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无码日韩AV无码网站,亚洲制服丝袜在线二区,一本到视频在线播放,国产足恋丝袜在线观看视频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 您現在的位置:
  • 首頁
  • 煤炭
  • 綜合
  • 從烏金海洋到漠上江南 ——走進烏海看變遷(上)

從烏金海洋到漠上江南 ——走進烏海看變遷(上)

2013-10-21 08:42:33 中國煤炭報   作者: 劉冰 臧貽敏  

烏海市地處黃河幾字形的第一個拐彎處,東臨鄂爾多斯高原,南與寧夏石嘴山市隔河相望,西接阿拉善草原,北靠肥沃的河套平原,是我國“一五”期間布局的十大煤炭基地之一,多數為優質焦煤,是西北地區著名的“煤城”、我國重要的焦煤基地。

作為典型的資源型城市,煤炭工業的發展始終牽動著這座西北邊城的命運。近幾年來,伴隨著煤炭資源的日益枯竭,烏海市和其他資源型城市一樣,走上了轉型發展之路,如今,中國書法城、全國綠化模范城市,成了這個塞外煤城的新名片。

沙漠中吹響建設號角

烏海之所以能成為一個城市,與中國特殊的政治經濟環境有關。

1958年,中國進入“大躍進”時期,全民大煉鋼鐵,煉鋼所需的焦煤需求量飆升,而烏海的焦煤是煉鋼的上佳原料。一時間,黃河西岸的烏達煤田和黃河東岸的桌子山煤田,聚集了上萬名來自五湖四海的工人、干部、農牧民,展開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奪煤大會戰。

此后,烏海逐漸發展成為以煤炭為依托的新興工礦型城市,煤炭的開發與利用對促進該地區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蘇海圖,蒙語,意為生長紅柳的地方。1958年10月,這里出現了三頂帳篷、一盞汽燈、一輛拉水的驢車,這些構成了最早的蘇海圖礦籌建處。

“大躍進”的熱潮使這片亙古荒涼的土地喧鬧起來。在“支援大西北,讓包頭鋼鐵元帥升帳”口號激勵下,從河套地區來的民兵團,從唐山、鶴崗等礦區調來的老工人,從全國各地來的農民在幾個月內匯成了一支浩浩蕩蕩的勞動建設大軍。

建礦初期,工人的生產條件十分艱苦。“沒有電,就在井下巷道木棚上放置油燈碗照明;沒有炸藥,就用手鎬刨煤;沒有房屋,就在井口處往里刨一段,然后壘上石頭,拉上簾子就安家。”今年78歲的老礦工劉尚德回憶說。

在老工人村大井前一個20多米長、5米寬的大菜窖里,住著11戶礦工家庭,相互用布簾分隔開。1959年初冬的一個早晨,一聲嬰兒啼哭宣布了第一個蘇海圖人的誕生,在這個了無人煙的沙漠戈壁上,煤礦建設者們開始了生命的繁衍。

曹清河是河南上蔡人,兄弟四人都是工作面上的猛將。老大曹清河,曾任井下工作面班長、副隊長,在采煤一線工作了31年;老二曹清元當過班長、副隊長、滅塵隊長,在井下工作了35年;老三曹全喜曾是綜采隊采煤班班長,在井下干了13年;老四曹小民曾是青年掘進隊突擊班長,至今仍在采煤四隊工作。

在當時的蘇海圖礦,像曹清河這樣兄弟姐們齊上陣的例子可真不少。

2008年,曹清河病危住院,在重度昏迷中他發出囈語:“快,這要冒頂,趕快架棚!”昏迷中的緊張“工作”,讓這個老礦工累出了一身冷汗,他對煤礦的熾熱感情震撼了在場的醫生。

曹清河不識字,妻子沒有工作,但他的7個子女全都是大中專畢業生,對于一個普通礦工來說,付出的艱辛可想而知。如今,蔡家四兄弟的子女也都已長大成人,子承父業,成了礦上的骨干。

這是一個普通礦區家庭的生活寫照,也是蘇海圖人能吃苦、肯奉獻的縮影。在這里,有36年安全生產無事故的掘進隊;有用一臺報廢的150采煤機組在1.3米厚的煤層創下年產40.3萬噸煤記錄的開拓二隊;有創下日產萬噸記錄的女子采煤隊……

就在蘇海圖礦建成投產時,黃白茨礦、五虎山礦、老石旦礦等一大批國有煤礦也開始建設,這些煤礦至今還在生產。據了解,迄今為止,烏海已累計生產原煤14億噸,向國家上繳了200多億元稅款。

追憶“三八”采煤隊

職工蹲著將煤一鍬鍬鏟出來。過重的勞動使她們下班后連說話的力氣都沒有了。

據了解,“三八”采煤隊在一線采煤的17年間,沒有發生過一次死亡事故。到1977年,“三八”采煤隊已有190多名職工。1981年,“三八”采煤隊被評為全國“三八”紅旗集體,隊長王保蘭也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

作為一座移民城市,伴隨著礦山的不斷發展,一些礦工的家屬也來到這里。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有一句很響亮的口號:“我們也有兩只手,不能在城里吃閑飯。”在這句口號的鼓舞下,烏海礦區的廣大婦女紛紛加入到煤礦建設中來。

1971年,老石旦礦成立了由38名礦工家屬組成的“三八”采煤隊。

建隊初期沒有工具設備,隊員們就修復礦上報廢的小膠車、舊筐子等工具,拿來重新使用。不會打眼放炮,礦里派了一名老工人手把手給她們傳授技術。在掘進采煤初期,由于選不好打眼放炮的地點,曾一度影響了生產進度。隊長王保蘭帶領隊員虛心向老工人請教,并走遍采煤區的每一條山道,觀察采區的每一片煤層,最終選好了能多采煤、采好煤的打眼放炮地點。

“剛開始學放炮,我嚇得手直哆嗦。經歷多了,將雷管、炸藥、導線都連接好后,一按放炮器,‘轟’的一聲,煤就被炸了下來。”當年20歲出頭、梳著兩條大辮子的放炮員賈淑花如今已是滿頭銀發,回想起當年在井下工作時的情形,她感慨萬千。

為了掌握放炮技巧,賈淑花經常在工作之余認真研究、琢磨,虛心向技術員請教。“這項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角度,需要根據煤層的走向打眼,打眼放炮做好了,不光煤下的多,而且工作面光溜平整。”經過一番努力實踐,她的放炮技術得到了大家的認可。

在初步掌握了一些采掘技術后,“三八”采煤隊又到露天礦和斜井工作。

在斜井生產中,從打眼放炮到采煤運輸,全部工序都由女職工承擔。賈淑花介紹,一開始沒有礦車,全憑采煤工用小車將煤運出去,一車大約裝一噸煤,兩個人負責一輛車。后來有了礦車,但礦車開不到有煤的地方,還要采煤工一鍬一鍬將煤倒到礦車前,再把煤裝上車。有一段時間,老石旦礦采煤五隊、采煤六隊的產量一直上不去,礦上就從“三八”采煤隊抽人去干活,遇到狹窄的掌子面時,女

城市轉型遇困

滿足率不到30%。”翟文和說。

一邊是煤炭價格和焦炭價格的低迷,一邊是洗選業的全行業虧損,這對一直以來通過采煤—洗煤—煉焦實現經濟騰飛的烏海來說可謂是沉重的一擊。在傳統項目受到重創,新建項目亟待投入資金建設的當下,烏海的轉型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

今年9月以來,烏海市政府已經制定了一系列幫助煤炭企業減負的政策和措施,希望能夠幫助企業最大限度恢復生產,但從根本上而言,產業結構一天不調整到位,再多的政策扶持也抵不過市場的滾滾洪流。

“在過去的半個世紀里,全市生產原煤14億噸。‘壯年’時期不及早轉型,勢必會上演礦竭城衰的悲劇。”烏海市市委書記侯鳳岐認為,2011年,烏海被列入國家第三批資源枯竭城市名單,轉型發展已然迫在眉睫。

甩掉“一煤獨大”的帽子,走多元發展的道路似乎是每一個資源型城市的發展目標,轉型之路看起來大同小異,實際上卻受資源稟賦差異、市場、技術等多方因素的制約。

“十一五”期間,烏海陸續關停煤礦103處,一次性淘汰了年產能在30萬噸以下的煤礦。截至2012年,全市共有煤礦51處,年產能合計為4497萬噸。最近,烏海市煤炭工業局又出臺了新的兼并重組方案,將兼并重組主體企業減少到了13個,為產業升級奠定了基礎。

就調整煤炭產業結構而言,烏海市經信委副主任翟文和認為,目前烏海的煤炭開采和初級產品加工較發達,但煤炭深加工、精加工程度不高,產業鏈條短;煤炭產品品種單一,產業發展過于依賴初級產品,產品附加值和產業自我積累能力不高。一些科技含量較高的清潔能源產品和技術,如工業型煤、干法洗煤、水煤漿等高附加值的產業還處于初級發展階段。

烏海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烏海今后的轉型思路主要包括:不僅要把烏海建設成煤炭資源的生產中心,同時也要發展成加工中心和交易中心,以支撐烏海更長時間的資源利用和穩步發展;要樹立資源循環發展、綠色發展、低碳發展的理念,科學利用好現有資源,使其產生最大效益。

“在此過程中,為了促成大項目落戶烏海,要建設好工業園區這個載體和平臺,所有的工業項目都要進園區,形成一種集聚效應。”侯鳳岐說。

距烏海市區18公里的千里山生態工業園區是自治區級工業園區,也是烏海“企業向園區集中”、“依靠資源向多極化發展”的主要項目承接地。這里已匯聚了包括洗煤廠、焦化廠、鋼鐵廠等近百家企業。

該工業園區管委會主任青格樂介紹,目前該園區已初步形成了“煤—焦—化工”、“煤—焦—鋼鐵—機械制造—汽車生產”等產業鏈條。預計到2015年,烏海的煤炭年產能將控制在3500萬噸,焦炭年產能將達到2200萬噸,電力總裝機容量達到500萬千瓦,PVC年產能將達到300萬噸。

所有的一切貌似都在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但當轉型之路碰上煤炭市場低迷時,問題出現了。

烏海兩個支柱產業鏈采煤—洗選—煉焦、煤—電—電石—PVC受市場影響,損失慘重。“去年以來,因煤炭、焦化市場疲軟,產品連續降價,企業成本與價格倒掛,企業效益大幅下滑,維持保本經營十分困難。焦煤價格下降了近30%,動力煤價格下降了40%,二級冶金焦、化工焦、PVC價格,同比分別下降了2.5%、2.4%、5.9%。地方煤炭企業中,除有焦化等相關產業鏈的企業外,全部陷入停產、半停產狀態。地方和神華烏海能源公司煤炭洗選加工企業中完全停產21個,其余絕大多數處于半停產或間斷性停產狀態。”烏海市煤炭工業局副局長趙增繼說。

除受價格下跌影響外,烏海的煤炭、焦化生產企業還面臨著運輸難題。“除神華和黃河工貿,其他生產企業無法直接通過鐵路發運,焦炭需運

毛筆下的漠上江南

在烏海市文聯主席郭振蓮看來,如果說烏海前50年玩“煤”,后50年就是玩“墨”,雖都是黑色,但完全是不一樣的境界。他所提到的玩“墨”,在很大程度上是指書法。

有種說法是,當年“大躍進”期間從全國各地來到烏海進行煤炭開發的工人,因為沒有娛樂項目,慢慢地就開始在周邊的沙地上寫字,后來寫的人多了,形成一些興趣團體,并成為企業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

為了推進“書法靚市”工程,烏海在城市規劃建設中巧妙地融入書法文化元素,打造出城市地標。

“打造‘中國書法城’城市名片,進一步強化了書法在烏海文化、城市形象和旅游建設等方面的統領作用。”郭振蓮說。

事實上,書法城背后更代表了烏海在城市轉型中對文化旅游產業的期待。該市的產業規劃提出,緊緊圍繞黃河海勃灣水利樞紐工程即將蓄水形成的“烏海湖”,深入挖掘煤文化、水文化、草原文化、沙漠文化、農耕文化的豐富內涵,打造文化品牌,提升城市品位,加快城市轉型。

郭振蓮介紹,烏海自古以來就干旱少雨,生態脆弱。城市建設即是綠洲建設,烏海人因此格外熱愛綠色,50多年來堅持不懈地進行綠化生態建設,使烏海成為沙海中的綠洲城市。

目前,烏海已累計投入綠化資金60多億元,全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0.7%,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2.4平方米,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012年,烏海市被評為了全國綠化模范城市。

在烏海的街頭巷尾,隨處可見修護草木的專業工作人員,同時,每棵樹下都有滴灌設施,有水汩汩滲出。

在不斷擴大綠化面積的同時,作為西北焦化產業重鎮的烏海也在全面清理污染企業,最大限度地提升環境質量。

烏海這一污染重地,甚至一度被媒體稱為黃河上游“黑三角”中心。嚴重的空氣污染,迫使烏海采取措施。“‘十一五’開始,烏海開始轉型,實行兩個‘集中’:工業向園區集中,居民向城區集中,實行廢棄統一回收。”烏海環保局局長李俊峰說。

2006年以來,烏海開展“關停污染企業”行動,將年產能100萬噸以下的焦化、60萬噸以下的洗煤、30萬噸以下的煤礦全部關停,淘汰落后產能企業1560多個,這讓該市榮獲了全區唯一的“二氧化硫減排突出獎”。

在烏海市的城市規劃中,將在環山環湖發展區建設“一軸一區、三環多帶”的綠地系統。按照規劃,烏海將利用水利樞紐和即將形成的118平方公里“烏海湖”,在“海”字上做好文章。

“未來的烏海規劃中,烏海湖可謂是最值得期待的地方了。”在濱河區的城市規劃展板前,一群百姓正在對圖中所顯示的一大片藍色湖面指指點點,顯然,習慣了欣賞“大漠孤煙直”的烏海人對如此大面積的引水工程有些不敢想象。

記者在烏海黃河海勃灣水利樞紐工程的施工現場看到,大壩的主體工程基本已經完成,工程泄洪閘整個壩面貫通,土石壩和電站標段主體工程已完成,正在進行掃尾工作。按照規劃,工程將在今年年底前完工。屆時,在黃河兩岸形成集黃河、沙漠、濕地、山川為一體的城市景觀,這被郭振蓮形容為漠上江南。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城市的快速發展不但改善了當地居民的生活質量,更吸引了周邊鄂爾多斯市和阿拉善盟等地區的人們在烏海消費、居住。據統計,在海勃灣區的藍天社區,外來人口已超過三成。




責任編輯: 張磊

標簽:烏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