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无码日韩AV无码网站,亚洲制服丝袜在线二区,一本到视频在线播放,国产足恋丝袜在线观看视频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中海油“大躍進”

2009-09-14 09:28:58 能源雜志   作者: 李毅  

積極參與海外購并、LNG集中上馬、大力拓展成品油市場……,在石化雙雄夾縫中求生長的“小兄弟”中海油,近期動作頻繁,十分惹眼。
繼與中石化聯合收購了美國馬拉松石油公司在安哥拉32區塊20%的權益后,前不久又與中石油聯手向西班牙石油巨頭雷普索爾提出收購其子公司YPF的要約;繼廣東、上海、福建LNG接收站建成后,中海油又準備在寧波、汕頭等7個城市再建一批接收站;而在今年7月獲得商務部賦予的成品油批發經營資格后,又開始向下游大舉進軍。
表現在財務方面,則是開支的大幅上漲。據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代碼:0883,下稱中海油)財報顯示,公司2009年一季度資本支出總額較去年同期增長23.1%。
市場人士指出,在產業鏈上、中、下游的主動出擊,顯示出其謀求一體化布局的“野心”,而短期內大項目的接連上馬,則透露出其心情的急切。
8月26日,中海油在其中期業績公告中披露,公司上半年凈利潤同比下降55%,每股收益同比下降54.8%,主要原因是油價下跌。
于是,業績壓力更迫使其傾注全力加快一體化步伐。
然而,求勝心切的中海油三面出擊,卻同時三面受阻:LNG氣源問題剛剛解決,卻需面對國內差距極大的天然氣價格;成品油批發權剛爭取到手,又遭遇石化雙雄的猛烈競爭與終端網點鋪設的舉步維艱;上游擴張雖然積極,卻囿于資金實力而不得不與人合作。最后,對外合作專營權終難獨享,也成了刺激中海油奮力一搏,希望藉此開辟新局面的關鍵因素。
于是,一場一體化“大躍進”赫然在中海油上演,潛伏的問題也隨之浮現。
對外合作專營權之虞
當中海油在上游領域不斷發力的同時,其獨享多年的海上油氣開采對外合作專營權似乎一直是身后一枚不知何時會引爆的炸彈。
早在2009年3月的兩會現場,中海油董事長傅成玉即已證實,中海油將失去中國海上油氣開采對外合作專營的獨家權利,而中石油和中石化兩家大集團將獲得中國海上油氣資源的經營權。
但據中海油內部人士透露,該專營權目前仍由中海油獨家所有,且近期并未聽到關于收回該權利的消息。
而在中海油能源經濟研究院專家單聯文看來,中海油的對外合作專營權即使放開,中石油與中石化也很難從與其合作的外國石油公司那里有太多收獲。
他認為,外國石油公司在技術方面的優勢的確較大,但中國公司正在逐步趕上。
據了解,外國石油公司主要在勘探技術以及深水作業經驗方面具有較大優勢,因為在茫茫大海中布置勘探井,需要地質專家相當的勘探經驗和技術。而中國目前在物探技術及硬件上尚需提高,在以計算機為核心的數字信息處理能力和成像識別能力上,與國外的差距較大。
另外,外國石油公司的優勢還體現在深水作業方面,因為中國目前還沒有相關經驗。而油田作業公司是真正體現油氣開發競爭力的公司,中國的中海油田服務股份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代碼:2883;上海交易所代碼:601808,下稱中海油服)已具備一定競爭力,但整體上仍相差較多。
據單聯文介紹,目前的對外合作,先由外國公司投標,中標后開始物探。而現在中國大部分物探都由中海油服承辦,因為從外國雇物探船成本較高,而中海油服對淺海勘探工作完全能勝任。
因此,外國公司并不負責打井,只是派地質師確定井位,由油田服務公司如中海油服來打井。打井出油后,外國公司還要經過評估認為有商業價值,才會投資開發。因此石化雙雄并沒有太多途徑來獲得外國公司的技術和經驗。
“也就是說,即使對外合作專營權放開,中石油和中石化能夠和外國公司合作開發,他們也從對方那里拿不到什么東西,關鍵是誰有能力確定這個海域里戰略性油氣區域在哪里,中國缺少這種地質專家,”單聯文說。
除此之外,也有接近中海油的人士指出,中海油還有一些軟優勢。例如以前國家安監總局的海上安全辦公室就與中海油的海上安全辦公室是同一套班子,專門負責監督管理海洋石油的規范運作。因此,當時包括中石油和中石化在海上的油田都是中海油派人進行監督、檢查。
直到2008年,這一權利才被安監總局收回。但即使如此,中海油對于海上油氣資源的分布、現狀等情況都擁有外人不具備的、詳實的一手資料。因此即使放開專營權,石化雙雄在3到5年之內,很難趕上中海油。
而另有分析人士認為,專營權收歸國有之后,就可能是三大油公司平等競爭,而專營權歸某一專門機構統一管理——這一機構必然是國家能源局或國土資源部其中之一,而這也必將導致該權利操作上的復雜性。
該人士指出,即使設立專營權管理機構,但要與外國公司合作,必須落實到企業實體,也就必然存在二次授權問題,因此三家公司仍難免一場博弈,在海外油田開發上的合作默契,在國內油田對外合作上恐將遺失殆盡。
而沒有合作,剩下的就必然是競爭。石化雙雄財力雄厚,且已然開始著手組建作業隊伍。據上述接近中海油人士透露,中石油目前正在不惜血本地從中海油與外國石油公司中大肆挖人,挖來的人才大都不需面試而“直接談錢”,不但解決北京戶口及住房,而且入職后的薪水也會比原公司高兩三倍,因此“挺有誘惑力”。
據了解,石化雙雄拓展的順序可能先從人才入手,再到技術含量低的船,直到配備深水船。最后,憑借雄厚的資本,其裝備總噸位幾乎必然會超過中海油服。
而在解決了人才與設備的問題后,羽翼豐滿的石化雙雄就可能挑起類似于制造業領域的惡性競爭——價格戰。
“這一天遲早會出現,”上述分析人士說,“反正三家公司總會有人受損,就是弱肉強食。”
據了解,目前中海油服在整個東南亞還擁有相當的價格話語權,而一旦雙雄羽翼豐滿加入競爭,則整體話語權就可能喪失。“這就如同我國在鐵礦石上喪失議價權,幾千家企業同三家企業談,必然任由人家挑揀了,”該人士表示,“以中海油的實力,屆時可能損失最為慘重,但目前除了發展一體化,也沒有太好的辦法。”
而被譽為中國石油界思想最開放者的中海油,當然也早已覺察此點。因此,傅成玉在兩會現場宣布將失去專營權后,才說了一句:“引入競爭機制對中海油是有好處的。”于是,這一海上巨頭開始向陸上的中下游產業大力拓展,謀求在雙雄夾縫中盡早布子,以獲得未來的生存空間。
LNG價格困局
作為國內LNG項目的先行者,中海油在該領域的戰略從2003年即開始付諸實施。2003年12月,我國第一個進口LNG試點項目——廣東LNG項目正式開工;2004年12月,福建LNG總體項目一期工程成為國家正式批準的第二個LNG項目;2007年1月,上海LNG項目一期工程也獲準開工建設。三地氣源分別來自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與馬來西亞。
據中海油內部人士透露,目前中海油還有諸多新項目準備陸續上馬,地點分布在寧波、汕頭、深圳、鹽城、溫州、珠海和上海,其接收站幾乎覆蓋整個東南沿海。而且其中深圳和上海均已是第二個項目。
而由于中海油新與伊朗的北帕斯氣田合作,進口了約2000噸LNG,因此一舉解決了上述新建、待建接收站的氣源問題——也是歷來被業界與媒體評論最多的問題。
然而,由于全球金融危機及美國對頁巖氣的開發,全球LNG生產出現過剩。因此,中海油出乎業界與媒體預料地解決了LNG項目的氣源問題。
而真正的困局反倒出現在下游:由于國內基礎能源價格過低,導致天然氣等替代能源的真實價值難以體現,從而造成國內天然氣價格過低,而進口LNG則失去價格吸引力。
例如,中海油與卡塔爾液化天然氣公司去年達成的LNG引進項目,就曾遭遇“無人買單”的窘境。
據了解,由于LNG在冷凝、運輸和氣化方面增加了部分成本,因此在全球以“富貴氣”著稱,即:只有富裕經濟體才會使用。
據專家介紹,以中國目前技術水平,在100米左右水深,建設500公里左右的海底輸氣管線完全能夠勝任。例如,香港目前使用的天然氣就是從南海用管道輸送的,這一輸送成本比船運LNG要低很多。而LNG則需海上長距離輸送,只能冷凝后依靠航運,從而導致價格居高不下。
另外,據LNG領域相關人士介紹,一個規模為160萬噸(屬于接收站的經濟儲量)的LNG接收站,需要投資50至60億元。而依此計算,中海油目前在建及待建的9個接收站總投資不會低于500億元,超過了該公司2008年約440億元的凈利潤。
因此,進口LNG的昂貴與國內天然氣的廉價形成巨大的反差,也使得中海油集中上馬的諸多項目被蒙上了一層陰影。
對此,《環球企業家》評論道:“將液化天然氣成功注入沿海接收站,是中海油在兩大石油公司夾縫中求生長的最誘人、也最危險的賭注。”
而另一方面,情況似乎也有轉機。根據招商證券石油行業研究員裘孝峰分析,隨著西氣東輸二線的竣工,國內天然氣價格可能會在近期進行調整。由此,進口LNG價格問題可能會得到緩解。
但裘孝峰同時認為,由于國際天然氣價格的制定情況各異,并未向原油一樣形成幾個地區標桿價格與美國WTI即期合約所組成的國際能源市場基準價格體系。因此,雖然西氣東輸中土庫曼斯坦的天然氣價格是國際價格,從中東以及東南亞進口的LNG也是國際價格,但此國際價格非彼國際價格,兩個價格并不統一。因此,即使國內天然氣價格進行小幅調整,也未必能完全彌補國內外價格差。
另據期貨界人士介紹,國際天然氣在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定價機制差異較大。例如美國的天然氣價格純粹是依靠買方和賣方共同發現的;歐洲的天然氣價格是與燃油價格掛鉤的;而有些地區的價格又是同國際原油價格掛鉤的。
裘孝峰認為,在目前全球經濟景氣復蘇的環境下,原油及天然氣等主要能源價格都存在上漲預期。因此,如果購買與原油價格相掛鉤的天然氣,則對于買家是不利的。而中海油所購買的中東以及東南亞地區的LNG則很可能屬于上述情況。這也將大大增加中海油海外購買資源的成本。
最后,即使是被寄予極大希望的天然氣價格改革,也是障礙重重,難以一撮而就。中信證券石油行業首席分析師殷孝東就斷言,中國的天然氣目前只有壓縮天然氣(CNG)實現了與汽油價格掛靠,其他用途天然氣尚未實現真正意義的掛靠。因此,天然氣價格改革必須先理清成品油、液化石油氣、煤炭等其他能源價格及各自之間的比價關系。
成品油批發悖論
而在成品油流通領域,中海油爭得批發權,也算有所斬獲。于是開始緊急布局,對民營加油站大力推行特許經營權制度。但金融危機導致的需求下降以及國內煉廠的不斷上馬,使得當前成品油油源并不緊張,中海油 “油源換經營權” 的策略對于民營加油站也并不具備很大誘惑力。
據上述中海油專家單聯文介紹,中海油大力在成品油流通和終端市場拓展的戰略已經確定,但肯定會和雙雄不同,會實行差異化戰略。
而分析人士認為,中海油的這一選擇可能也是出于對現實的考慮——石化雙雄成品油批發的權利“與生俱來”,中海油則需爭取。而零售環節上,雙雄間也進行了兩年左右慘烈的競爭,在收購和新建加油站方面消耗不小。中海油實力較弱,當然不想輕易冒險。
而這也正與中海油謀劃已久的特許經營策略相契合。據單聯文介紹,中海油擬在近期推出的特許經營模式并不同于國內現有的特許經營,主要區別在于前者將實行嚴格的監督。
據了解,按照此種模式,加盟加油站向中海油交納加盟費后,“打中海油的牌子賣中海油的油”,中海油則會保證給加盟站優惠的價格,保證對方能有3%到5%的盈利。
“但中海油會定期采取明的或暗的手段對加盟站進行品牌和品質的監督。如果發現違規,除了將其開除之外,還要進行法律訴訟,總之令違規者得不償失,”單聯文告訴《能源》記者,“所以我們不同于石化雙雄,不是在大批量培訓加油工,而是在培養監督者。”
他表示,此種模式在國際上已較為普及,例如菲律賓有70%的成品油以此模式銷售,而非依靠新建加油站。因為這樣可以節省在加油工薪水和加油站投資上的花費。
單聯文說,一旦此方案實施,網點的鋪設速度以及整套監督體系的建立速度將會很快。且東南沿海眾多民營加油站都對此十分關注,“咨詢電話甚至打到了經濟研究院的專家那里。”
然而,除了“身在此山中”的中海油人,其他業內人士對此模式卻有不同看法。例如,其欲作為煉油及銷售基地的廣東省情況就并非如此。
廣東油氣商會油品部部長姚達明告訴《能源》記者,中海油想在終端市場形成氣候,還要相當長的時間。因為在加油站網點上,即使中海油采取了特許經營的模式,但對于廣東的民營加油站來說,并沒有太多吸引力。
他表示,在中海油還未獲得成品油零售權時,中石化和外國石油公司就已經將廣東市場“篩沙子般地”篩過無數遍了,性價比較高的民營加油站都已被收歸旗下。因此,中海油更可能在廣東省新開發區的規劃中爭取新建加油站,“但這樣進度很慢,再說仍會有那些石油巨頭來和他搶。”
另外,由于僅廣東省境內目前就有5家大型煉油廠,其中包括老牌煉廠茂名石化以及中石化剛與科威特石油公司合作的煉化一體化項目等。因此,從民營加油站自身來講,這5家煉廠的加工能力在未來的1至5年中會集中釋放,屆時廣東省的油源不但不成問題,而且可能富余。
因此,中海油的“油源換經營權”戰略自然吸引力大減,“民營加油站只要有得賺,不會想那么多,不會去折騰的。”由此可見,中海油欲將廣東打造成煉油和零售基地的計劃,恐難一帆風順。
另據上述成品油銷售人士介紹,目前石化雙雄接收民營加油站也有一定標準:每個加油站每天必須售出10噸以上成品油。能滿足這一最低標準的加油站,在民營加油站中已屬中上等水平,而在石化雙雄旗下的加油站中,卻只能算“三類”,即:中下等加油站的水平。因此,中海油想要收編的這支民營隊伍,質量也難保證。
尾聲:喪失對外合作專營權的危機,使如芒在背的中海油開始直面中石油與中石化的壓力。其實早在數年前,這一年輕的海上巨頭就已開始關注身后廣闊的大陸。不確定的危機,迫使他不斷加快一體化的步伐,想用“大躍進”式的努力來爭取那個他也看不清的未來。正好像一位內部人士在回答“5年之后中海油會怎樣”的戲言:“不好說,看造化。”




責任編輯: 張磊

標簽:中海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