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國家的領土、主權等核心利益的安全都有其明確的地理邊界。例如,一個國家領土安全的地理邊界等同于這個國家的國境線;一個國家經濟安全、政治安全尤其是軍事安全的地理邊界則取決于這個國家實力的大小,實力越大則安全地理邊界越向國境線以外擴展,如美國,其核心利益的安全幾乎與世界各地都有關聯,因此美國國家安全的地理邊界一直在向全世界擴展,相應的,美國的政治、經濟勢力尤其是軍事力量也早已突破國界,遍布全球。同樣,一個石油消費大國的石油安全也需要明確的地理邊界加以規劃和保障。而且,隨著世界能源格局的發展變化,每一個石油消費國石油安全的地理邊界也在持續的變動不居。
以中國為例,由于特殊的歷史原因,新中國成立后的四十多年間,中國石油界完全是在國內開發油氣資源,所以,那個時代中國石油安全的地理邊界僅限于國境線內。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后,隨著石油消費量劇增,中國變成了對外依存度不斷攀升的石油進口國,中國的石油公司也都實施了“走出去”戰略,與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進行國際石油合作,以保障國家石油安全。在這個階段,中國石油安全的地理邊界迅速延伸到了世界各地,尤其是油氣資源豐富的中東、南美、中亞、北非(蘇丹)和東南亞5個重點區域。
進入二十一世紀,人們發現,一個國家的石油安全,不僅取決于能夠掌握足夠的油氣資源,還需要安全、便捷的運輸通道,把油氣運回國內。所以,近10年來,中國石油界結合國際能源地緣局勢,積極與周邊國家合作,規劃、建設了4大能源運輸通道,即中俄石油管線、中亞天然氣管線及中哈石油管線、中緬油氣管線,以及目前正在推進中的中巴(基斯坦)經濟走廊。其中,中緬油氣管道項目于2013年春季順利竣工。但是,原規劃為中緬油氣管道配套的云南大型煉油與PX化工項目,卻因民眾的誤解、抗議,引發社會動蕩,面臨延期、遷址或停建,使中緬油氣管道的地緣政治意義和保障中國石油安全作用大打折扣。這一事件的發生使人們對中國石油安全地理邊界的認識進一步深化,認識到保障中國石油安全不僅意味著石油安全地理邊界要向國外延伸,通向油氣資源豐富的重點產油區域,而且國內同樣存在著一條石油安全地理邊界,中外能源合作項目在國內同樣面臨著多種社會政治風險,如果不能做好這類風險的預測、防范及化解,不能使外來油氣順利運達加工和消費地點,得到科學、高效的利用,同樣會嚴重影響整個國家的石油安全。
上述過程可以看出,中國石油安全的地理邊界隨著國際能源局勢的發展變化而在國內外兩個方向不斷延伸,在這個過程中,有兩個關鍵因素決定石油安全的水平。第一,是油氣來源的多元化。二十年來中國石油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在油氣資源豐富的地區逐步形成了5大國際石油合作重點區域,近年來又在深度和廣度上都有新進展:合作區域除了原有的5個重點,又向加拿大、南美、西非和東非等多個新老油氣資源豐富區域擴展;合作方式進一步多樣化,除了原有的與產油國合作開發、與國際石油公司聯合投資油氣項目,在伊拉克中標多個大型油田服務項目,又創造了與俄羅斯、委內瑞拉等國的貸款換石油合作方式,與多個產油國聯合投資油氣上下游一體化項目,尤其是2012年中海油成功并購尼克森公司,不僅創造了并購大型跨國石油公司的新紀錄,而且將擁有油氣資源的地理范圍擴展到了英國北海和美國墨西哥灣等地;合作開發的油氣資源類型也不斷增加新內容,包括委內瑞拉重油、加拿大油砂、美國頁巖氣頁巖油、巴西鹽層下油氣等等,都大幅度提升了油氣來源多元化的水平,將中國石油安全的地理邊界擴展到了世界各地。
第二,油氣運輸通道的多元化。最早籌劃的中俄石油管道,經歷了最為漫長、曲折的談判博弈過程。但建成后的石油管線在中俄能源合作中發揮了雙贏的重大作用,使雙方都認識到合作共贏的戰略意義。6月21日中俄高層領導人達成新的協議,要大幅提高中俄石油管線的運力,并鋪設新的油氣管線,俄羅斯石油公司每年向中國增加原油供應4600萬噸,連續供油25年,總金額達2700億美元。除了已經建成的3大通道以及正在開工建設的中巴能源走廊,還有與中國石油進口運輸有著深層戰略關聯的是新近爆出的尼加拉瓜運河計劃。
目前,中國已建成的油氣運輸管線尤其是中緬油氣管線,人們評價最高的地緣政治意義在于其避開了“馬六甲困局”。但實際上,通過馬六甲海峽運輸進口的2億多噸石油,其目的地是中國東南沿海地區,這里是中國最主要的石油加工和消費區域,相比之下,中緬油氣管線2200萬噸的運力還是不足以滿足需求,而且到達中國的西南邊陲,與東南沿海地區相隔甚遠,所以“馬六甲困局”在一定程度上并未緩解。而規模宏大的尼加拉瓜運河工程一旦建成,連通石油資源豐富的委內瑞拉和巴西等南美地區與包括中國東南沿海在內的整個東亞石油消費區域,大幅度降低這一地區石油運輸對馬六甲海峽的依賴,必將成為石油來源和運輸通道多元化促進國際石油界合作共贏的積極因素,成為中國石油安全地理邊界的有力保障。(馬宏 中國石油大學能源戰略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責任編輯: 曹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