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无码日韩AV无码网站,亚洲制服丝袜在线二区,一本到视频在线播放,国产足恋丝袜在线观看视频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風電三峽遭遇并網僵局:三分之一機組處于閑置

2009-11-17 17:10:52 瞭望東方周刊

“風電三峽”并網僵局

  在高層如此重視風電的環境下,卻在中國風電裝機占電力總裝機1%略多的階段,讓三分之一風電總裝機、500萬千瓦的機組不能并入電網而閑置

  記者 趙新社 北京報道

  本刊從國務院一權威研究部門得到的一份報告顯示,截至2009年6月底,全國沒有并入電網的風力發電機組已上升到約500萬千瓦,而截至同年7月底風電總裝機僅為1474萬千瓦。

  這意味著三分之一風機處于閑置狀態,如果按每千瓦工程造價1萬元推算,“500萬千瓦閑置機組”意味著500億資金在“打盹”。

  由此,這份報告對中國風電“大規模、高度集中開發,遠距離、高電壓輸送”的“風電三峽”發展道路提出質疑。“風電三峽”意為千萬千瓦級及以上的風電基地,裝機容量堪比三峽水電站現已建成的1820萬千瓦規模。

  8月2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點名批評風電設備出現重復建設傾向、國家發改委等十部委隨后聯合對風電設備行業采取產能抑制措施后,一時間,分不清“風電設備”和“風力發電”兩個概念的人驚呼:“風電過剩了,國家開始限制風電發展了。”

  幸得胡錦濤總書記10月份在山東省考察風力發電項目時指出,大力發展包括風電在內的可再生能源,是搶抓世界新一輪能源革命先機的必然要求,才消除了上述困惑。

  在高層如此重視風電的政治氛圍下,在中國風電裝機占電力總裝機才1%略多的蹣跚階段,出現了占風電總裝機1/3、500萬千瓦未并網機組,多少有些難堪。

  風電總量不是原因

  《中國改革報》記者李銀堂對本刊記者說,他2008年在河北省張家口采訪時,就看到“一片片白花花的風機在山上沉睡”。

  風機未并網閑置,是風電供過于求嗎?近幾年,中國風電裝機速度驚人:2004年裝機76.4萬千瓦,2005年126.6萬千瓦,2006年259.9萬千瓦,2007年605萬千瓦,到2008年,中國以1217萬千瓦的裝機規模排名世界第四位。

  國家電網公司新聞中心新聞處副處長劉心放根本沒有談及“風電總量多少”問題,面對本刊記者,他說,風電場建設和電網建設不協調、中國開發風電模式和國外不同及部分風機質量達不到并網技術要求等原因,導致風機不能并網甚至閑置。

  國家電網公司中國電力科學院新能源研究所所長王偉勝告訴本刊記者,有關風電機組閑置問題,目前缺乏準確統計數據。閑置原因很多,不能簡單歸因于電網,其中也有機組自身問題,包括調試和運行當中出現的一些問題。

  對中國風電問題做過專題調查的一位人士說,國家電網公司和南方電網公司為風電并網確實做了不少工作,但基層電網不愿意承擔因為風電上網的不穩定性帶來的新責任,所以態度消極,結果導致電網整體遭受風電企業詬病。

  中國國電集團公司下屬企業龍源電力集團,截至2009年6月底的風電裝機超過300萬千瓦,規模位居亞洲第一、世界第五。

  “中國風電電量不僅不是多了,完全可以說是微不足道。”該公司總工程師、中國電機工程學會可再生能源發電專業委員會秘書長楊校生說。

  據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發布的數據,截至2008年年底,風電裝機1217萬千瓦,約占中國電力總裝機的1.5%;2008年風電發電量128億千瓦時,約占當年中國總發電量的0.3%。“這和業內常說的20%安全線還相差甚遠。”

  由于風電出力具有隨機、間歇等非線性特點,其在電網容量中所占的比例不能太高,像德國等一些歐洲風電發展比較成熟的國家,這個比例往往在20%以上。

  在區分“未并網機組”和“閑置機組”兩個概念時,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新能源處處長梁志鵬告訴《瞭望東方周刊》,前者有很多是處于調試中,并否認了“風電機組大量閑置”的說法。

  不過,另一新能源行業權威人士說,在2008年底1217萬千瓦的總裝機中,未并網風機323萬千瓦,比例為1/4;短短半年后,未并網機組數量就由“323萬千瓦”上升到了“500萬千瓦”,比例上升到1/3,這種情況顯然有更為復雜的原因。

  再疑“風電三峽”

  業內人士馬明(化名)向本刊記者介紹說,風機閑置和“風電三峽”這種集中開發的模式有關——集中開發風電還面臨很多技術難題,所以在實踐中就會出現吊裝好的風機不能入網的“夾生飯”現象。

  從目前公開的信息看,“風電三峽”尚未出現在國家正式文件中。但國家能源局已形成了清晰思路。

  在2008年7月國家能源局成立前的5個月,時任國家發改委副主任、現任國家能源局局長張國寶在《人民日報》撰文《打造“風電三峽”》:要建設甘肅河西走廊、蘇北沿海和內蒙古三個千萬千瓦級大風場。

  今年2月召開的全國能源工作會議上,張國寶提出,要按照“融入大電網,建設大基地”的要求,力爭用10多年時間,在甘肅、內蒙古、河北、江蘇等地形成幾個上千萬千瓦級的風電基地。

  6月,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史立山在接受媒體專訪時,把“三個”變成了“七個”:初步計劃在河北、內蒙古、吉林、甘肅、新疆、江蘇沿海等省區建設十多個百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和七個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形成若干個“風電三峽”, 到2020年中國風電建設規模有望超過1億千瓦。

  甘肅省瓜州縣,計劃到2020年安裝風機1275萬千瓦,這將超過全國2008年年底1217萬千瓦的總裝機容量。

  8月8日,世界規模最大的風力發電場——甘肅酒泉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開工興建,預計“十一五”期末形成516萬千瓦、“十二五”期末形成1271萬千瓦風電裝機規模。

  中國風能協會副理事長施鵬飛對本刊記者說,從國情上看,風能資源分布在西部,電力負荷中心在東部,所以必須集中開發、高壓(線路)外輸。

  但“風電三峽”的大塊頭,讓一些業內人士感到憂慮。

  風電具有隨機性和間歇性特點,目前還沒有辦法像其他常規電源那樣對其出力進行安排和控制。風電大規模集中開發,對當地電網乃至更大區域電網的安全運行和電源結構配置會產生一定負面影響。另外,中國電源結構以煤電為主,系統調峰手段本來有限,隨著風電大規模集中開發,電網調節更為困難。

  并網之難

  “風電電源與電網建設不協調,是導致風機不能并網的主要原因。” 中投顧問產業研究中心能源行業首席研究員姜謙說。 

  風電場必須選址在風能資源豐富的地方,這決定了“風電三峽”只能處于人煙稀少、遼闊荒蕪的地方。“沒人煙的地方,哪來的電網?”馬明說。

  國家電網公司劉心放則說,風電場和電網不是一個發展規劃,各規劃各的,風電場建好了,但電網規劃還沒有跟上,結果吊裝好的風機不能并網發電。

  他打了個比方:“貼瓷磚、裝浴盆、安馬桶,一個家用豪華衛生間快要建好了,結果業主發現沒有下水道,并且是圖紙上根本就沒有設計,開發商解釋說市政排污管道規劃還沒有出來,所以沒法設計下水道。”

  2007年9月發布的《可再生能源中長期規劃》提出,中國風電規劃目標是2010年裝機容量達到500萬千瓦,2020年建成3000萬千瓦;到今年初,2010 年規劃目標已調整為2000 萬千瓦,2020 年則調整為1 億千瓦。

  政府對風電裝機規劃已作出如此大幅調整,但電網發展規劃沒有隨之調整,就出現了風機閑置的后果。

  國家電監會7月21日公布的《我國風電發展情況調研報告》也指出,一些地區風電發展規劃缺乏具體的風電送出和電力消納方案。

  在張家口尚義縣七甲山風電場,神華集團公司管理的國華能源投資有限公司設計了19.95萬千瓦的風電裝機規模,但由于無法及時并網,在2008年吊裝完成10萬千瓦后,后續機組被放入庫房暫緩安裝。

  對風電基地的電力輸出,梁志鵬并不擔心:“風電基地建設期長,地域遼闊,而覆蓋性很強的電網又是在動態發展中,所以從全局來看風電輸出沒有問題。”

  但是,有電網地區的大規模風電也不能全部并網、足額發電。風電場被電網限制發電的情況,不單單發生在風電裝機第一大省份內蒙古,吉林省也經常出現,原因就是局部電網無力承受高度集中的風電場集中出力。

  中國能源協會8月下旬發布“內蒙古風電建設遇瓶頸”消息說,內蒙古約1/3風電裝機并網項目處于閑置狀態,原因是發出的風電既無法在當地消化,也無法向外輸出。

  據報道,國家電網公司副總經理舒印彪稱,2009年以來吉林電網已三次限制風電出力。

  中國廣東核電集團風力發電公司副總經理牛智平表示,由于技術問題風電送出存在困難,并舉例說2009年冬季由于要解決“三北”地區供熱機組的技術發展等問題,預計對風電的限電會更為嚴重。

  為什么要限制風電出力呢?按照電監會2007年8月1日頒布的《電網企業全額收購可再生能源電量監管辦法》,電網應該全額收購風電。《可再生能源法》規定,正常情況下,電網企業要“全額收購其電網覆蓋范圍內可再生能源并網發電項目的上網電量”。

  對風電輸出線路的建設,國務院權威研究部門的報告說,中國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的“遠距離”輸出,指的是幾百公里和上千公里,所以需要鋪架高等級電壓線路,造價昂貴,和風電利用小時數低的特性不匹配,不但是風電場自建自用,恐怕連電網公司自建群用也沒有經濟性。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改革和發展研究院研究員張安華撰文說,酒泉千萬千瓦級基地風電外送,需建750千伏變電站3座,輸電線路1694公里;新建330千伏變電站2座,輸電線路776公里;建設110千伏輸電線路70公里,總投資約115億元。另外,風電發電量僅相當于火電同等裝機的40%左右,所以在相同電網等級條件下,出于投資收益考慮,會影響電網投資積極性。

  施鵬飛反駁說:“輸電線路不可能專為風電獨建,還有輸送火電、水電等其他電力的責任,故而風電只是‘打包外送’;再者,隨著傳統能源成本的不斷上升,風電外輸的經濟性會越來越明顯。”

  一個風電場需要四個火電廠配套?

  按照馬明的說法,“風電三峽”除了面臨電力外輸難題,還有配套電源建設難題。

  在無風情況下,為了保證用戶正常使用,要備有代替風電的能源。所以,在建設風電場的同時,還需要建設與之配套的電源,如火電廠或水電站等。

  一位對中國風電問題做過調研的權威人士說,如果采用大規模集中開發風電的模式,“從理論上講配套電源的裝機規模至少要4倍于風電規模。”

  問題在于,國家大力扶持風電發展,就是因為風電沒有污染,是清潔能源,如果建一個風電場需要四個火電廠配套,那不是有違初衷嗎?

  對風電配套電源建設,梁志鵬認為,除火電外,還可以用水電,也可以用燃氣發電。

  有人曾建議,西北黃河上游大型梯級水電的調峰能力較強,可以通過水庫調節容量來“儲存”風能,有風時水電少發,無風時水電多發,風水發電互濟。

  有人反對說,西北是中國大型風電基地的主要分布地,那里的天然氣要西氣東輸,除個別地方外水資源非常短缺,怎么給風電建設配套電源?

  “不見得必須在風電場附近建配套電源,在其電網覆蓋的范圍內即可,如果沒有足夠的水資源,可以建造抽水蓄能電站來配套。”梁志鵬回答說。

  但抽水蓄能電站又面臨經濟效益上的考量。

  要分散還是要集中

  理論上講,僅1%的陸上風能就能滿足人類能源需求,問題在于怎樣開發。

  對模式問題,國務院權威研究部門的報告提出如下建議:“大力發展小規模、低電壓、近消納、直接接入配電網系統的分散式風電,對大規模集中開發風電要積極研究,待時機成熟時再全面推開。”

  這份報告主張的風電開發模式就是歐洲國家實行的分布式,分散開發,就地消納,不需要大規模遠距離輸送。

  中國工程院院士倪維斗對風電分布式開發贊譽頗多。而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李俊峰認為,在中國風電基地發展高能耗產業以就地消化只是一種美好愿望,因為在很多風能資源豐富地區既缺水又環境惡劣,不適于人類居住,更不適合發展重工業,所以從經濟性上考慮,還不如輸出合算。

  梁志鵬此前曾表示,仿效國外采用分散接入的方式發展新能源在中國不太適用,新能源的遠距離超高壓輸電是必須解決的技術問題,這方面中國有望走在技術前沿。

  國家能源局副局長劉琦在一周前召開的“2009中國電力論壇”上再次提到:抓緊研究解決大型風電場并網技術和運行管理問題,加快發展海上風電,培育風電產業新的增長極。

  時至今日,風機閑置癥結仍未徹底解開,各方專家的共識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達成相關部門的協調一致。■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

標簽:風電三峽 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