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金融時報》31日發表哥本哈根共識中心主任比約恩 隆伯格的文章《研發廉價綠色能源才是出路》。一下是文章主要內容。
上周,一則不同尋常的可怕消息成為全球有關氣候問題的頭條新聞:北極融化可能會釋放大量的甲烷,急劇加速全球變暖,世界可能會遭受高達60萬億美元的損失。好在這只是一則可怕的消息。
這則恐怖的消息來源于《自然》 (Nature)雜志的一篇觀點文章(不是科學論文)。該文僅引用一份名不見經傳的俄羅斯雜志稱,東西伯利亞北極大陸架的所有甲烷儲藏將在未來12年釋放。但《自然》雜志自身的評論得出結論認為,“目前的氣候變暖速度,幾百年之內不會引發災難性的、廣泛的甲烷水合物分離。”
60萬億美元的損失是基于一種經濟模型得出的,這一模型之前的版本曾用在聲名不佳的《斯特恩氣候變化經濟學報告》(Stern Review on 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中。在一項針對所有經濟學模型進行的學術元研究中,該模型的成本估算被認為極其離譜。從那以后,該模型得到修訂,悲觀程度又增加了30%。
毫無疑問,如果你用一個悲觀到令人難以置信的經濟學模型,來解析一個可怕到令人難以置信的災難性事件,肯定能制造噱頭,但不會得出好的政策。歐盟(EU)的氣候政策估計每年花費2500億美元的成本,但到本世紀末也僅僅能讓氣溫降低微不足道的0.05攝氏度。
德國在太陽能補貼方面的投入超過1300億美元,但到本世紀末,其所帶來的二氧化碳減排也只能將全球變暖推遲37個小時。西班牙花費國內生產總值(GDP)的近1%,用于可再生能源補貼。能效低下的太陽能電池板和風力渦輪機每年花費超過100億美元,減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歐洲市場的價值還不到1億美元。
過去的二十年,我們一直在宣揚轉向“綠色”能源的必要性。但世界來源于化石燃料的能源占比并沒有下降,而是一直維持在83%左右。從1973年到1992年,無碳能源的比重確實有所增加,但這主要是核能增加的貢獻。之后,新的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大約提高了1個百分點,但對核能發電的削減使核能的比重也下降了1個百分點左右。
令人感到沮喪的是,當前的氣候政策以失敗告終。誠然,氣候問題確實存在,但我們在這方面投入太多資金卻幾乎沒有收獲。原因就是綠色能源還沒有做好接替的準備,不管是經濟上還是技術上。我們需要集中精力,為未來探尋更廉價的技術。如果我們能讓綠色能源比化石燃料更廉價,大家都會轉移,包括中國人。
在哥本哈根氣候共識(Copenhagen Consensus on Climate)中,包括三名諾貝爾獎得主在內的一個經濟學家專家組認為,最佳的長期戰略就是大幅增加在綠色技術研發方面的投資。他們建議全球每年在這方面的投入增加十倍,達到1000億美元。這依然比歐盟(EU)氣候政策的資金投入低得多。研發雖然不能保障成功,但其成功的幾率要比繼續過去二十年無用的努力高。
我們可以拿上世紀五十年代的計算機來類比。計算機取得進步,不是通過大規模生產有補貼的真空管和對打字機征稅。真正的突破是通過大幅增加研發獲得的,這帶來了晶體管和集成電路等方面的創新,使得IBM和蘋果(Apple)等公司能夠生產消費者想要的計算機。
美國對水力壓裂法同樣采取這種策略。過去的三十年,美國對這方面的創新投入了大約100億美元的補貼,開發了大量之前無法開采的天然氣資源。盡管一些安全方面的擔憂是合理的,但還是很難掩蓋其收益:廉價天然氣使美國消費者每年節約1250億美元的開支,從用煤轉到用天然氣,使得美國減排規模達到歐盟和全球其他地區的兩倍。
全球變暖的解決方式,不是讓化石燃料昂貴到讓人們不愿意用,而是降低綠色能源的成本,使得人們都爭相使用。
本文作者是哥本哈根共識中心(Copenhagen Consensus Center)主任,著有《如何花750億美元讓世界變得更美好》(How to Spend $75 Billion to 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
責任編輯: 曹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