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无码日韩AV无码网站,亚洲制服丝袜在线二区,一本到视频在线播放,国产足恋丝袜在线观看视频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中國不是“貧油國”!

2010-03-23 06:00:57 《瞭望》新聞周刊   作者: 孫英蘭  

“我們不會在短期內出現石油危機,至少不會在幾十年內出現石油危機。關鍵在于如何將石油預測資源量轉化為探明儲量和可采儲量”

看過我國古代神話小說《封神演義》的人一定還記得這樣的情節:商朝的上大夫楊任因直諫商紂王而被剜去雙目,后有道德真君念其忠肝義膽,憐救萬民,遂施仙術還他一雙“神眼”,可“上看天庭,下觀地穴,中識人間萬事”。

對于從事石油勘探的科研人員而言,能有一雙“神眼”,可以穿透地層并準確找到油氣的位置,是他們一生的夢想和追求。因為他們科研的終極目標就是找到石油。

“石油勘探的投入很大。打一口油井,少則幾百萬、多則上千萬甚至上億元的投入。如果鉆頭下去,沒看到油,那損失就太大了。所以,準確的預測判斷油氣層對石油勘探開采至關重要。”我國著名的石油地質專家、北京石油勘探開發科學研究院教授裘懌楠近日告訴《瞭望》新聞周刊,“‘地震數據體結構特征法預測油氣’的理論和方法,經過多年的實踐,幾百口油井檢驗。通過對300多口井的統計,總體鉆井符合率高達70%以上,經濟效益顯著,非常值得大力推廣應用。”

鉆研:渴望一雙“神眼”

裘懌楠教授向本刊記者介紹的“地震數據體結構特征法預測油氣”的理論方法,是他的弟子林昌榮率先提出來的。“ 他是我的碩士研究生,后來又去中國石油大學讀了博士。這個學生非常好學,肯吃苦,肯鉆研,就是不太善于表達,寫的文章也不夠多,為此我說過他幾次……”

坐在本刊記者面前的林昌榮是穿著隨意、身高足有一米八的大塊頭,年過半百的他,臉上掛著靦腆的微笑。1959 年8月出生的林昌榮自幼受當教師的父親的影響,酷愛學習。1978年9月,他以優異成績進入同濟大學海洋系海洋地質專業,從家鄉福建泉州赴上海學習。1982年,大學畢業的林昌榮被分配到中海油南海西部石油勘探開發科學研究院(廣東湛江)從事海洋石油地質研究。

林昌榮說,搞石油地質的人,最終目的就是要找到油氣田,為國家找到更多的油氣(石油、天然氣)。自上世紀40 年代以來,應用地震資料進行鉆前油氣預測的研究中,曾相繼出現“亮點”、“暗點”等試圖直接顯示油氣的技術,但應用效果不很理想。而傳統的地質預測通常是通過露頭、鉆井等技術手段采集樣品,結合石油地質等一些理論進行分析、研究,推理、判斷含油氣性,十分復雜繁瑣。

“能不能有一種簡潔有效的方法,可以直接尋找到地下油氣呢?”林昌榮找來南海西部石油勘探開發科學研究院(下稱南海分公司)保存的大量地震勘探原始數據進行研究,通過提取每一地震道的振幅數列,研究其離散數據點排列、組合的結構特征與含油氣性的關系。采用這種方法的目的,在于通過研究地震資料預測油氣,提高鉆前油氣預測成功率。林昌榮最終于 1985年提出了在地震資料上直接預測油氣的“地震數據體結構特征法”。

為了更系統地拓展自己的知識面,1985年林昌榮考入北京石油勘探開發科學研究院,師從裘懌楠攻讀石油地質專業的研究生,讀研期間,他翻閱了國內外大量的石油地質和地球物理勘探方面的資料,在完成研究生規定課程的同時,埋頭鉆研地球物理學。研究生畢業不久,林昌榮就寫出兩篇很有分量的論文,一篇是研究儲層的《牛莊油田沙三段砂體成因類型及其形成機理探討》、另一篇是預測油氣的《地震數據結構特征與油氣預測》,實現了從早期提出“地震數據體結構特征法預測油氣”到實際應用的質的飛躍,這為他此后形成的“地震數據體結構特征法預測油氣’的理論方法奠定了更扎實的基礎。

1988年7月,研究生畢業的林昌榮回到湛江,繼續從事石油勘探研究。根據自己提出的理論,1989年,林昌榮在南海分公司首先提出鶯歌海盆地淺層存在著一大氣田的判斷。而在當時,“淺層不成巖的砂泥中是不可能形成大氣田的” 論斷已是業界的共識,林的預測在當時并沒有引起重視。時隔二年的1991年,我國海上第一個上千億立方米的東方1-1 大氣田被發現,實現了海上淺層大氣田存在零的突破。林昌榮的預測在鉆井實踐中得到了驗證,但很多人更愿意相信林昌榮是 “瞎貓碰上了死耗子”,是“撞上的”,是運氣。

為了檢驗和完善自己的理論和方法,從1989年到1999年的十年間,林昌榮先后多次在南海、渤海、東海的中海油海域的陸源碎屑巖油氣層試驗,其預測準確率達70%以上。近幾年,林昌榮又投入到對陸地油氣的預測研究上,200 2年以來,又陸續對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鄂爾多斯盆地的深層碳酸鹽巖儲集層或淺層砂巖儲集層含油氣性進行研究,對中石油、中石化所屬的克拉2氣田、柯克亞油氣田、阿克氣田、塔河油田、大牛地氣田、河壩氣田等進行研究預測,都取得很好效果,獲得巨大的經濟效益。

從2005年開始,“地震數據體結構特征法預測油氣層”技術在中原油田得到推廣應用。由林昌榮領銜的“普光氣田地震數據體結構特征法油氣儲集層預測研究”和“普光氣田地震數據體結構特征法含氣性預測及氣田地質儲量評價”兩項研究成果,為普光氣田的滾動勘探開發、為大氣田主體開發方案部署的52口開發井提供了有力的科學依據,同時成為氣藏工程的重要參考資料。

在川東北地區發現的普光氣田是迄今為止國內規模最大、豐度最高的特大型整裝海相氣田。林昌榮對普光氣田鉆前含氣性預測,成功率達80%以上。

2007年8月19日,教育部組織的鑒定會出具報告,稱林昌榮提出的“地震數據體結構特征法預測油氣”從理論方法研究、油氣預測技術和實際應用效果三個方面都取得了新的突破——

在理論方法研究方面,林昌榮在國際上首次將灰度理論引入天然氣預測,提出“地震數據體結構特征法預測油氣層” 的基本原理和算法,以及油氣層劃分標準,較大幅度地提高了油氣預測的準確率。

在油氣探測技術上,創造性地實現了油氣預測過程中,可以從縱向與橫向上同時量化標定、圖與表可以相互對比的定量解釋油氣層的新技術,解決了長期以來縱向上與橫向上油氣預測時有不和諧的難題,拓寬了油氣預測技術手段,增加了油氣預測的顯示方式。

在油氣預測成果表達方面,采用無量綱黑白標定,有利油氣區分布范圍、特征和規律不用太多的人為推理判斷,盡量減少對油氣檢測的不確定因素,研究結果簡單、明了。

在應用效果和推廣方面,此項油氣預測技術推廣應用于渤海灣、南海、四川、鄂爾多斯和塔里木盆地等中國三大石油公司不同沉積盆地、不同巖性和不同圈閉類型的油氣田上,成為油公司布井或優選井位的重要參考依據。通過對300多口井的統計結果,鉆井符合率總體高達70%以上,取得了顯著經濟效益。[page]

執著:任由他人評說

裘懌楠告訴本刊記者,20年前,林昌榮的這一理論是不被業界認可的,“但最可貴的是他非常執著,20年多年來一直堅持研究、探索,甘坐冷板凳”。

林昌榮說,自己是搞石油預測的,只要能為國家多找幾個大油田,即使承受再大的壓力也值得。“我在南海的13年,基本上是與外界隔離,不問世事,心思全用在研究油氣預測上了。當年提出鶯歌海盆地淺層存在大氣田的判斷時,是頂著巨大壓力的,說什么的都有,因為此前從沒有在海上淺層發現過大氣田。”

1995年,林昌榮由中海油南海分公司調到北京總公司生產研究中心,繼續從事石油地質研究,“油氣預測”仍是他的“最愛”。同年,我國科技人員在地下1300-1500米處發現了渤海QHD32-6油田。通過對相關數據的研究,1996年,林昌榮明確提出,QHD32-6油田在淺層900米左右還有一個大油層。按照林昌榮給出的具體建議,很快就在井深900米左右發現了一個規模比較大的油層。

能用自己的理論和技術預測油氣層,就如同生就一雙能夠穿透地層的“神眼”,這讓林昌榮很自豪,因為“這不僅提高了找油氣的準確率,也節省了巨大的油氣勘探開采的成本,可以為國家節省一大筆費用”。

1996年林昌榮應邀參加了在美國舉行的國際海洋技術博覽會(OTC)。1999年,在印尼召開的由國際石油工程師學會主辦的亞太石油會議(SPE99)上,林昌榮代表中國作了15分鐘的大會報告,反響熱烈。

此時,林昌榮提出的“地震數據體結構特征法預測油氣”的理論方法已經經過十余年的實踐檢驗,正被越來越多的業界人士和石油公司接受。林昌榮也如同中國石油勘探領域突然闖出的一匹黑馬為國外大的石油公司關注,加拿大石油公司最早向林昌榮伸出橄欖枝。“直到去年,還有美國的大公司力邀我加盟,還有一些國外的大公司出高價要買我的技術,都被我謝絕了。我就想用我的所學為自己國家服務。”

堅持:國家利益為重

林昌榮告訴本刊記者,根據全國最新油氣資源評價結果分析,我國石油地質資源量近千億噸,石油可采資源量超過2 00億噸,迄今只探明幾十億噸,石油資源探明程度不到30%,遠低于64%的世界平均探明率;我國石油平均采收率也不到35%,遠低于45%的世界平均水平。“這說明,我國擁有豐富的石油資源潛力,我們不會在短期內出現石油危機,至少不會在幾十年內出現石油危機。關鍵在于如何將石油預測資源量轉化為探明儲量和可采儲量。”林昌榮說。

他十分肯定地表示,中國并不是“貧油國”。“在中國,至今沒有發現大規模或多個大型油氣田,并不能說明中國地底下缺少油氣,只是中國油氣成因極為復雜,一方面,塔里木盆地、柴達木盆地、四川盆地、黃河三角洲等沉積盆地基底都很深,加之中國的地形復雜,沉積盆地受到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三股力量的混合作用,使得油氣成藏分布規律十分復雜;另一方面,我國油氣藏類型多種多樣,勘探開發有很多理論技術問題需要突破”,“地下有石油,但還沒有被發現,或由于當前的技術問題,無法拿到地面上來使用,那是可以通過理論創新、技術進步得到改善或消除的,中國正處于此階段”。

我國著名的海洋地質與地球物理學家劉光鼎院士曾對我國油氣資源作過一個形象的比喻,他告訴本刊記者,“中國的油氣好比是四層樓,最底下是早古生代的,依次是晚古生代的,中生代的——我稱之為前新生代殘留盆地,隨后才是新生代陸相碎屑巖沉積盆地,中國50年的油氣勘探只停留在淺層,還有三層沒有挖掘和開發,應該到古代的海相地層里去找油氣。”

劉光鼎說,“兩次油氣資源評價都說明,中國油氣資源的潛力巨大,目前探明儲量不到1/3,至少前新生代海相碳酸鹽巖領域就有待于勘探開發。……中國油氣資源的前景是美好的,只要我們針對中國的地質情況,大力發展地球物理方法,就一定可以找到并開發出更多的油氣資源。”

相關資料顯示,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石油進口國,對石油進口依存度高達45%以上,已超過國際石油安全警戒線(4 0%),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我國石油的對外長期依賴性和負面作用。而我國在石油勘探方面的研究還很薄弱,裝備制造能力還很不夠,這導致石油公司每年都要花巨資購買國外的設備和軟件。

“加快提升我國石油工業自主創新的能力,加強油氣勘探、預測技術理論體系的創新,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并符合中國油氣分布規律的新的油氣理論、方法、技術并以此指導我國的石油勘探,將地下石油資源量轉化為地面可用能源,應是打破目前這種尷尬局面的最佳途徑。”

林昌榮不無遺憾地說,“長期以來,在自主知識產權和企業創新的核心技術上,我們缺乏自信心,往往自己搞出來的東西,自己不敢相信或是不愿意相信。而在沒有外部壞境的推動下,再好的東西也難以實現。所以創新環境建設亟待加強。”

許多跨國公司搶灘中國,要聯合開發中國的油氣田,這讓林昌榮憂心忡忡。

“有關方面一定要清醒地認識到,石油是戰略物資,是我國經濟未來發展的重要支撐。絕不能因為眼前利益而損害國家的長遠利益。我國現在的經濟技術實力已具備了獨立開采油氣的能力,絕不能輕言與國外的合作。否則,我們丟掉的不僅僅是市場,更是國家未來發展的命脈。”林昌榮說。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

標簽:中國 貧油 石油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