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无码日韩AV无码网站,亚洲制服丝袜在线二区,一本到视频在线播放,国产足恋丝袜在线观看视频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應對氣候挑戰呼喚"全球新政"

2009-09-16 10:49:04 全景證券

今年12月的哥本哈根氣候變化會議為世界各國所關注,隨著一項解決氣候變化問題的新全球協議進入最后談判階段,也繃緊了各國首腦們的神經。

聯合國9月4日發布題為《2009年世界經濟和社會概覽:促進發展,拯救地球》的報告,這份由聯合國經濟與社會事務部發布的《報告》詳細分析了因全球變暖對長期發展的挑戰所導致的對發展中國家不斷增長的壓力。

《報告》毫不諱言地指出,如果要取得進展,處于各種發展水平的國家都必須做出重大調整,并堅稱發達國家必須投入比目前更多的資源和領導力量。《報告》呼吁針對發展和氣候挑戰這兩個主題做出更加切實的綜合政策響應。

《報告》指出,只有在發展中國家能夠維持快速經濟增長的情況下,各國才能積極參與解決氣候挑戰。這需要滿足發展中國家不斷增長的能源需求:預計在未來幾十年后,發展中國家的能源產量將是發達國家的兩倍。因此氣候變化談判者面臨著一個問題,即貧困國家如何走低排放、高增長的發展道路。

發展中國家面對的挑戰比發達國家更嚴峻

鑒于目前確實存在能讓發展中國家轉而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的技術,包括低能耗建筑、抗旱作物新品種和更先進的初級可再生能源等,但這些技術往往十分昂貴,《報告》稱這一轉變需要"戰爭年代之外少見的國際支持和團結的程度"。

針對有人認為氣候問題能夠簡單地通過各國在現有水平的基礎上全面減排來解決,或僅僅依靠基于市場的解決方案促成必要投資來解決,報告提出了質疑。

《報告》認為,發展中國家"必須面對的挑戰比發達國家所面對的挑戰要嚴峻得多,而且處于一個更為受限的環境中"。經濟增長仍然是他們首先要解決的問題,不僅是為了消除貧困,而且是為了縮小與富有國家之間巨大的收入差異。《報告》稱"(在世界試圖解決氣候問題的同時)凍結半個世紀或更長時期以來所形成的全球不平等程度,在經濟、政治和道德上是不可接受的。"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在《報告》前言中說:"通過指出氣候挑戰與發展挑戰之間的關聯及遵循低排放、高增長的路線,為同時滿足這兩個挑戰提供了推動力。實現這些目標沒有單一的藍圖。"

將全球氣溫維持在安全范圍內的競賽現已變成與時間的競賽。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稱,到2050年全球二氧化碳(CO2)排放量必須減少50%~80%,相當于把目前400億噸的年平約排放減少到2050年的80億~200億噸。

但是,正如《報告》所說,科學理解的深化和公眾意識的加強尚未轉變為集中的政策響應。這一點在高度工業化的國家尤其突出,這些國家200年來依靠碳拉動的經濟增長是目前全球變暖的原因。自1950年以來,全球碳排放增長中有3/4來自發達國家,盡管其人口不到世界總人口的15%。《報告》認為,富有國家不能兌現消除貧困與轉讓足夠的資源和技術等長期國際支援承諾是應對氣候變化挑戰的最大障礙。

經濟情況不同,能源前景不同

《報告》認為,最能明顯感受到氣候變化影響的是發展中國家,預計最嚴重的影響也將產生在發展中國家――一些地區的旱情將更加嚴重,另一些地區的降雨量則更加集中,從而使全世界的水資源供應和農業生產力受到嚴重威脅。極地冰川融化和冰雪消融造成海平面上升,威脅那些缺乏資源來適應氣候變化的小島國和沿海地區的生存。

《報告》援引的估計數據表明,全球平均氣溫每上升1°C,貧困國家的年均增長就能下降2~3個百分點,而富有國家的增長績效不變。報告同時指出,發達國家的人均排放量仍然比發展中國家的人均排放量多6到7倍。

《報告》認為,在有關氣候的爭論中最受忽視的一個方面就是:發展中國家的能源需求與發達國家的能源需求大相徑庭。后者擁有充足的(甚至是過多的)可用能源服務和基礎設施。與此相反,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只能依靠匱乏的基礎設施來盡力滿足基本的能源服務。全球尚有16億到20億人口無法用電,要使這部分人口獲得能源服務,預計要在今后20年里每年耗資250億美元。

由于存在這些顯著差異,富有國家和貧困國家需要不同的緩解戰略來應對氣候變化。化石燃料價格的上漲或生活方式的轉變會使發達國家更多地利用可再生能源,但與此同時,燃料成本的提高只會使發展中國家的更多人口負擔不起任何現代能源服務。

《報告》估計,滿足"能源貧乏"需求的成本仍只是一筆小數目。《報告》指出,與許多發達國家政府所提供的以10億計的金融業和汽車業拯救資金相比,"將20億人口納入現代能源服務體系的確很劃算,"報告也指出目前每年支出的能源發展援助金額僅為40億美元,而所需要的數額至少為數百億美元。

建立"全球新政"提高投資水平

盡管為每個人提供獲取某種現代能源的途徑是一個挑戰,但相比之下,更大的挑戰在于滿足發展中國家為了推動增長而急劇上升的能源需求,并為發展中的城市社區提供能源服務。

推廣清潔能源服務以滿足這一需求增長在技術上是可行的。不過《報告》認為這種轉變既不是必然的,也不是無代價的。由于認識到這一轉變"將伴隨著發展中國家前所未有的巨大社會和經濟調整",《報告》認為,實現這種轉變必須要建立一個"全球新政",以提高投資水平,并將資源引導到低碳經濟領域,并增強抵御無法避免的氣候變化的能力。

《報告》認為,為了實現規模經濟和技術普及的效益,相關各方,特別是公共部門需要做出大規模的先期投資,用于新能源基礎設施的建設和補充性研發,以降低成本。但是這些努力將受制于國內資源調動方面的限制,以及許多發展中國家在國際市場,特別是債券市場上有限的集資能力。如果要將投資用于確保更清潔的增長道路,將需要借助全球投資計劃獲得大量國際支持。

對于緩解和適應氣候變化所需的資金投入,存在各種不同的估值;通常所需投入金額取決于多種因素,包括溫室氣體減排目標的范圍。這些估值從世界生產總值(WGP)的0.2%到2%或是從每年1800億到1.2萬億美元不等。但是,大部分預測并未要求在2030年之前進行大規模投資。《報告》認為應打破常規,建議盡早在緩解和適應氣候變化方面投入大規模追加投資,每年至少投入世界生產總值的1%,即5000億至6000億美元。如果不這樣大膽行動,那么對于較"污染"領域的投資可能會多延續幾十年,這才是真正的危險。如果按照當前局面任其發展或僅僅做些微調工作,預計將會造成高達20%的世界生產總值永久性損失。

無論從何種角度估算,《報告》認為應對近期氣候挑戰的雙邊和多邊渠道承諾及預計能提供的投資都是嚴重不足。而一半以上的溫室氣體減排成本都將落在發展中國家頭上,而這些國家未來幾十年的能源投資增長速度預計會大大超過發達國家。

據估計,當前官方發展基金每年約有210億美元專門用于解決氣候變化問題,其中的大部分用在了緩解方面。而實際所需的氣候融資總額是該數額的許多倍。如果國際社會真的想要建立一個"全球新政",就需要按照應對金融危機和政治極端主義的規模認真地投入各種資源。

該《報告》指出,連履行當前援助承諾都有困難這一事實表明,針對氣候變化的全球融資活動需要發達國家采取更為堅決的行動,在氣候問題上積極發揮領導作用,促進國際合作。但這也同樣需要發展中國家將更多資源調配到更為清潔的產業中,走新型可持續增長之路。

應對氣候挑戰是全球項目

《報告》指出,應對氣候變化所帶來的挑戰需要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采取不同的方式。發達國家的市場解決方案,包括通過"限額與交易"機制及稅收體制發展碳市場的方案并不適合發展中國家。報告指出,"更合理更有遠見的觀點應該是,承認碳市場將繼續擴大,但其速度和規模不足以幫助發展中國家打破在低排放發展道路上的資金限制。"

《報告》還指出,大規模投資和積極的政策干預是發展中國家更好的選擇。這將需要發展中國家的政府做出堅定和持久的政治承諾,同樣關鍵的是在資金和技術轉讓方面獲得可觀和有效的多邊支持《報告》闡述了一系列可能的多邊措施以支持全球投資計劃,包括全球清潔能源基金、普及支持可再生能源的強制上網定價方案、氣候技術計劃以及用于促進清潔技術轉讓的更加平衡的知識產權方案。

《報告》指出,配合政府強有力的干預,這些措施能為私營部門提供指導,并能鼓勵發展中國家朝這一方向努力,例如巴西的乙醇計劃和中國的可再生能源計劃。報告還援引了美國田納西流域管理局的成功案例,二戰后該管理局通過提供能源而改變了整個地區的面貌。

根據《報告》,這次的重大不同之處在于"應對氣候挑戰所需的新投資計劃必須被視為真正的全球項目。"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

標簽:氣候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