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无码日韩AV无码网站,亚洲制服丝袜在线二区,一本到视频在线播放,国产足恋丝袜在线观看视频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天然氣產業三大“攔路虎”

2010-01-18 16:30:42 中國化工報

目前我國天然氣產業還面臨著三個更為現實、需要盡快解決的問題。這就是——   

下游該不該無條件承受進口高氣價

2008年,中國天然氣占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比例為3.8%。根據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在《能源發展“十一五”規劃》中提出的目標,這個數字在2010年將達到5.3%。今后10年是中國天然氣市場發展最為迅速的時期。天然氣需求量年均增長量將超過100億立方米。為滿足國內天然氣市場需求,從2006年廣東大鵬液化天然氣接收站運營開始,中國開始了大規模進口天然氣的時代。2008年,國內天然氣總產量為775億立方米,進口天然氣44億立方米,約占天然氣消費總量的5.57%。2009年11月,國內“氣荒”導致液化天然氣緊急進口。據中國海關公布的數據顯示,去年11月進口液化天然氣由10月的433946噸增至588439噸,同比增長近35%。

出于對中國天然氣產業發展態勢的積極判斷,近年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和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三大石油公司在天然氣業務上投資巨大,與國外簽署了多項天然氣進口合同。其中,中國海油廣東大鵬、福建莆田、上海等3個液化天然氣接收站落實的氣源,因簽約比較早而價格低廉。隨著2007年下半年以來國際天然氣供需偏緊,天然氣價格開始走高。到了油價飆升的2008年,天然氣的長期合同和現貨價格都達到近年的峰值。而這一年中,中石油和中國海油都簽署了幾項重要的長協合同。

然而,隨著2009年以來國際天然氣市場供需關系的整體變化,天然氣價格大幅回落,中國的天然氣進口陷入尷尬:早先簽署的卡塔爾、澳大利亞高更等氣源價格比現在的國際市場現貨價格都高太多,下游用戶失去履行合同的動力。去年卡塔爾天然氣在南方市場遭到拒絕,就是矛盾顯現的開始。

國際能源機構(IEA)稱,未來幾年,全球天然氣供應將會過剩。這將對亞太地區天然氣市場結構和天然氣定價方式產生深遠影響。

分析人士稱,這至少表明中國簽署天然氣進口的合同“踏錯了時點”(這與兩年前中國企業大量進口硫黃的情況有相似之處)。盡管從中長期看國內天然氣肯定是緊缺的,國際能源價格可能也看漲,但未來幾年中國這個新興市場的價格可能“恰好”是偏高的。

一位中石油的相關人士無奈地表示:“誰能預料到2008年能源產品價格有那樣的走勢!中國天然氣如此緊缺,為了滿足需求必須加快液化天然氣接收站的建設和氣源的落實。誰都想買在低點上,談判都很艱苦。如果今天國際氣價還在上漲,大家還會慶幸當初買得早、買得對。”

參與進口談判的人士認為,三大石油公司進口天然氣除了出于產業發展的戰略考慮外,還是一種商業行為。既然是商業行為,就沒有只賺不賠的買賣。因此,無論是三大石油公司還是下游用戶都應該承擔風險。

但國內不同意見認為,過去三大石油公司簽下什么價格,都可以轉移給下游用戶。價格風險更多地由沒有議價能力的下游用戶來埋單。這不公平。因為天然氣進口是個壟斷行業,用戶沒有選擇權。

民營企業能不能參與投資管網建設

去年11月以來“氣荒”的出現,還折射出全國性天然氣管網和接收站等硬件設施的規劃出了問題。

硬件建設投入巨大是能源行業的普遍特點,發展初期的中國天然氣產業更是如此。除了下游城市燃氣業務外,無論是上游天然氣開發、中游長輸管道建設和液化天然氣接收站,都是由三大石油公司壟斷建設和運營。外資曾有意參股西氣東輸一線,后也撤出。而民營資本的蹤跡更是難覓。

分析人士指出,三大石油公司獨立發展管道和接收站,有利于提高積極性、各自發展自己的區域市場。不過,因此而帶來的問題也是顯而易見的。首先,各自為戰可能導致重復建設或者考慮不全面。規避建設中投資過大而回報相對較低的環節,比如儲氣庫的建設成為短板。其次,天然氣畢竟不是三大石油公司最重要的經濟支柱。他們會根據自身當年主營業務的業績、現金流等情況調整對天然氣業務的投資,控制開發進度。再次,三大石油公司對上游和中游的過度壟斷,對原本放開的下游市場造成打壓。

特別突出的表現是,三大石油公司在沿海已經規劃了十幾個液化天然氣接收站。北至大連,南至海南,幾乎沿海各省市無一例外,僅在廣東就有5個項目已建、在建或規劃中。三大石油公司各自獨立規劃,獨立海外找氣,獨立為氣源尋找下游用戶、建設相關管網,一些地區出現重疊。中石化2003年就開始在山東省布局天然氣管網,而今年9月中石油又開始布局山東天然氣管網。另外,中國海油還將渤海一些油田的產氣輸往煙臺、威海等城市。

其實在近年來的全國和地方兩會上,就有許多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就此提出看法。一是由國家統一規劃全國性天然氣管網和接收站,然后按照輕重緩急實施項目招標,避免各自為戰和重復建設。二是應當允許包括地方、民營資本甚至外資都可以進來,打破壟斷,激活市場。

要不要繼續發展天然氣化工

2007年國家發改委頒布實施的《天然氣利用政策》明確規定,鼓勵優先發展城市燃氣,限制化工用氣,禁止以天然氣為原料生產甲醇;禁止在大型煤炭基地所在地區建設基荷燃氣發電站;禁止以大、中型氣田所產天然氣為原料建設液化天然氣項目。政策還通過提高工業氣價抑制工業用氣的需求,降低天然氣在化工、工業燃料和發電領域的消費比重,促進能源的綜合清潔化利用。

但擁有天然氣的地方政府顯然對這一用詞含糊、伸縮度大的產業政策不以為然。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在天然氣主產區,政策引導似乎并不能阻止上天然氣化工項目的沖動。四川省政府去年10月出臺了《四川省石化產業調整和振興行動計劃(2009-2011年)》,明確提出將以天然氣化工和石油化工為龍頭,投入資金約825億元實施項目137個,建設全國最大的天然氣化工產業基地。而內蒙古烏審旗則利用蘇里格整裝氣田的資源優勢,力爭在“十一五”末建成產值超過100億元的中國西北部最大的天然氣化工基地。

這其中的利益格局十分明顯。國家抑制天然氣化工是出于對能源產業利用和天然氣緊缺的綜合考慮。而對于地方政府來說,將天然氣外輸并不會帶來很多的收益。就近發展化工產業卻能為當地貢獻盈利、解決就業、拉動GDP,產生實實在在的效益。因此這種沖動難以遏制。

“有的新項目連氣源都沒有著落就敢開工建設,真不知建成后如果拿不到氣怎么辦。”一位中石油的相關人士為此表示擔憂。

這并非杞人憂天。據悉,截至到去年上半年,川渝兩地6家大化肥企業及38家中小化肥企業大都進行了擴能改造,用氣能力增加了25%。同時,各地還招商引資新建合成氨項目。2009年正在建設的有建峰廠45萬噸/年合成氨、中化涪陵化工新建20萬噸/年合成氨、達州新建30萬噸/年合成氨等項目。這些項目大多未落實氣源,一旦建成將給供氣企業帶來壓力。如果供氣不足影響運行負荷,經濟性將大打折扣。

因為氣量供應不足,2009年上半年不少氣頭化工企業已經因“缺氣”而短時間停產。云天化停產近1個月,瀘天化也停產檢修約2個月,赤天化停產長達74天。

這似乎又回到了一個老問題上:天然氣化工不該發展?如果不發展,國家只需對化工用氣價格不再優惠,天然氣化工很快就會陷入絕境,自生自滅。但這樣一來,一條經過60年發展建立起來、具有良好前景的天然氣化工產業鏈將會很快夭折,其代價不可估量。因此,在這個問題上,國家必須盡快做出明確的權衡。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

標簽:攔路虎 天然氣 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