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艱不拆,說的是人生已是如此的艱難,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了。
鋰電新能源產業(yè),由上游到下游的企業(yè)已經活得非常艱難了,我們?yōu)槭裁匆ゲ鸫┧?
最上游的礦產資源,老實講國內在這方面沒有太多的話語權。國內的鋰礦資源由于伴生礦太多,提取的技術難度和成本都比較高,是不具備優(yōu)勢的。所以主要的礦石資源鋰輝石依靠從澳大利亞等國家進口。礦石在別人手里,定價權自然也就由不得我們做主了。
另外被稱為戰(zhàn)略資源的電池級碳酸鋰,基本上被壟斷在智利SQM、美國FMC、德國Chemtall手里,去年以來的連續(xù)幾次提價就能看出,那是想提價就提價。
雖說有國內廠家大手筆收購國外礦產,但在下看來,此舉更多的是資本騰挪之游戲,于產業(yè)本身的意義并不大。
鋰電設備這行,乘新能源汽車和智能數碼產品之勢,近年來無疑是掙錢的行業(yè)。這從國產設備逐年上升的市占率可見一斑。但也正因為如此,使得更多的企業(yè)和資本涉足該行業(yè),無視商業(yè)規(guī)則的惡性競爭正在侵蝕著原本就很脆弱的國產設備。
隨著一個投資周期的結束,由于設備本身的更換周期相對比較長,以及設備廠家錯誤的估計新能源汽車的爆發(fā),未來必然減緩設備行業(yè)的擴張步伐。那些單純靠低價格和技術抄襲生存的企業(yè)活不長久。
還有一個被普遍認為高利潤的領域就是材料,無論是正負極材料還是電池隔膜、電解液,其高毛利正是吸引眾多資本趨之若鶩的原因,而材料領域也是最多上市公司涉足的一個領域。
要說高毛利,材料確實是高毛利,但那是多年以前眾多日韓企業(yè)壟斷材料供應的時候。隨著材料國產化率越來越高,為了搶占市場,國內企業(yè)不得不使出終極殺招也是唯一的一招——低價格。而材料企業(yè)又恰好趕上了下游市場的大規(guī)模增長,所以即使價格每年在往下降,但并不影響他們的盈利。
不過這些在未來某個時間都將成為過去了。普遍的投資過剩、產能過剩正在走進我們,30%這樣的價格下調率,任誰也受不了。而且不斷拉長的賬期,也在毀壞著原本一些好企業(yè)的生機。
此外,早年憑借壟斷優(yōu)勢賺足了利潤的日韓材料企業(yè),在中國設立工廠后,已經可以自信甚至略帶囂張的喊出“無懼價格戰(zhàn)”的口號了。沒有了低成本優(yōu)勢,國內的廠家拿什么跟人競爭呢?即使近年來的技術在不斷進步,但有誰敢說跟日本材料沒有技術差距?
中國的鋰電池早已占據世界前三,暫居韓國、日本之后。本身作為制造大國,全球有90%的鋰電池是在中國生產,看起來在這一塊我們的優(yōu)勢是巨大的。但是無論是業(yè)內人士也好,還是觀察家也罷,都承認一個事實:國內的鋰電池占據的主要還是中低端市場。
競爭激烈導致了現(xiàn)在電池廠的毛利基本在10%以內,很多廠家只能靠不斷擴大產能規(guī)模來提升利潤,并且受下游終端廠商的鉗制,議價能力早已喪失。
而為了消化前些年累積下來的過剩產能,促使一些國際大廠無所不用其極,這是要將國內的廠家往絕路上逼。
原本被寄予厚望的動力電池,卻倒在了下游市場遲遲不能爆發(fā)和國家政策上面。有數據表明,2012年產值前十的動力電池廠商只有一家略有盈利。而國家一紙公文又直接將磷酸鐵鋰廠商拍向了深淵,前些年的瘋狂投資最后還不知道由誰來買單。
催生上述瘋狂投資的正是到目前為止依然死水一潭的新能源汽車。無論什么原因和理由,國內的新能源汽車依然屬于政策市,政策市的存在必然導致進入供應鏈的電池廠家不會是最優(yōu)秀的。一旦失去國家財政的支撐,電池企業(yè)和汽車企業(yè)都將沒有任何動力去發(fā)展新能源汽車,尤其是電池企業(yè)還會因此陷入泥潭。
你看,他們活得是多么的艱難,我們?yōu)槭裁催€要去拆穿呢?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