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能源體系投資創新,能夠在能源安全、發展方式轉變和搶占全球競爭制高點上發揮“一石三鳥”的作用。
“霧霾天氣范圍擴大,環境污染矛盾突出,是大自然向粗放發展方式亮起的紅燈。”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要求,“要提高非化石能源發電比重,發展智能電網和分布式能源,鼓勵發展風能、太陽能,開工一批水電、核電項目。”
接受《瞭望》新聞周刊記者采訪中,多位學者認為,這傳遞出中國大力發展清潔能源、構建綠色能源體系和促進能源綠色發展的強力信號。綠色能源體系的構建,可以看作是中國對能源體系的“頂層設計”。其不僅是對中國經濟動力的又一次升級,更是中國模式能否具備可持續發展特征的關鍵。
“以改革紅利激發市場動力活力,打造中國能源‘升級版’,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堅實的能源保障。”日前,國家能源局局長吳新雄在全國能源工作會議上強調,2014年能源工作任務的目標之一是,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10.7%,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比重達到32.7%。
具體到能源的布局上,2014年將新核準水電裝機2000萬千瓦,新增風電裝機1800萬千瓦,新增光伏發電裝機1400萬千瓦(其中分布式占60%),新增核電裝機864萬千瓦。而過去的2013年,中國在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發展上已經加快了步伐。清潔能源的總裝機規模超過4億千瓦。綠色能源的投資力度,可謂前所未有。
能源自主的根本之策
美國在頁巖氣方面的成功創新,使得其能源獨立取得實質性進展,使得全球能源地緣政治更趨復雜和多變。同時,中國國內常規化石能源可持續供應能力遠低于未來國內能源潛在需求。在此背景下,擺脫化石能源依賴,維護國家能源安全,成為中國復興大業難以回避的重大挑戰。
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形成對化石能源的有效替代,已經成為國家未來發展的戰略性大課題。按照國家電網能源研究院的研究,以目前速度,預計到2020年,中國清潔能源的開發利用總量可達6.7億--7.4億噸標煤,可補充能源供應缺口的60%--70%。
這一目標如果能夠如期實現,其重大意義在于,中國可以因此規避全球能源運輸通道安全風險不斷上升帶來的制約,如糧食一樣把飯碗端在自己的手里,探索出能源供給落后的發展中國家實現能源獨立的有效路徑。
“伴隨著第三次工業革命的進程,新能源不是補充而是替代化石能源。”全國政協委員、漢能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李河君甚至預言,到2035年,清潔能源將占全球一次能源利用總量的50%,新能源大規模擴大乃至替代化石能源時代已經來臨。這也是中國能源自主和安全具有廣闊前景的所在。
搶占未來國家競爭制高點
“未來屬于領先新能源技術的國家”。世界自然基金會總干事詹姆斯˙利普曾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表示。
以新能源技術為代表的新工業革命,中國完全可以和其他世界技術強國站在同一起跑線上。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認為,中國要成為新工業革命的領導者、創新者和驅動者,實現綠色能源技術的革命性突破是非常重大的戰略契機。
全國人大代表、晶科能源CEO陳康平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表示,以保障能源安全和應對氣候變化為契機,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把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能源產業作為新一輪經濟競爭的制高點,新能源產業已成為引領新一輪產業革命方向的戰略性產業。本文來源:瞭望觀察網
“在未來的國際經濟競爭中,誰能在新能源產業發展中搶得先機,誰就會在未來的經濟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并將深刻影響世界能源供應和消費格局的改變。”
在他看來,這是一條真正有別于現有世界能源體系的全新路徑。如果中國率先實現新能源技術的突破,就能夠擺脫化石能源模式下能源供給的制約,尋找到支撐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全新模式,并主導全球競爭的未來方向。
開啟中國經濟全新空間
綠色能源體系的構建,將成為中國治理環境的根本性抓手。采訪中,霧霾的困擾,成為今年全國兩會代表委員關注的重要議題。而綠色能源體系的構建是實現這一愿景的根本途徑。
具體到相關的產業布局上,綠色能源體系對經濟增長的支持作用越加凸顯出來。以風電產業為例,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史立山介紹,得益于“三北”地區棄風限電情況明顯好轉,以及中東部和南部地區風電加快發展,風電設備制造業加快復蘇。2013年,出口風電機組338臺、總容量65萬千瓦,出口國家擴展到美國、意大利、澳大利亞等21個國家和地區。
“新能源已被國務院明確列為國民經濟先導產業。因此,大力培育和發展新能源及相關產業,本身就是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的重要內容,也會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起到先導作用。”陳康平最后說。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