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无码日韩AV无码网站,亚洲制服丝袜在线二区,一本到视频在线播放,国产足恋丝袜在线观看视频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內蒙古電力60年光輝歷程

2009-01-10 11:16:37 中電聯

        內蒙古農村有電始于1951年,由海拉爾發電廠首次發展城郊用電戶,向紅星、金星兩個生產隊供電,架設3千米6千伏線路,有620戶農民用上了電。隨后,其他地方的小火電廠也陸續開始向近郊農村供電。1954年,呼和浩特電廠、赤峰電廠分別架設3千伏、10千伏線路共17千米,使850家農戶有了電燈,并安裝電力抽水設備28千瓦,灌溉農田520畝,裝設糧食加工機83千瓦,此為農村動力用電之始。20世紀90年代,內蒙古加大了農電基本建設投入,1992年自治區全部旗縣通電,1997年基本實現鄉(蘇木)鎮通電,到2000年用上網電的農牧戶達到95%以上。

  1954年3月11日,經華北電業管理局批準,在包頭市成立新機工程處。11月12日,改新機工程處為包頭電業局籌備處。1956年4月26日,成立包頭電業局,為地區管電機構。1957年12月30日,北京電業管理局轉發電力部決定:在包頭電業局基礎上成立電力部內蒙古自治區電業局,隸屬電力部。自此,內蒙古自治區有了統管全區電力工業的主管機構。1958年7月28日,經內蒙古自治區人民委員會批準,內蒙古自治區電業局改稱內蒙古自治區電力工業管理局。

  1955年1月以前,內蒙古自治區境內的發電廠直接對用戶供電,發電廠內設供電科(股、組),負責市鎮供電線路的維修和營業管理工作。1955年1月,包頭第三發電廠的供電科分出,由包頭電業局籌備處直接領導。從此,內蒙古自治區發、供電管理開始逐步分家,供用電管理逐步加強。1957年3月19日,包頭線路管理所和營業所成立,4月撤消,成立包頭供電所,隸屬包頭電業局,這是自治區最早的獨立的供電企業。隨著各地區供電規模的不斷擴大,各地的供電企業不斷建立和發展。到2000年底,內蒙古電力公司直屬的供電企業有12個。

  1956年7月,經北京電業管理局批準,在包頭電業局成立調度所和通訊組,負責包頭地區電力調度工作,這是內蒙古最早的地區電力調度機構,1957年改稱包頭電力調度所。1958年,呼包110千伏輸電線路建成后,調度范圍擴大到呼和浩特地區,隨著呼包電網的成立,將包頭電力調度所改稱呼包電網調度所,當時設調度運行、繼電保護、通信三個專業組和行政管理組。1960年1月,又另行成立了包頭地區電力中心調度所,呼包電網調度所改稱內蒙古電力調度所,1960年底由包頭遷往呼和浩特市。

  1958年是“二五”計劃的第一年,內蒙古西部地區重點建設蘇聯援建的156項國家重點工程項目之一——包頭第一、第二熱電廠兩座高溫高壓熱電廠。包頭第二熱電廠一期工程于1956年3月動工興建,2臺2.5萬千瓦機組于1958年7月和11月建成投產。包頭第一熱電廠一期工程于1958年3月22日破土動工,第一臺2.5萬千瓦機組于1959年7月1日簡易發電,8月31日并網發電,9月1日正式移交生產。第二臺2.5萬千瓦機組和第三臺1.2萬千瓦機組于當年12月投產。兩座熱電廠的建成投產,為包鋼在1959年國慶10周年前產出第一爐鐵水作出重要貢獻。

  內蒙古電力系統發電企業熱電聯產和熱力供應事業始于1958年。當時只有新建投產的包頭第二熱電廠兩臺2.5萬千瓦供熱機組(1號、2號機組)實施熱電聯產,為內蒙古第一、第二機械制造廠供應工業生產用汽。1959年,包頭第一熱電廠建成投產1臺1.2萬千瓦供熱機組、兩臺2.5萬千瓦供熱機組,為包頭鋼鐵公司供應工業生產用汽。進入20世紀80年代后,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北方城市大力開展集中供熱,內蒙古電力系統集中供熱事業有了長足的發展。到1990年底,呼和浩特市、包頭市和呼倫貝爾地區有熱電聯產電廠7個,容量近45萬千瓦。

  1958年7月,包頭二電廠-白云鄂博110千伏輸變電工程建成投運,這是自治區內第一項110千伏輸變電工程。為增強首府呼和浩特供電安全可靠性,1958年10月,包頭-呼和浩特110千伏輸電線路建成,從此形成了最初的呼包電網,成為內蒙古出現的第一個地區電網。1987年,呼包電網改稱內蒙古自治區西部電網。為使西部電網與華北電網聯網,于1985年4月20日建成大同-豐鎮-呼和浩特220千伏線路,1987年7月18日試運,19日移交生產。從投運之日起到8月15日,華北電網給內蒙古西部電網輸送電力4萬千瓦,確保了自治區成立40周年大慶用電。

  內蒙古電力學校始建于1958年,與內蒙古電力公司培訓中心實行兩塊牌子、一套機構的管理體制,學校2003年創造性地實施了“訂單式培養”辦學模式,先后為區內外的電力系統培養了本科、大專、中專等層次的復合型人才共計23674名,其中副處級以上校友200多名。內蒙古電力中學創建于1972年,近10年“中考”升入自治區重點高中(呼和浩特市一中、二中、附中)的比率連續保持全市前列,重點高中升學率平均達到40%以上,產生過兩個呼和浩特市中考狀元,今年重點高中升學率達49.89%。以上兩所學校成為內蒙古電力工業發展的人才搖籃。

  20世紀70年代,由于東北電網嚴重缺電,國家計委確定在赤峰元寶山地區建設大型坑口電站——元寶山電廠,向東北送電。工程分兩期建設,規模為90萬千瓦。一期工程于1975年破土動工,我國首次從法國引進一臺30萬千瓦機組,1978年12月并網發電。后國家經委決定,二期工程擴建一臺60萬千瓦機組,當時是我國單機容量最大的發電機組,從法國引進自動化水平較高,應用了現代計算機監控技術,部分設備實現了計算機控制。工程于1981年5月破土動工,1985年11月13日并網發電,12月28日正式移交生產。

  1977年5月1日,自治區電業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在中調所投入運行,主要用于電網設計和運行管理所需的電力潮流和穩定計算及短路電流計算等。1978年經過調試改進,使運算速度提高50%。1979年~1981年,由內蒙古科委安排,中調所、內蒙古醫學院、內蒙古電子研究所合作,應用這臺計算機成功進行心電圖識別與診斷,取得階段性成果,這臺晶體管計算機于1986年報廢。1987年,計算機在自治區電力直屬系統基本普及,應用于科學計算、工程設計、生產過程監控、生產管理和經營管理各個方面,大大提高了電力行業現代化水平。

  1988年5月6日,內蒙古電管局舉行新聞發布會,披露“投入產出”承包經營方案。經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內蒙古電管局直屬電力企業從1988年起實行“投入產出”承包經營,承包的目標任務是:到1990年底,自治區直屬電力系統發電裝機容量在1985年75萬千瓦的基礎上翻一番,達到150萬千瓦,到1995年底再翻一番,達到300萬千瓦,實現電力供需平衡、自給有余。自治區政府的“投入”主要是返還內蒙古電管局每年上繳自治區財政的利潤作為電力建設投資,支持集資辦電,征收電力建設基金等。1994年底,豐鎮發電廠5號機組并網發電,提前1年實現目標。

  1989年12月5日,內蒙古西部電網正式向北京輸送電力4~5萬千瓦從此西部電網的電力進入華北市場,在我國最早拉開了“西電東送”的序幕。1993年4月23日,電力工業部、北京市人民政府和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簽署聯合辦電協議,實現1995年北京基本不拉閘限電的目標。之后,內蒙古加快電力建設和“西電東送”步伐,1995年12月18日,內蒙古西部電網向北京送電90萬千瓦,成為電力輸出大省區,人均發電量和輸出電量均居全國首位。目前,內蒙古電網東送華北電力負荷達到210萬千瓦。

  1989年12月30日,自治區第一座風力發電場——錫林郭勒盟朱日和風力發電場首批美國風機并網發電,標志著內蒙古電力邁出了開發利用綠色能源的第一步。隨后,商都、錫林浩特、輝騰錫勒風電場相繼建設并經過分期擴建。與此同時,東北電力公司在赤峰克什克騰旗境內建設達理風電場,一期工程7臺風機于2000年1月并網發電。目前內蒙古境內又興建了多處風電場,烏蘭察布市境內的輝騰錫勒風電場以18.9萬千瓦的裝機成為全國第一大風電場。全區風電投產裝機容量超過60萬千瓦,躍居全國第一。

  1990年8月,經自治區政府和能源部批準成立內蒙古自治區電力公司,正式掛牌運營。1992年9月,以內蒙古電力公司所屬16家企業為核心層的內蒙古電力集團公司成立。在新體制的推動下,集資、合資辦電開始了大規模、全方位的運作,集資辦電、出售用電權、合資合作、股份制、發行債券、股票上市等各種籌資渠道被打開。1993年6月,內蒙古自治區電力公司更名為內蒙古自治區電力總公司。1998年7月28日,改組的內蒙古電力(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成立,標志著內蒙古電力體制改革邁出重大步伐,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邁出第一步。

  1991年,按照能源部的部署,內蒙古電力系統開展了安全文明生產雙達標工作,要求發電企業以整治設備,提高設備健康水平,消滅“七漏”為重點,供電企業結合“標準化線路”、“標準化變電站”開展雙達標活動,層層制定雙達標規劃和措施,建立考核辦法,實行目標責任制。1994年初,內蒙古電管局提出1994年全局發供電企業實現安全文明生產雙達標,1995年創無滲漏,向一流社會主義電力企業邁進的目標。經過一年的努力,全局發供電企業全部實現了安全文明生產雙達標目標。

  內蒙古電力總公司于1992年在全國電力系統率先進行人事、用工、分配三項制度改革,打破干部工人的界限,取消企業干部行政級別,干部能上能下,職工能進能出,工資能高能低。新機制突破各種舊觀念的束縛,迸發出強大的沖擊力。到1993年,內蒙古電力總公司直屬系統精減機構24%,發供電企業裁員6000人,有494名中層及以下干部被組合到工人崗位,有478名職工進入內部勞務市場;電力總公司機關由36個處室減到23個,人員由560人減到323人。

  1992年4月13日,經自治區政府批準,正式組建成立海勃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這是內蒙古電力系統也是自治區第一家股份制企業。一期工程2×10萬千瓦機組是由內蒙古電管局、烏海市有關單位、設備制造廠家等共同集資合作建設,二期工程2×20萬千瓦機組也是合資建設。1993年4月24日,一期工程開工。1994年2月18日1號機組竣工移交生產,當年9月27日2號機組也正式移交生產,實現了投產即達標的目標。2000年正式組建內蒙古海勃灣發電有限責任公司(簡稱蒙華海電公司)。

  1992年9月8日,當時為中國也是亞洲規劃規模最大的火力發電廠——達拉特發電廠正式開工建設。1995年11月15日和1996年11月30日,一期工程2臺33萬千瓦機組相繼投產發電,標志著內蒙古電力跨入了大機組、大電廠、大電網、高參數、高電壓、高自動化的新階段。到1998年底,二期工程2臺33萬千瓦機組全部建成投產,電廠總裝機容量達到132萬千瓦,一躍成為內蒙古西部電網最大的主力發電廠,機組是內蒙古西部電網第一次建設的大機組,其顯著特點是工藝新、技術含量高、自動化程度高。

  1992年,呼倫貝爾盟伊敏礦區動工興建煤電聯營特大型礦口電站,規劃容量400萬千瓦,一期工程安裝2臺50萬千瓦機組,分別于1998年、1999年投入運行。這是全國第一座煤電聯營電廠,也是呼倫貝爾盟首座向東北電網送電的電廠,標志著呼倫貝爾盟電力工業跨進高參數、大容量的現代電力工業行列。同電廠工程配套建設的伊敏-馮屯-大慶500千伏輸電線路于1995年建成一回、1997年建成二回,呼倫貝爾盟出現500千伏超高壓輸電線路,也是全國第一條500千伏超高壓同塔雙回輸電線路,為在高緯度地區建設超高壓線路積累了經驗。

  1993年,內蒙古電管局大力實施“煤從空中走,電送北京城”的煤電轉換戰略,制定并實施了“95112”系統工程。其基本含義是:1995年1月向北京送電110萬千瓦,保自治區用電140萬千瓦;到1995年底向北京送電150萬千瓦,保自治區用電150萬千瓦;同時實現“既保北京又保自治區”用電的雙保目標。“95112”系統工程,是電力部和華北電管局解決北京缺電問題的“9511”系統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1995年12月18日,內蒙古西部電網向北京送電90萬千瓦,勝利實現了“95112”系統工程的目標。

  1993年4月23日,電力部、北京市人民政府和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簽署了聯合辦電協議,協議規定1993年~1995年,內蒙古向北京穩定送電44萬千瓦,北京市以合資方式向內蒙古西部電網投資加快電力建設,3年共投資14億元,電廠委托內蒙古經營管理。在投資落實后,內蒙古保證向北京市增供電力5萬千瓦,到1995年初送電確保達到110千瓦,年底確保達到150萬千瓦(后東送電力改為從1993年~1995年在滿足內蒙古用電的同時實現向北京穩定送電100±10萬千瓦),實現1995年北京基本不再拉閘限電,2000年從根本上解決首都用電問題。

  1993年8月15日,豐鎮發電廠500千伏升壓站正式開工,1995年3月12日竣工投產。這是內蒙古西部電網第一個電壓等級最高、規模最大的升壓站,擔負著西部電網向北京送電的重任,也是“95112”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提高西電東送能力提供了保障。2000年9月25日,呼和浩特永圣域500千伏變電站開工建設,2001年12月27日正式投入運行。這是自治區西電東送規模最大、自動化程度最高、建設工期最短的中心樞紐變電站。該站的建成標志著西部電網送電能力進一步增強,具備了東送最大負荷150萬千瓦的能力。

  1994年1月14日,內蒙古蒙電華能熱電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它是由內蒙古電力總公司、華能發電公司和華能內蒙古發電公司共同發起設立的,是內蒙古自治區首家向社會公開發行股票的股份有限公司。該公司的前身是包頭第二熱電廠,隸屬于內蒙古電力總公司。3月26日~31日,該公司股票在呼和浩特市、包頭市面向全國公開發行,其中發行人民幣A種股5000萬股,共籌集資金1.95億元,用于海勃灣電廠建設、本公司設備更新改造和擴建一臺20萬千瓦機組的前期費用。這對推動全區股份制企業和證券市場的發展,加快自治區能源、原材料、交通運輸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994年1月22日,內蒙古工業大學電力學院正式掛牌,電力學院是由內蒙古電管局與內蒙古工業大學聯合創辦的一所普通電力高校,在全國電力系統開創了企業與高校聯合辦學的先河。5月9日,電力學院工程在呼和浩特金川開發區破土動工。學院占地區1200畝,教學樓高168米(32層),建筑面積5萬平方米。1997年9月28日,教學大樓正式落成,標志著實施近3年的“先行工程”取得豐碩成果。這種企業與高校聯合辦學的路子受到國務院領導的贊揚和肯定,指出學院后勤改革為我國教育改革作出了有益的嘗試。

  1994年5月1日-2日,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李鵬視察了內蒙古電管局機關、中心調度所和達拉特發電廠建設工地,詳細了解了內蒙古電力系統裝機容量、電價、向北京送電等情況,聽取了達拉特發電廠建設情況專題匯報,還詢問了內蒙古電力系統三項制度改革,指示要不斷深化改革。他贊成內蒙古提出的煤電轉化戰略,并指出,把煤變成電輸出去,是內蒙古的一個大的戰略,應當很好地組織實施。李鵬總理欣然為內蒙古電力題詞“發展經濟電力先行”,并為達拉特發電廠題寫了廠名。

  1994年7月17日,自治區第一部電力行業地方性法規《內蒙古自治區電力設施保護條例》由自治區八屆人大常委會第九次會議審議通過公布實行。2005年3月31日,《內蒙古自治區預防和查處竊電行為條例》經自治區十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審議表決通過,自2005年5月1日起正式實施。這兩個條例的實施,為打擊破壞電力設施及竊電行為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武器,促進了內蒙古自治區電力工業法制化進程。

  1994年9月13日,我國第一個電力出口創匯工程——二連浩特至蒙古國扎門烏德市10千伏線路輸電工程竣工投產,日送電力1000千瓦。2004年4月,錫林郭勒盟珠恩嘎達布口岸至蒙古國東方省畢其格圖口岸的10千伏輸電線路建成投運。2005年12月,阿拉善盟策克口岸至蒙古國南戈壁省那林蘇海圖35千伏輸變電工程建成投運。2007年4月,興安盟阿爾山口岸至蒙古國松貝爾口岸10千伏線路通電。此外,包頭市達茂旗、巴彥淖爾市烏中旗也向蒙古國邊檢站供電。內蒙古電力公司跨國供電為我國電力進入國際市場作出了有益的嘗試。

  1995年2月10日,豐鎮發電廠5號20萬千瓦空冷機組完成試運,正式移交生產代管。至此,豐鎮發電廠裝機容量達到100萬千瓦,成為內蒙古自治區第一座擁有百萬千瓦裝機容量的大電廠,同時也標志著全國少數民族地區的首座百萬千瓦級電廠誕生。3號~5號20萬千瓦空冷機組由我國自行設計,屬于國家重大技術裝備攻關項目,為我國在北方地區推廣同類型機組作了有益的嘗試。5號機組投產,也標志著內蒙古電管局提前一年完成“投入產出”承包經營目標,擁有的裝機容量超過300萬千瓦。

  1995年6月28日,內蒙古電力公司以優良的技術方案和75.5萬美元的標價,中標蒙古國烏蘭巴托三電廠廠房改造工程項目,這是內蒙古電力公司自成立以來在國際市場公開招標中第一個項目,為電力施工單位進入國際市場競爭作了成功的嘗試,為進一步開拓國際建筑施工市場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該項工程是亞洲開發銀行貸款項目,技術標準要求高,工程實行國際公開招標,參標的共有中外9家公司。在競標中,中方技術方案受到外方專家的好評,顯示出公司技術方面的雄厚實力。

  1995年7月12日,我區第一臺高逼真度的33萬千瓦火電機組仿真機在內蒙古電力學校投入運行。該仿真機是達電一期工程的配套工程,由內蒙古電力學校仿真中心和華北電力大學仿控公司合作研制,與達電1號33萬千瓦機組基本相同的運行環境,形象完整地模擬機組在各種狀況下啟停和運行工況的全過程,并設置了200多個事故演練項目,可提高運行人員的操作水平,增強判斷處理各種事故的應變能力。不但適合其它進口和國產同類機組運行人員的崗前培訓,還可滿足科研人員優化運行方式、整定參數和診斷故障的需要,達到國內一流水平。




責任編輯: 江曉蓓

標簽:內蒙古 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