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興市場正在成為國內光伏企業新的角斗場。如何避免以往的價格拼殺,考驗著國內光伏企業家們的智慧。
隨著歐美“雙反”大棒的落下,中國光伏的組件廠商們開始四散逃離,而廣闊的亞非拉市場,似乎正在成為它們新的棲身之地。
然而,多年以來國內光伏企業在海外市場的拼殺,是否真的為其贏得了市場的贊譽,或許未必。有人說,中國光伏組件出貨量占據了世界2/3的產能,已經有著絕對的優勢;有人則認為,這完全是種悖論。市場占有率的優勢,未必能夠贏得過高的聲譽。
在新興的市場,國內光伏企業是否仍將延續以量取勝的習慣,產品質量和后期服務如何贏得新興市場客戶的認可,是國內企業必須直面的事。對此,《能源》雜志記者對保利協鑫首席運行官鄒西原進行了專訪,聽他對國內光伏企業進入新興市場的看法。
過去光伏“走出去”很失敗
《能源》:從光伏產業發端之初,國內光伏企業的市場都是面向海外的,如今國內光伏企業掀起進軍新興市場的浪潮,在您看來,目前光伏企業開拓新興市場與此前產品銷售面向海外有區別嗎?
鄒西原:當然有區別了,以前走出去是小規模攤式的走出去,當時全世界光伏產能只有幾個吉瓦,只相當于現在一個大公司的營業額。現在不一樣了,整個行業已經有上千億的產值。此前,我們的市場、原料都在國外,通過銷售產品走出去從而獲得了海外的市場,很大程度上也征服了海外市場。但目前來看,以前市場、原料都在國外的做法,正在迫使國內企業做出新的調整,尋找新的市場,而開拓新興市場就是這種調整的結果。
《能源》:目前,國內光伏企業做出調整掉頭轉向新興市場,是以前過度依賴歐洲市場的結果。您如何評價,以往國內光伏企業在海外市場發展的成與敗?
鄒西原:過去這些年,國內光伏企業蓬勃發展數量激增,結果供過于求,企業之間互相殺價,國外企業最后受不了,要對我們進行“雙反”調查。你認為,歐盟是最后提出“雙反”調查的嗎?我不相信,后面還會有。日本很快也會緊隨其后,今年國內企業出口日本的銷量劇增,日本市場能否一下接受這么多中國產品,我覺得很難。
從目前我們的經驗來看,從過去的2006年到現在,我們走出去的六七年間,事實上是相當失敗的結果。所以,走出去雖然聽起來很輕松,但是是很嚴肅的議題。
《能源》:有人說,過去我們的光伏企業在海外占據了很大的市場份額,但是也付出了很大的代價。您覺得最大的教訓應該是什么?
鄒西原:避免國內企業在海外市場的惡性競爭,這很值得我們反思。國內企業間的惡性競爭會讓韓國、日本企業受益。如何避免惡性競爭,考驗的是國內企業家們的智慧。這種現象絕對是可以引導避免的,比如說,出口設限。用每年的質量評比,設置出口限額,這樣的話每年出去的光伏產品就少了,價格自然就上了。
現在價格為什么會殺得一塌糊涂,就因為供過于求,大家都要賣,你要賣得比我便宜,不然我就賣不出去。去年我們保利協鑫本來想把價格穩住,但根本穩不住,穩住的后果就是讓自己損失慘重。如果等其它企業的貨都賣光了,你再賣那你已經死了。這樣導致的結果,就是“劣幣逐良幣”,這種現象真的要不得。
新興市場潛力巨大
《能源》:當前,新興市場正在被越來越多的光伏企業所關注。保利協鑫在新興市場上有怎樣的布局,您如何看待日漸火熱的新興市場?
鄒西原:目前,我們在東南亞的泰國、印尼、中東的沙特都在做前期的項目。今年在南非有150兆瓦的量,同時,我們也在開拓日本等市場。東南亞的自然條件不錯,潛力比較大,我們一直都在看項目,這些市場都是大家關注的重點,主要看如何進入。
未來企業也看好南美洲市場,巴西、阿根廷天然資源跟東南亞一樣,有相對好的日照。整個條件比較好,它們對新興能源的認識、接受度也比較好。2008年,全球金融經濟危機時,西班牙把光伏砍掉一大半以后,很多的業務就轉移到了南美洲,尤其是阿根廷。所以,未來企業當然要關注新興市場了,它是企業的命脈。
《能源》:在您看來,國內光伏企業開拓新興的市場,最應該注意的是什么?
鄒西原:最主要的還是要注重產品的質量和服務,其次才是成本。在國外基本上是合理性的中標,他們主要看企業的綜合條件,比如說他們看公司的文化,看公司企業過去品牌記錄,才決定能不能跟你打交道。不過,國外對于成本、質量和服務各個國家也有所側重。歐洲跟日本企業大部分注重質量跟服務,最后看成本。日本人看質量看的很重,歐洲人則看服務很重,當然也重視質量。成本是第三,基本是毋庸置疑的。美國人是成本第一,他們喜歡買便宜東西,不過他們也會看服務、看質量。
《能源》:對于不同市場的這種喜好,您的建議是什么?
鄒西原:我的建議是,通過民間的力量和政府的力量,把產品的質量列上議程。通過對各家企業的光伏產品進行第三方的調查,包括產品的品質、規格、發電效率等等,做各家的評比、排名,排名太差的就不要玩了。同時,我們也要考慮,光伏產品賣出去了服務也要跟進的。我們在國外做多少基礎,做這些服務,強化服務我覺得也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能源》:光伏企業開拓新興市場有多種形式,比如產品出口建電站,海外建廠和并購。對國內而言,哪種方式走出去可能更加有利?
鄒西原:我覺得,開發光伏電站是好東西。不過,目前來講都只是手段,并沒有真正走出去,只是簡單的建項目。事實上,開發電站很可能五到十年才會成熟。也就是說,真的能夠把電站市場證券化,在華爾街流通,還需要五到十年時間。客觀來講,這個可能不是一個短期的手段,它可能屬于中長期的手段。
至于其他幾個產品走出去,因為每個產品的性質不同,其走出去的方式也就不同。比如硅片跟電池片,由于重量比較輕,可以全世界亂飛,所以說對電池片、硅片來講,很可能在最有效益,最有技術、成本最低的地方生產比較好。對于硅料而言,是否需要走出去說法不一,比如在西部做硅料,東部使用,利用西部的低能源價格,降低硅料生產的成本可能更有優勢。
《能源》:也就是說,其實您還是更傾向于通過建電站來帶動光伏組件的外銷?
鄒西原:大致來說,光伏企業能夠走出去的不是硅料,也不是硅片跟電池片。我認為,走出去的應該是光伏組件,組件走出去實際上是品牌效應,是回饋地方的效應。例如,國內光伏企業在歐洲建廠你告訴人家,第一做歐洲品牌,第二我替你歐洲帶來工作的機會,所以是一種回饋地方的概念,我覺得這個很有意義。實際上,你走出去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東西,就是企業的供應鏈物流可以走出去,你在歐洲做倉庫,分銷就可以走出去,這也是一條可行的路。
責任編輯: 曹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