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无码日韩AV无码网站,亚洲制服丝袜在线二区,一本到视频在线播放,国产足恋丝袜在线观看视频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低碳經濟“蛋糕”有多大?

2010-03-23 09:28:51 周軒千   作者: 上海金融報  

“大力發展金融、物流、信息、研發、工業設計、商務、節能環保服務等面向生產的服務業……大力開發低碳技術,推廣高效節能技術,積極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要努力建設以低碳排放為特征的產業體系和消費模式。”結束不久的“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有多處提及低碳和新能源的表述。今年的一、二號提案更是被“低碳經濟”獨占。《關于發展低碳經濟的指導意見》正由發改委制定。合同能源管理,使節能服務產業引領了各相關行業的最新一波“行”情。面對商機無限的低碳經濟,誰都想分一杯羹。

低碳型經濟發展

“所謂低碳經濟,是相對于高碳而言的。其核心是建立高能效、低能耗、低排放的發展模式,包括生產模式和消費模式,鼓勵發展清潔的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以及能耗低、污染低的產業和產品,借助能源技術創新引導整個經濟發展模式向清潔、高效的方向轉型,以此應對氣候變化,提高能源利用效益,達到可持續發展和提高綠色GDP的目的。”中國三星經濟研究院的首席產業研究員邱罡如是描述低碳經濟。

邱罡表示,中國“富煤、少氣、缺油”的資源條件決定了其高碳經濟的特質,“中國能源結構中,水電占比只有20%左右,火電占比達77%以上,‘高碳’占絕對的統治地位。同時,中國經濟的主體是第二產業,這決定了能源消費的主要部門是工業,而工業生產技術水平落后,又加重了中國經濟的高碳特征。”相對而言,低碳技術的應用市場廣闊,舉例來說,每燃燒1噸煤炭會產生4.12噸的二氧化碳氣體,比燃燒1噸石油和天然氣分別多30%和70%。

“低碳經濟是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中國的必然選擇,這不僅僅是因為中國面臨國際社會要求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巨大壓力,還因為發展低碳經濟有助于中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莊貴陽表示。

“作為經濟轉型的重點之一,新的產業結構調整思路把引入創新型產業放在了重要的戰略高度。而從2010年地方政府工作報告中可以發現,目前已有20多個省或直轄市將發展新興戰略產業列入其2010年政府計劃。”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諸建芳指出,“戰略性新興產業可能成為繼4萬億元投資后,下一個引發投資的熱點。為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發改委、科技部、財政部、稅務總局、環保總局等相關部委將會密集地推出一系列產業政策、金融財稅等相關優惠扶持政策。”中信證券分析師于軍也預計,今年國家會出臺一系列鼓勵低碳和新能源的政策,比如正在制定的《關于發展低碳經濟的指導意見》,鼓勵低能耗交通的相關政策,以及對購買和銷售節能減排設備的進一步財政補貼。

不少專家提醒,發展低碳經濟,尤其要注意“低碳”和“發展”的關系。華創證券研究員高利表示,中國低碳經濟具有中國特色,處于工業化階段以及城鎮化建設階段的特點,決定了中國的低碳經濟要“低碳”、“發展”兩不誤。“發展低碳經濟,不能盲目寄希望于調整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中國仍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建設階段,不能盲目地壓制重工業。”高利表示,“低碳經濟歸根結底是發展的問題,要服務于經濟發展。” 

催生行業新熱點

據了解,低碳經濟涉及的行業和領域十分廣泛,主要包括低碳產品、低碳技術、低碳能源的開發利用。在技術上,則涉及電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多個行業,以及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潔高效利用、油氣資源和煤層氣的勘探開發、二氧化碳捕獲與埋存,以及其他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新技術。

“目前公認的低碳經濟產業主要有:環保產業、節能產業、減排產業和清潔能源產業,其中涉及的污水及固定廢棄物處理、余熱回收發電、混合動力汽車、清潔燃煤、新能源開發利用、智能電網業務等等,無疑是今后相當長一段時期經濟發展的新熱點。”中銀香港經濟研究處的研究員蘇杰表示。

“環保行業主要涉及到污水處理、固體廢棄物處理和大氣污染治理等相關的子行業,其產業鏈包括環保設備的設計和生產、環保工程的建設,以及環保設施的運營等。”銀河證券分析師馮大軍介紹道,“環保行業屬于市政公用事業范疇,項目資金需求巨大,其投入主要來源于國家政策性的基建投資。”

馮大軍預計,污水處理產業“將保持年均15%的增長率”;固體廢棄物處理產業將是下一個“污水處理產業”,產業年均增長率將至少達到30%;基于我國節能減排政策和低碳經濟發展戰略,包括脫硫、脫氮和除塵等市場在內的大氣污染處理產業的年增長率約為10%。

節能產業近日剛迎來一則重大利好消息。3月17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進節能服務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會議指出,要積極推行由專業節能服務公司與企業、公共機構等用能單位簽訂能源管理合同,提供節能設計、改造和運行管理等服務的新機制。加強政策扶持和引導,運用市場手段促進節能新技術、新產品的推廣應用,不斷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進節能服務業發展的意見》也有望于近期正式頒布實施。

據悉,合同能源管理(EPC———EnergyPer-formanceContracting)是一種新型的市場化節能機制。其實質就是以減少的能源費用,來支付節能項目全部成本的節能業務方式。這種節能投資方式允許客戶用未來的節能收益為工廠和設備升級,以降低目前的運行成本;或者節能服務公司以承諾節能項目的節能效益、或承包整體能源費用的方式,為客戶提供節能服務。能源管理合同在實施節能項目的企業(用戶)與節能服務公司之間簽訂,節約的成本在兩者之間分享。[page]“推動節能減排和發展綠色經濟,主要依靠政府推動,比如財政補貼和稅收減免。而合同能源管理本身具有市場空間。選擇能源管理的企業可以節省大量的能源消耗成本,而提供能源服務的企業則可以從節省的成本中獲得收益。因為雙方受益,所以具有市場化的基礎。”于軍表示,“合同能源管理在我國也屬于新興事物,但作為生產服務行業的一個分支,又與節能減排的大環境契合,發展空間巨大。”

據中國節能協會節能服務產業委員會的估算,節能市場總規模約為4000億元。“未來幾年,我國合同能源管理業務有望保持30%—40%的高速增長。”申銀萬國分析師矯健預計,“在節能服務行業,未來國家政策有望在稅收、融資渠道、補貼方面進行改革,包括將合同能源管理項目明確納入服務稅范疇,制定稅收鼓勵政策和細則,鼓勵金融機構在優惠利率信貸、產品合作等渠道對合同能源管理進行扶持。”

在這方面走在全國前列的上海在2002年成立了“合同能源管理指導委員會”,并在“政府指導、市場運作”的原則下不斷推進,涌現出了高益、建科、西門子樓宇等一批有代表性的合同能源管理服務企業。據統計,從2002年到2008年,上海市共實施合同能源管理項目600余個,節約標準煤32萬噸。

在低碳經濟領域,汽車產業被廣泛視為國家扶持力度最大的行業之一。《新能源汽車發展規劃》可能將在近期公布,而2009年3月發布的《汽車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中,就已明確提出新能源汽車到2011年要形成50萬輛產能的目標,以每輛20萬元的售價計算,市場價值達1000億元。

“中國承諾到2020年單位GDP碳排放降低40%-45%。為實現該目標,交通領域減排勢在必行。”高利表示,“首先,交通領域碳排放量巨大,減排潛力較大。其次,相對其他行業,交通減排技術門檻容易突破,且成本較低。此外,交通減排主要由消費者投資,政府不需要承擔太多成本,只需要前期培育和引導。”

“沿用傳統汽車生產技術,繼續發展傳統動力汽車,顯然不符合當今國際和國內產業發展的方向;而汽車工業若要擯棄傳統汽車技術,轉而采用新能源技術,除新能源的國家標準尚未出臺以及目前新能源技術不足以支持汽車產業發展外,還將對整機企業以及上下游相關產業,例如正在崛起的發動機制造和傳統零部件產業造成巨大影響。”西南證券研究員劉峰表示,“是繼續發展傳統汽車,還是新能源汽車,汽車行業面臨重大抉擇。”

無論是哪一行,低碳經濟的發展都將對產業結構調整帶來深遠的影響。“低碳農業將降低對石化能源的依賴,呈現有機、生態和高效的特點;低碳工業將減少對能源的依賴,提升電氣、電子產業的發展速度;低碳物流將促進減排物流路線的發展,提高物流效率;低碳服務市場將涉及低碳旅游服務、低碳餐飲服務等。”蘇杰指出。

技術:創新無根基引進有阻力

目前,發展中國家因缺少先進的、有利于減緩溫室氣體排放的技術,其經濟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具有明顯的高排放特征。“如果我們今天用常規的低效技術去裝備基礎設施系統,未來中國幾十年的排放狀況不可避免地在最近幾年內就被鎖定。因此,低碳技術創新與技術轉讓是發展中國家實現節能減排、發展低碳經濟的關鍵。”莊貴陽表示。

莊貴陽認為,中國經濟由“高碳”向“低碳”轉變的最大制約,是整體科技水平落后,技術研發能力有限。中國能否利用后發優勢在工業化進程中實現低碳經濟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自主創新能力。

“從企業創新能力來看,目前中國大多數企業投入的研發資金用于新產品開發的只有24%,用于基礎研究的費用不到10%,且對于新產品的研發也更注重短期項目,而對長期性、有市場前瞻性的基礎研究則重視不夠。中國企業的技術創新偏重于短期經濟效益,申請專利的大多是實用型和外觀設計方面的技術。這些都制約了中國科技水平的提高。另外,相當多的企業用于技術引進的經費支出遠大于用于消化吸收的費用支出,前后兩者比例平均達到6.5:1。”莊貴陽表示,“可以說,技術創新能力不足已經成了中國經濟的軟肋。中國是資源消耗大國,但是單位資源平均產出不足發達國家的1/10;中國是世界貿易大國,但出口產品中擁有自主品牌和知識產權的只占10%;中國是制造大國,但重要技術裝備主要靠引進;中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不斷增加,但是不僅關鍵零部件依賴進口,而且每年要為軟件技術標準向外企支付高額的費用;中國是電子信息產業的大國,但是2004年中國電子百強企業的平均利潤率只有4.07%,而微軟是28%,英特爾是21.9%,三星是18.8%,諾基亞是14.7%。”

技術創新已經落后很多身位,技術轉讓則往往不以自身意志為轉移。雖然《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規定。發達國家有義務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技術轉讓,然而實際進展與預期相去甚遠。“發展中國家的技術水平與發達國家存在距離,自己的研發能力有限,而發達國家又不積極轉讓先進技術,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不得不依靠商業渠道引進技術。”莊貴陽指出,“盡管中國也在不斷引進一些先進的能源技術,包括風能、太陽能與核能技術,但基本上是在商業化條件下的轉讓,而且關于知識產權的轉讓條件非常苛刻。因此,非常有必要尋求通過制度化手段,解決好知識產權保護和技術轉讓的關系問題。”

全國政協委員、國家知識產權局副局長李玉光在今年兩會上建議,我國應該關注在低碳技術領域的知識產權權力的獲取;對于一些應對氣候變化特別有效的領域,應該采取一種知識產權的特別審查機制;一旦一項低碳技術獲得授權,國家在其推廣應用時,應該給予相應的扶植政策。

全國政協常委、華中科技大學煤燃燒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鄭楚光則認為,我國應出臺企業低碳技術研發與推廣的購入抵稅等激勵政策,鼓勵低碳技術創新與產業化應用。

此外,針對一些量大面廣的碳減排技術,加快相關方法研究,以爭取更多國際碳交易的技術、資金和能力建設合作。[page]“低碳經濟尤其是新能源行業屬于高新技術產業,其發展依賴于科研投入和技術優勢。發達國家掌握著相關領域的領先技術,而金融危機以來日益強化的貿易保護主義勢頭,加劇了資金匱乏的局面和技術轉讓的難度。發展中國家普遍處于低碳技術的中低端,技術創新與突破的周期較長,成本較大,發展速度勢必受到制約。”蘇杰表示,“盡管低碳經濟前景被看好,但要真正成為全球經濟運行的主要模式還有待時日。”

金融業大有可為

“發展低碳經濟與經濟結構調整密不可分,也需要引導金融業資金的投向。”中銀香港分析員王亞林表示,“一方面,對于高能耗、高污染的行業,要及時進行調控,或利用資金杠桿促使其進行技術改造,走上低碳、節能、環保的良性發展軌道。另一方面,對于新興的環保等行業,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應當對其進行傾斜,增加資金投放。”

據悉,現在全球已經有50多家金融機構投資13億美元進行低碳技術開發,以期在低碳經濟方面占領技術制高點。這些低碳技術廣泛涉及石油、化工、電力、交通、建筑、冶金等多個領域,涵蓋內容有煤的清潔高效利用、油氣資源和煤層氣的高附加值轉化、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開發、傳統技術的節能改造、二氧化碳的捕集和封存等。

近年來,中國為落實支持低碳經濟發展,已開始通過宏觀金融政策引導金融機構的行為。中國銀監會曾先后出臺了《節能減排授信工作的指導意見》、《商業銀行并購貸款風險管理指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為了約束高污染、高能耗行業的過快發展,《項目融資業務指引》也在2009年7月發布。此外,銀監會主席劉明康要求銀行在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實現經濟結構由“高碳”向“低碳”轉型過程中扮演好兩個角色。第一,要成為低碳理念推廣的“踐行者”,探索建立節能環保金融服務的長效機制,從業務流程與規則上把好項目入口關和懲罰關。第二,要成為低碳金融服務的“創新者”,在控制風險的前提下,積極開展“綠色信貸”及其他碳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

在金融政策的引導下,各銀行業金融機構積極行動,致力于創新信貸服務機制,發展“綠色信貸”業務,減少高耗能、高排放產業信貸投放,支持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和升級。據統計,2008年底至2009年9月末,我國主要商業銀行鋼鐵、電解鋁、平板玻璃等高耗能產業貸款增速分別為13%、19%、-45%,均大大低于同期31%的貸款平均增速。

如劉明康所言,近年來,一些銀行通過與國外有關機構合作,在研發面向節能減排、清潔能源利用和可再生能源開發等項目的“綠色信貸”產品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很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興業銀行表示,3年里在節能減排和碳交易項目中至少投入100億元人民幣。目前,興業銀行已同國際金融公司(IFC)簽署了《能源效率融資項目(CHUEE)合作協議》,并成為國內首家加入《赤道原則》的銀行。此外,部分銀行針對個人客戶環保意識的逐步提升,推出綠色信用卡。

當前,隨著國際碳交易市場規模的不斷擴大和碳貨幣化程度日益提升,碳排放權已衍生為具有投資價值和流動性的金融資產。有預測認為,2010年以前中國通過清潔發展機制(CDM)項目減排額的轉讓收益可達數十億美元,而不少銀行早就開始了對這一市場的拓展。

摩根士丹利在2006年承諾,將在五年內投資30億美元,在中國擴展二氧化碳排放額度業務。其目前的項目有寶豐縣耐火材料生產線焦爐煤氣利用項目(一期)、固始縣楊山明源實業有限責任公司生物質熱電廠項目、平頂山瑞平石龍水泥有限公司低溫余熱電站工程等。高盛在中國的碳交易項目則有遼陽石化公司的氧化二氮減排項目、黑龍江建龍富余煤氣發電項目、河南昌源36兆瓦生物質發電項目、黑龍江東寧大架子山和西大崗風力發電項目、黑龍江東寧華富風力發電項目、黑龍江依蘭雞冠砬子山風力發電項目等。

浦發銀行在去年成為中國首單CDM項目財務顧問,為陜西兩個裝機容量合計近7萬千瓦的水電項目引進CDM開發和交易,將為項目業主帶來每年約160萬歐元的額外售碳收入。北京銀行、建設銀行等銀行也在爭奪碳金融市場。

2009年8月,天平保險在北京環境交易所購買了北京奧運期間綠色出行活動產生的8026噸碳減排指標,以抵消其自2004年成立至2008年年底運營過程中產生的碳排放量,成為國內第一家自愿購買碳減排量、實現碳中和的金融機構。

期貨市場在低碳經濟發展中也大有可為。“根據國際經驗,碳交易市場價格波動頻繁,風險較大,并且具有同質性強、易于交易、參與者眾多等特征,為碳交易衍生品市場的發展提供了條件。”上海證監局局長張寧在今年年初的“2010低碳經濟與期貨市場論壇”上表示,“我國期貨市場服務低碳經濟發展已經具備較好的基礎。”

“隨著與低碳經濟相關產業的發展,碳金融也將成為未來國際金融市場一個重要的金融創新領域,成為金融機構搶占先機的關鍵點。”蘇杰指出。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

標簽:低碳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