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市不景氣的背景下,煤炭產能的快速釋放加劇了全社會煤炭庫存的高位趨勢。
煤炭產能建設超前、產量過剩似乎已經成了千夫所指,在當前煤炭市場不景氣的情況下,盡管煤炭需求不足、國內供給及進口煤總量的增加才是導致煤價下跌的主要原因,但煤炭產能過剩卻還是處于輿論的風口浪尖。
顯然,我們需要了解的應該是,煤炭的產能建設到底要不要超前?目前真正釋放的有效產能究竟是多少?與實際市場需求相比,其超前值是否處于可控范圍?發軔于去年的這一輪的煤市不景氣、煤價大跌與前幾輪的情形相比究竟有何異同?在“以量補價”的心理作用下,煤炭企業又會不會響應中央的號召控制煤炭產量?
煤炭采選業投資的慣性
“市場經濟就意味著產能一定是過剩的,過剩才是正常的”,在接受《中國電力報》記者采訪時,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第二研究室主任錢平凡開門見山表明了他的態度,“不能用計劃經濟時代的思維模式來考慮問題”。
錢平凡認為,“產能>實際產量>市場需求”是正常的市場秩序,而市場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同時,不同煤炭企業對煤炭市場的下一步判斷是不一樣的,因而,當有些企業認為下一步需求會擴大時,他就會增加投資,進行煤炭產能的戰略儲備,反之則縮減投資。
公開資料顯示,近十多年來,我國煤炭采選業固定資產投資持續增長,幾乎像一匹掙脫了韁繩的野馬越跑越快,無法停止下來,直到今年上半年才被“需求不足”硬生生地拉住了半步。
“十五”期間,煤炭采選業固定資產投資2253億元,年均450.6億元。到了“十一五”期間,相關投資就猛增至12489.7億元,其中年均投資額2497.94億元,超過了“十五”的總和。
“十二五”期間,這一數據再次翻番,2011年、2012年分別為4907億元、5286億元,直至今年上半年,煤炭采選業成了采礦業中唯一同比下降的行業,但即便如此,也高達2049億元。也就是說,從“十五”至今,煤炭采選業累計投資約達2.7萬億元。
錢平凡說,這種跳躍式的投資行為帶有一定的盲目性,煤炭黃金十年期間,大家都認為投資煤炭容易賺錢,風險小回報高,不免蜂擁而上,“那時煤炭央企在蒙西買煤礦是不計成本的,動輒上百億,絲毫不猶豫。”這還可以從投資行為的角度予以解釋。中信建投證券研究發展部高級副總裁、煤炭行業首席分析師李俊松形象地歸之為 “投資的慣性行為”:“一個煤礦的投資分幾個階段,比如前兩個階段已經投資了20億元,那么不可能因為目前煤市的不景氣就中斷后續的10億元投資,這是不可能的。
同時,當市場不景氣時,新增投資就會減少,這在今年上半年已經得到了印證。”也就是說,就資本流動的逐利性來看,在煤炭黃金十年期間,投資煤炭獲利豐厚,是很不錯的投資行為,而當煤炭市場發生逆轉,由于煤炭投資的巨額性以及較長的投資周期,都會導致其騎虎難下。
“但不管如何,這終究是市場經濟環境下正常的投資行為,無可厚非。”李俊松說。
產能超前多少看法不一
巨量的煤炭洗選業投資使得我國煤炭產能建設超前,這已經成為行業共識。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0年以來,我國年平均增加煤炭產能4億噸,導致市場過剩壓力不斷加大。但煤炭產能究竟超前多少,業界的看法其實也很不一致。
中國煤炭工業協會會長王顯政在不同場合提到,“當前煤炭產量確實多,大概多了五六千萬噸”、“煤礦產能 過剩不能危言聳聽,目前實際超出的產能也就兩三億噸”。
此外,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副會長姜智敏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表示,由于地方存在“未批先建”以及“批小建大”的現象,因而我國煤炭產能建設超前的數據“不太容易說清楚”,“在過去幾年,我國煤炭產能建設是大幅度超前的……沒有三兩年的時間,這些產能是消化不了的。”但也有業內人士或不同媒體撰文稱,“2013年煤炭產能可能達46.3億噸,將大幅超過需求(預計41.2億噸)”,或者,“預計2013年新增產能3.5億噸……凈增產能4.2億噸,總產能超過45億噸”。
另一方面,市場永遠是最靈敏的指揮棒,已有的產能并不一定會全部釋放,體現為實際的煤炭產量。忽略兩者的差別而空談產能是沒有意義的。
問題是,關于煤炭產量,其實也很難統計出準確的數據。
根據中國煤炭運銷協會的數據,2012年前11個月,我國原煤產量已達到36.6億噸,至于12月的數據則付之闕如。但仍舊有跡可循。其一,根據該協會的月度報表,除了類似2008年發生經濟危機這樣的年份,其他年份的12月煤炭產量幾乎都是全年最高的,而當年11月我國原煤產量已經達到32980萬噸。其二,山西、陜西、內蒙古三個產煤大省的產煤總和一般占到全國的70%左右,而去年12月這三地原煤產量為23075萬噸。就此,2012年全國原煤產量已經不言自明。
顯然,今年的煤炭產量將是在此基礎上與煤炭產能新釋放量的總和。
問題是,今年煤炭產能會釋放多少?無論“年平均增加煤炭產能4億噸”或者“預計2013年凈增產能4.2億噸”等等,其實都有點刻舟求劍。如果說這是定量的話,那么,還必須考慮另外兩個變量:市場的變化以及部分省份對煤炭產業的傾斜。
責任編輯: 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