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无码日韩AV无码网站,亚洲制服丝袜在线二区,一本到视频在线播放,国产足恋丝袜在线观看视频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 您現在的位置:
  • 首頁
  • 電力
  • 綜合
  • 朱成章:電力工業有哪些客觀規律?

朱成章:電力工業有哪些客觀規律?

2013-07-22 14:55:17 中國電力網

2012年7月26日是“中國電力主題日”,也是中國有電130周年紀念日,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理事長劉振亞指出,中國電力130年的發展歷程為發展電力工業提供了四個重要啟示:第一,必須國家強盛;第二,必須牢記基本使命;第三,必須遵循客觀規律;第四,必須堅持自主創新。筆者認為,這四條都很重要,但第一、二、四條平時談得較多,在本文中,筆者想重點就第三條,即電力工業的客觀規律展開討論。

一、電力是二次能源中可持續發展的能源

歷史上最主要的能源革命的驅動因素是蒸汽機、內燃機和發電機的發明,其中,發電機的發明是比蒸汽機和內燃機更重大的革命。在這三項能源革命的驅動因素中,電力對于擴大能源供應的作用最大,可以把能源利用對環境的影響減至最小。電力是二次能源中最方便、最便宜、可持續發展的能源,是人類社會可以永遠利用的能源。

一次能源經過加工轉換得到的能源稱為二次能源。例如電力,用作燃料的各種石油制品如汽油、柴油、煤油等,還有焦炭、煤氣、核能、氫能等。各種一次能源都可以轉換成電力,當煤炭、石油、天然氣枯竭的時候,我們還可以將可再生能源轉換成電力,所以說,電力是二次能源中可持續發展的能源。

至于究竟哪種非化石能源能成為轉換成電力的主力能源,目前很難定論。核能曾一度被認為是可在總能源供應中占據很大比例的能源,但隨著核能的發展,其自身問題逐漸暴露,且核能項目的資金投入也未能如先前預期般大幅度下降,甚至快堆、聚變堆的投資還有可能大幅度上升。可再生能源資源非常豐富,但其密度低、分布較為分散且具有間歇性,因此轉化成可靠的、可用的、高密度的能源供應形式成本很高,目前儲能技術面臨的難題也還沒有解決。從環保角度而言,電力來源的脫碳化依然是個關鍵問題。第三次能源大轉換需要創新能源革命的驅動因素。

二、電力利用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各種一次能源可以轉換成電力,電力又便于集中、分散、傳輸、控制和轉換成其他各種形式的能源。過去人們總認為,一次能源轉換成電力的轉換效率過低,電力在轉換輸送中的能源損失太大。在電力的使用中,電力為現代信息與通訊技術的發展開辟了道路,其他任何能源都難以替代,但是電力轉換為動力、熱能時確實不如其他能源。幸運的是,由于最近幾十年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一次能源轉換成電力以及電力轉換成其他能源形式的效率都大大提高了。特別是電力轉換成熱能的效率大大提高,比如,我國規定空調的一級到五級能效范圍值為3.4-2.6,這就是說輸入1千瓦時電力,可以換來3.4-2.6千瓦時的熱能;空氣能熱水器作為新一代節能熱水器,其節能效果是電熱水器的4倍,燃氣熱水器的3倍,太陽能熱水器的2倍。熱泵技術的成熟和廣泛應用,使電力轉換為熱能成為電力應用中由低效轉為高效的典范。電力利用效率的不斷提高, 使得電力在終端能源中的比重不斷提高,經過130多年的努力,電力在終端能源中的比重已經由零上升到20%左右。

由于電力利用效率越來越高,電力消費已逐步開始替代石油、天然氣等其他能源消費。據法國能源統計公司的統計,電力消費在工業能源消耗中的比重在2011年已上升到第一位。今后隨著非化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進程的推進,非化石能源基本上都要轉化成電力來使用,因此今后電力在終端能源消費中的比重會達到50%,甚至80%。新的能源革命要求提高電力在能源終端消費中的比重,其范疇遠超能源系統,需要整個社會一起努力。在過去,人們已習慣于使用化石能源帶來的舒適生活模式,這就注定了這場能源革命具有艱巨性。

三、電力供應要隨著電力需求轉

電力供應要隨著電力需求轉,就是電力供應要按照電力需求來發電,電力需求有多大,電力供應也要有多大,用戶用電負荷增加,發電機就要跟著增加發電量;用戶負荷減少,發電機就要跟著減少發電量。電力工業首先要能滿足電力需求的工作容量,還要考慮事故、檢修和調峰的需要,這就要有足夠的備用容量(包括事故備用、搶修備用、負載備用),所以電力工業的裝機容量要比最大負荷大,電力系統的輸電和配電能力也要比裝機容量大。

20世紀中后期,特別是第二次世界能源危機之后,人們發現電力供應隨著電力需求轉,為此,業內人士認為,供應方和需求方應當共同努力來節約能源,并提出了需求側管理和綜合資源規劃兩套方案。需求側管理主要采取兩大措施:一是負荷管理,二是節電措施。綜合資源規劃則是把需方資源和供應側資源一起經過篩選、排比、優化后制定最小費用資源規劃。電力需求側管理的作用就是改變負荷曲線的形狀,如降低高峰負荷、填充負荷低谷、減少終端用戶的電力消耗,增加特別時段的電力消耗(如為了減少棄風電量,在棄風時段讓某些用戶增加電力消耗)等等。電力需求側管理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電力用戶的用電狀況,即改變了負荷曲線形狀,但其不可能總體改變電力供需情況。

電力工業供應側原來只有煤電、天然氣發電能隨著電力需求轉,現在水電、核電、風電、光伏發電都要靠火電調節來做到電力工業隨著電力需求轉,這就給發電企業增加了難度。這也是電力工業的客觀規律與當前大規模開發風電、光伏發電所產生的矛盾。面對這種情況,解決辦法之一是多搞火電來陪著風能、光伏發電,但這種做法與用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發電的目的相悖;辦法之二是加快發展大規模儲能裝置,把風電、光伏發電調節成為能圍著用戶轉的電源,但是至今儲能技術領域還未出現大規模突破;辦法之三是讓一些耗電大的企業隨著風電、光伏發電轉,但有的科研單位已經研究若干年,仍未見到合理的經濟效果。

四、電力工業的產業屬性——自然壟斷產業

電力工業和電信、鐵路、郵政、航空等產業,均屬網絡產業。而網絡產業必須有一個完整的網絡才能提供社會服務,按照麥特卡爾夫定律(Hetcalfe law),網絡價值等于網絡節點數的平方,網絡效益隨著網絡用戶的增長而呈指數增長。此外,自然壟斷產業具有顯著的規模經濟性和范圍經濟性。規模經濟在于生產要素的不可分割性;范圍經濟在于成本的次可加性。規模經濟原理要求企業生產經營規模必須是夠大,才能有效地降低單位產品的固定成本,進而降低單位產品的平均成本,從而在市場競爭中獲取競爭優勢。而范圍經濟原理則要求企業必須將密切相關的業務有效地聚合起來,進行一體化經營,這樣可以節約市場交易費用。正是在網絡經濟、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共同作用且相互強化的效應下,自然壟斷企業要求全程全網聯合作業,以保持壟斷性結構。所以相對自由競爭而言,自然壟斷產業成為這些網絡型產業中更富效率、資源配置更為優化的制度安排和產業組織形式。

在20世紀80年代,英美等國對電力工業實行了自由化、私有化、發輸配售分開、放松管制、引入競爭機制的改革,由于不符合網絡經濟、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的要求,其無法指望企業會有比較低的成本結構,從而也就難以形成較低的價格水平,即使價格勉強降下來了,發輸電設施未能及時更新和增加等問題也會導致缺電、電價猛漲等結果,美國加州和英國的電力改革就是如此。

電力工業在最初的近百年里,都是按自然壟斷行業經營的,20世紀80年代后開始引入競爭機制改革。最近30-40年里,雖然在電力工業中引入競爭機制的道路并不順暢,但是不少人仍然迷戀于分拆和引入競爭。如果人為地將自然壟斷產業分拆,將其整體性破壞,經過破碎式的惡性競爭之后再回到壟斷經營的路子上來,豈不是繞了一圈又回到原地的改革思路?這又有何實際意義?

五、要嚴格執行安全第一的方針

電力工業的根本目的是要建立安全、經濟的電力系統,為用戶提供可靠、優質的電力服務。電力系統最大的企業效益和社會效益都來自安全運行和安全供電。電力工業不同于其他行業,其他行業發生事故只影響一個車間或一個企業,電力事故會危及整個電力系統的發電、輸電、配電及用戶的生產和生活,一次大的電力事故的危害甚至超過一次大地震、一場大臺風。去年印度大停電就影響6.7億人用電,城市一切生產、交通停頓。

我國在建國初期,毛澤東同志就提出“電力事故是一大災害”。我國電力工業十分重視電力安全,在文化大革命期間,電力事故頻發,后來經過調查研究,總結經驗后于1981年制定了《電力系統安全穩定導則》,規定了安全可控的分層、分區“交直流電網結構”和“分散外接電源”的“點對網”電源結構,保證了電力系統的安全穩定運行。此外,又規定了“三道防線”,當線路故障跳閘,從保持、穩控技術和無功功率儲備上避免“連鎖跳閘”,使電力系統能在短時間內恢復同步運行,避免出現大停電。我國制訂的電力系統安全穩定導則和“三道防線”非常有效,自1981年以來的30多年中完全防止了重大停電事故,保證了供電安全。

六、電力質量要由供應側和需求側共同來維持

就電力而言,電力質量包括頻率、電壓、諧波和可靠性等。由于電力工業是發供用同時完成,發電和供電要根據用戶用電要求來供應,因此電力質量要由供應側和需求側共同來維持。比如用戶超計劃用電,超過了電力系統日供應能力,電力系統的頻率就會下降,而低于額定頻率的電力是不合格的電力,對于發供用電設備都有很大損害;用戶用電負荷的功率因數很低,用戶又不進行無功補償,就會使得發供電能力下降,電能損失加大;又如用戶的用電設備會產生諧波,會使電力系統的電源遭到污染,影響供電質量。

為了保證電力質量,一般要采取技術措施和經濟措施。為防止超額用電,可以采用負荷控制裝置,或者是在電價上實行兩部制電價、峰谷電價;為了防止用電負荷的低功率因數,可以采取分級無功補償,按無功電量收費;為了防止諧波危害,可以對用電設備產生的諧波進行治理。

我國目前在電能質量管理上,重電量、輕容量,重電價水平、輕電價結構,重有功、輕無功,電價制度極為簡單,這對于搞好電能質量管理極為不利。我國對于無功管理,長期采用力率獎懲辦法,對促進用電功率因數提高的作用不大。在需求側管理上重工業和商業用電,輕居民生活用電。其實生活用電需求管理對于移峰填谷的作用很大,比如居民生活用電中的冰箱、洗衣機和電熱水器、電淋浴器,如能推行峰谷電價,就可以把這部分負荷轉移至低谷時段,這樣做不僅可以提高供電質量,還可以節省裝機容量。

七、電力工業是公用事業

電力工業與郵電、公共交通、供熱、供水、燃氣同為公用事業,或稱為準公共產品。電力工業只能獲得法律規定的合理利潤,不得謀取超額利潤,也不允許破產。近些年來,在電力是不是公用事業,是不是公共產品這一問題上存在不同認識。英美等國根據新自由主義理論進行的電力自由化、私有化,放松管制、引入競爭機制的改革,是把電力作為一般商品來對待的。2004年羅馬俱樂部經過大量調查研究之后撰寫了報告——《私有化的局限》(2006年上海人民出版社翻譯出版)。他們的初步結論是:“當政府沒有能力(比如很多發展中國家),或者不愿意為相應服務付費的時候,某些類型的公共產品以及相應的基礎設備是不適合進行私有化的。”還說:“不要對公共部門仍可以做的領域進行私有化”,“決不要出于意識形態上的原因進行私有化。”我國對于關系國家安全、自然壟斷、提供重要公共產品和為社會服務的電力工業實行國有經濟控制,這是完全正確的,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國有電力工業,不同于傳統社會主義條件下的電力工業,應當是國有經濟控制,市場經濟運行。林毅夫說:“國企問題主要不是產權問題,國企難題是由政策性負擔造成的。有政策性負擔的存在,就必然有政策性虧損。由于信息不對稱,許多企業會把經營性虧損說成是政策性虧損,形成預算軟約束的情形。只要這種情形存在,不管什么樣的治理手段,不管什么樣的改革都不會有效。”所以從電力工業是公用事業,電力是公共產品的原理出發,政策性負擔應當由政府負擔,電力企業不承擔交叉補貼和政策性負擔。

當前社會對電力工業的定位模糊不清,有的認為電力工業是一般競爭性企業,要求電力工業打破壟斷,引入競爭機制;也有人認為電力企業是公益事業,要承擔社會責任,不應當盈利。這兩種說法都比較極端,筆者認為,正確的做法應該是讓電力工業既不能獲得超額利潤,又要保證其有合理利潤;既要管制其電價,同時也要管制其負債率,保證電力企業健康發展、安全運行是政府的責任。

八、電力產品的特點是發電、供電、用電同時完成

電力企業不同于其他企業,電力的一個基本特點是發電、供電、用電同時完成,即產供銷同時完成。從這個特點出發,電力企業要為每個用戶提供兩種服務,一種是用戶實際消耗的電能(用千瓦時來計量);另一種是為用戶隨時用電所作的電能準備。后者是晝夜持續不斷地對用戶的一種服務,即使用戶實際不耗用電能,電力企業也要為此耗費一定的資金。電力企業發供用同時完成的特點,使得電力工業產品單一,但是,不同用戶的電價卻存在較大差別。例如峰谷分時電價的高峰負荷電價為低谷電價的2-3倍,甚至4-5倍。商業用電是高峰用電,而工業用電是一天平衡用電,甚至避峰用電,因此商業用電電價比工業用電電價高一倍甚至幾倍都是合理的;民用電利用小時數低,工業用電利用小時數高,民用電比工業用電貴一倍甚至幾倍也是合理的。為了能隨時提供用戶所需電能,電力企業所耗費的成本比實際提供電能的成本更大,所以對于所有用戶實行相同的電價是極不公平的,會造成電力的浪費和濫用。聯合國秘書處社會部編著的《電力成本和電價概論》一書中專門論述了影響各類電力用戶供電成本的九種因素,有些影響固定成本,有的影響變動成本,有些對兩者都有影響。這九種因素分別是:1、供電量(以千瓦時計);2、最大需量(以千瓦時計);3、負荷率或設備利用率;4、負荷分散率;5,用戶地點與位置;6、用電負荷時間;7、負荷季節性變化;8、力率(又稱功率因數);9、停電機率(又稱可靠性)。此外,還可能有些次要因素影響,比如是由供電企業還是由用戶支付接線費用等,所以各類用戶之間電價的差別是很大的,甚至同一類用戶的電價也有較大的差別。

我國電價歷來比較簡單,只是在部分工業企業里實行兩部制電價,其他用戶都是最簡單的單一制電價。文革期間有人提出取消兩部制電價, 改革開放后有人要求實施城鄉電價同價,商業用電和工業用電同價,這些都違背了《電力法》規定的公平負擔原則。

九、燃煤電廠是最善于清潔利用煤炭的用戶

講到酸雨和霧霾,大家想當然地把燃煤電廠當成罪魁禍首。其實,燃煤電廠是最善于清潔利用煤炭的用戶,中國產生酸雨和霧霾的原因不在燃煤電廠。我們應當看到,中國還有50%左右的煤炭用于小鍋爐、小窯爐和居民生活做飯、取暖,這部分煤炭利用是沒有采用任何除污措施的。我國燃煤電廠環保排放標準比歐美和日本等國還要嚴格,燃煤電廠的污染物除得最干凈。所以中國防治酸雨和霧霾的關鍵在于治理燃煤電廠以外的燃煤污染和汽車燃油造成的污染。如果能把燃煤電廠以外的50%散燒、沒有除污設備的煤炭用天然氣或其他綠色能源替換出來,然后把替換出來的煤炭交給綠色燃煤電廠來使用,即使燃煤電廠消費的煤炭由20億噸增加到40億噸,煙塵、二氧化碳、氮氧化物以及煙氣中的汞等重金屬的排放也都可以嚴格控制在環境質量標準要求之內,可以做到不出現酸雨和霧霾。未來綠色煤電通過捕集、利用、儲存(CCUS)技術還可以大幅度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為應對氣候變化做出應有的貢獻。

燃煤電廠是最善于清潔利用煤炭的用戶,這也可以從歐美國家得到證明,較多的歐美國家仍在使用一定數量的煤炭,值得注意的是,他們把80%-90%以上的煤炭用于發電。雖然他們燃煤電廠環保排放標準還沒有我國這么嚴格,脫硫、脫硝設備安裝比例也沒有我國高,但他們都沒有出現酸雨和霧霾,這就說明燃煤電廠清潔利用煤炭不會對環境造成不利影響。

十、電價是電力工業興衰存亡的關鍵

電力企業依靠售電獲得收益,其收益高低,是盈是虧取決于電價。由于電力工業屬于自然壟斷行業,所以價格受國家管制,如果國家按市場經濟規律管制電價,電力工業就興旺發達,如果國家把電力作為宏觀調控手段,嚴控電價,電力企業就會債臺高筑,經營困難。

在人類歷史上,電價有兩種模式:一是成本加成模式,即中國電力法規定的成本加利潤加稅金的模式,這是市場經濟國家電力工業壟斷經營條件下的電價模式;二是競爭定價模式 ,即英、美提倡電力工業在發電和銷售環節引入競爭機制,在電力市場上通過競爭確定電價。我國自2002年確定按照英國模式進行電力體制改革之后,競爭定價模式占了上風。電力企業贊成競爭定價模式是因為競爭定價可以擺脫政府對價格的控制,電力工業可借此走向市場;社會贊成競爭定價模式是為了可以像英國那樣,通過競爭降低電價。

2004年,我國制定了煤電價格聯動,被斥為非市場經濟辦法;這幾年煤電矛盾越來越突出,人們認為這是計劃電和市場煤的矛盾,希望通過電力競爭定價來解決問題。實際上成本加成定價模式經過100多年的實踐,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定價模式;競爭定價模式是在發電和售電領域引入競爭機制后的定價模式,僅僅在美、英等少數引入競爭機制的國家和地區采用,最多只有30多年的歷史。而且,所謂的競爭定價模式僅僅在可以開展競爭的領域使用,如中國的電價改革方案中,在引入競爭的發電領域,容量電價是由政府制定的,競爭定價僅在發電的電量價格領域應用;自然壟斷的輸電和配電領域,電價也由國務院及省級價格主管部門制定,另外像水電、核電、風電及光伏發電等非化石能源發電的上網電價需要特殊照顧,也是由國務院價格主管部門制定,所以即使在競爭定價模式下,差不多有60%-70%的電價還是靠成本加成定價。到目前為止,世界上多數國家和地區仍主要采用成本加成定價,即使在英、美實行競爭性定價的國家也還沒有找到競爭定價的最好模式,即使采用競爭性定價,輸電、配電和非化石能源開發也還要依靠成本加成定價。對于我們中國來講,由于電力工業實行國有企業控制,在電力工業中引入競爭機制難度很大。筆者認為,我們應當從現在起就采用成本加成定價,待以后建成電力競爭性市場時,再向競爭性定價過渡。

現在看來,英、美根據新自由主義進行的電力體制改革違背了電力工業的客觀規律,雖然英國在二十多年的電力體制改革實踐中總結了經驗,并做出了多次修改,但是到目前為止也還沒有找到合理的改革模式。我們當前的任務是要尋找符合電力工業客觀規律,符合中國實際需要的電力體制改革方案,需要尋找能促進電力工業效率和效益、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電力體制改革方案,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任務。

(作者系原能源部政策法規司副司長)




責任編輯: 江曉蓓

標簽:朱成章,電力工業,客觀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