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能源網訊 據(jù)證券日報2月22日報道認為,上周3月原油期貨勁漲5.68美元,達7.7%,逼近80美元/桶,為自2009年10月16日當周以來最大單周百分比升幅,在擔心油價能否站穩(wěn)80美元/桶時,國內成品油價會否調價的擔心也開始出現(xiàn)。
能否站穩(wěn)80美元還需驗證
上周五,美聯(lián)儲上調貼現(xiàn)率的消息令投資者對經濟復蘇前景信心大增,加上法國道達爾煉油廠工人罷工的利好,令紐約原油連續(xù)實現(xiàn)四日反彈行情,收報79.81美元/桶,逼近每桶80美元/桶,創(chuàng)五周來新高。美聯(lián)儲18日盤后宣布將聯(lián)邦貼現(xiàn)率從0.5%上調至0.75%,一度令投資者憂慮將有更多退市措施出臺。不過,19日,市場進一步解讀認為美聯(lián)儲此舉某種程度上體現(xiàn)了對經濟恢復增長的肯定,特別是銀行系統(tǒng)承受能力增強,市場情緒得到提振,原油期貨價格隨之上揚。3月原油期貨收升0.75美元/桶,或0.95%,報每桶79.81美元,為1月14日以來的最高收位,交投區(qū)間為77.76-79.95美元/桶。
隨著投資者情緒轉變,美元沖高回落,也為以美元計價的原油期貨價格提供上行動力。同時,春節(jié)假期間,原油與股市呈現(xiàn)高度的相關性。股市走高所反映的全球經濟改善的利好一度令作為全球石油消費大國——美國的需求預估升溫,有力地支撐原油價格的高走。
春節(jié)前,美國能源信息部(EIA)曾表示,2010年下半年西德克薩斯中質原油(WTI)均價預期為81美元/桶,之前預期2010年全年均價為80美元/桶。預計2010年第一季度WTI原油均價為76.78美元/桶,2011年WTI均價預期為84美元/桶,與之前預期一致。該預期是假設2010年美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2.3%,明年增長2.5%。與此同時,EIA上調了2010年全球原油需求增幅預期,原因是中國和亞洲其他國家需求上升。他們將2010年全球原油需求增幅預期上調12萬桶/天至120萬桶/天。預計全球2010年原油需求年率上升1.4%,至8530萬桶/天。過去兩年,全球原油需求均出現(xiàn)下降,為1983年以來首次連續(xù)兩年下降。同時,歐佩克將2010年全球原油需求增幅預期下調1萬桶/天,至81萬桶/天,稱原油最大消費國美國的經濟復蘇緩慢。
但EIA最新的報告顯示,截至2月12日當周美國商業(yè)原油庫存(不計入戰(zhàn)略原油儲備中的庫存)比此前一周增加310萬桶,至3.345億桶,超出往年同期平均庫存區(qū)間的上限。煉油廠的產能利用率上升0.6個百分點,至79.75%。在過去四周中,煉油廠產能利用率一直在低于80%的水平徘徊。過去兩周時間里,美國東部海岸地區(qū)遭遇寒冷天氣和暴風雪的襲擊,但這種天氣性因素幾乎未能起到提振取暖用油價格的作用。此外,過去一周內美國日均汽油產出量減少了37.9萬桶,日均汽油進口量也減少了45.9萬桶,令投資者對未來汽油供應減少的擔憂加劇,也為油價提供上行動力。
目前美國的原油和石油產品庫存仍舊處于較高水平。業(yè)內人士分析認為,盡管盤面顯示MACD指標已經出現(xiàn)了反轉的趨勢,但RSI與KDJ指標均于超賣區(qū)徘徊,后市能否站穩(wěn)80美元還需有待驗證。也有觀點認為,NYMEX油價逼近高位密集成交區(qū)域,反彈至84美元附近仍會遇到阻力。
國內成品油調價窗口臨近
對于春節(jié)長假期間冉冉升起的原油價格,會否導致國內成品油價出現(xiàn)變化的擔心也隨之而來。
節(jié)前,國際原油期貨價格曾經“上躥下跳”,從每桶82美元的相對高位一路下滑并擊破了70美元關口,使得市場從上調成品油價的預期,一下子變成了下調預期。根據(jù)成品油定價機制規(guī)定,當國際市場原油連續(xù)22個工作日移動平均價格變化超過4%時,可相應調整國內成品油價格。國家發(fā)改委最近的一次調價是在2009年11月10日,至今已維持了超過三個月的時間,這一時間跨 度也創(chuàng)造了新的成品油定價機制形成以來的最高紀錄。
此前,在整個2009年,中國政府依照新的定價機制總共對成品油進行了8次調價,為“5上3下”, 在國家發(fā)改委的計算中,新的定價機制是為全社會節(jié)約了400億元。此次國際油價在長假內出現(xiàn)反轉,使得調價窗口再次臨近,對此我們將拭目以待。業(yè)內人士分析認為,在通脹預期較強的情況下,2010年國家發(fā)改委的調價頻率比2009年將會大大降低,而調整幅度也將較2009年出現(xiàn)明顯縮減。即使今后調價,幅度也將有限,預計會在150元—200元/噸之間。
【中國能源網獨家稿件聲明】 凡注明 “中國能源網”來源之作品(文字、圖片、圖表), 未經中國能源網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轉載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