保要求的提高及新能源快速發展的沖擊,煤炭行業昔日的風光逐漸褪色,截至6月8日,環渤海動力煤價格報收610元/噸,再創歷史新低,煤炭行業利潤隨之驟降,一個明顯的例子就是今年首季度兗州煤業營業收入僅107.71億元,同比減少26.5%,期內,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4.8億元,同比暴跌77.49%。
轉型,轉型,再轉型,此時擺脫“煤城”標簽顯得更為迫切。5月24日,省政府出臺《關于加快推進濟寧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意見》,從產業發展、礦產資源開發、土地利用、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治理、民生和社會事業發展以及處理城市建設與采煤壓覆7個方面向濟寧市提供政策支持,為濟寧轉型助力,這對濟寧來說無疑是難得的歷史性機遇。
“因煤而興”
拒絕“煤竭而衰”
“濟寧境內含煤面積3920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36.7%,已探明煤炭資源儲量140億噸,目前保有儲量120億噸、經濟可采儲量30億噸。”濟寧市發改委主任尤衛平介紹,濟寧是一座名副其實的“煤城”,“十五”以來,已累計輸出原煤6億噸、電2300億度,為全國全省大局做出了貢獻。然而,長期的煤炭開采開發,給當地帶來了一系列矛盾和問題。
“產業結構不合理、經濟發展對資源依賴性強的表現較突出。”尤衛平分析,濟寧煤電行業基本處于單純資源輸出階段,每年原煤就地加工轉化率僅為三分之一左右,大多沒有加工增值。而且煤炭資源正處于開采中后期,按目前開采規模測算,10年后開采量將趨于下降,30年后大部分礦井資源枯竭。
更為可怕的是,煤炭開采導致土地塌陷日趨嚴重,目前采煤塌陷地已達43萬畝,并以每年3萬畝的速度遞增,預計到2020年塌陷地面積將增加到70萬畝,最終將達到180萬畝左右、約占全市耕地面積的四分之一。
不僅如此,濟寧還面臨村莊搬遷、失地農民如何獲取就業及社會保障和地上地下矛盾突出,城市化進程受到制約等問題。尤衛平說,而到2030年,濟寧城鎮新增建設用地幾乎全部壓煤,如果不能妥善處理壓煤與建設的矛盾,城市建設特別是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將受到嚴重阻滯。
有煤想著無煤時
鼎盛時期主動轉型
“2007年以來,我們不等不靠,堅定不移地推進經濟戰略轉型,初步走出了一條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的路子。”濟寧市發改委副主任董亞寧表示,五年來,在煤炭產量沒有增加的情況下,全市經濟總量翻了一番,地方財政收入增加1.5倍,制造業超過煤電產業占據主導地位,萬元GDP下降23%。
董亞寧介紹,在合理開發利用煤炭資源方面,濟寧適度控制開采規模和速度,同時調整煤炭生產結構,提高技術裝備水平和礦井回采率,把煤炭開采的年最大規模控制在9000萬噸以內,發電裝機容量控制在1000萬千瓦。同時,引導煤炭企業圍繞機械、加工、文化旅游、現代物流等服務業建設非煤產業項目,如依托鹿洼煤礦建設的循環經濟產業園,兗礦非煤產業比重達到55%。而在發展接續替代產業方面,濟寧注重培育戰略新興產業和多元產業體系。
“加快城市化進城、搞好城市建設和煤炭產業的共同發展也是我們的工作重點。”董亞寧說,已經結合壓煤村莊的搬遷,有計劃地將一部分農村人口向城鎮集中,力爭建成50個區位優勢明確、建設和管理水平較高、具有產業和人口集中示范效應的中心城鎮。
城市轉型,先轉產業
“通過借鑒先進地區的經驗做法,考慮濟寧實際因素,我們把資源開發利用與產業結構優化和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結合起來,逐步降低資源型產業比重,推動經濟發展由資源拉動向創新驅動轉變、由資源依賴向科技依賴轉變、由‘以環境換發展’向‘以環境促發展’轉變。”濟寧市市長梅永紅表示,需堅持統籌、創新、綜合利用、以人為本和生態保護的原則,走調整振興之路。
產業轉型才能帶動城市轉型。為此,濟寧實施了“1351”百千億十大產業培植工程”和針對中小企業的“百家成長千家培育工程”,秉承“科技創新是增強競爭力的核心要素”理念,健全完善高端研發平臺,縱深推進產學研和科技金融緊密結合,培育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和創新型企業,打響“濟寧創造”品牌。以高端高質高效為引領,培植優勢產業集群,壯大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整體提升工業經濟實力,將濟寧建成國內重要的裝備制造業、國家級煤化工、紡織新材料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四大基地”。還將大幅提高服務業發展水平和比重,構建集金融、信息、物流、研發和展示等多種服務功能于一體的生產性現代服務業聚集區。
“城市建設是經濟轉型的載體,我們堅持‘中心突破、組群發展、城鄉統籌、梯次推進’的總體思路,增強中心城市對市域鎮域的輻射帶動作用,并推進都市區‘濟兗鄒曲嘉’融合發展。”梅永紅說,下一步還會加大幫扶力度,支持縣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