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能源新礦集團伊犁能源伊犁一礦以“一礦一面一千萬—八百人”為建井總目標,按照“分期投產、分期釋放產能”千萬噸特大型礦井的建井模式,拓展各項工作新路子,著力推動試驗開采進程,做好礦井有序、健康、文明建設。
該礦作為新礦集團入疆最早的礦井,突出表現為“長、高、大、多”等多個特點。原有混合開拓方式存在建井工期長、投資大、技術難題多等諸多困難,風險可控性小;同時,現場防治水條件特別復雜。系列問題成為考驗礦井長遠發展建設的嚴峻課題。
面對在新疆首創的開采“一次采高18米”的煤層開拓布局難題,他們多方探討,適時調整,逐漸理清了建設思路。
調方案,確定礦井開拓新布局。他們根據集團公司召開的開拓方案論證會要求并結合礦井實際提出,初期采用南工廣主斜井開拓方案,將首采工作面調整到淺部,開拓順序變為由淺而深,克服了原來開拓方案中存在的技術難度大、投資大、建井工期長等不利因素。
重研究,提高現場工作效率。加強與各大科研院所的技術研究合作,對3層煤礦壓觀測、震頂觀測與治理、防治水等技術難題開展了工作研究,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推廣使用液壓臨時支護,實現了機械化臨時支護作業,每班節省1小時,效率提高15%;
取數據,解決不可控難題。他們對試驗開采可行性進行多次論證,逐漸取得礦壓顯現規律、煤層頂底板支護、巷道支護、礦井水防治、采空區自燃“三帶”數據等開采技術參數與經驗,為“三軟”礦井建設積累了詳實數據。解決了礦井建設過程中遇到的安全、技術、投資、工期等不可控的難題,開啟了安全可靠、與地方共謀發展的良好開端。
緊盯崗,“現場寫實”體現效果。該礦堅持“兩班”生產現場盯崗不間斷,建立現場管理檔案,對現場情況逐一記錄,數據分析效果突顯:強烈震頂基本杜絕,輕微震頂次數由原來的每班3次減少為每班1次。
責任編輯: 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