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國內經濟進入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新階段,徹底告別了“短缺經濟”時代的中國石油和化工行業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盈利能力普遍面臨挑戰的石化企業,如何在行業產能嚴重過剩、產業技術創新能力薄弱,以及資源、環境制約的嚴峻挑戰中生存,成為探索的焦點。
6月19日至20日在北京召開的第五屆中國石油石化產業發展國際論壇上,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常務副會長李壽生認為,石油和化工行業要抓住全球石化產業結構加快調整的歷史機遇,抓好原料成本控制和精細化管理,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努力在新能源、化工新材料、生物化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促進產業加快調結構、轉方式。石化企業要依靠科技創新,實現從基礎大宗石化產品向高附加值產業鏈延伸,并推動中國石化產業由全球價值鏈中低端向高端躍升,開辟創新發展和轉型升級的新路徑。
近年來,全球石油和化學工業正在加快推進新一輪結構調整。一是原料多元化進程加快,美國頁巖氣大規模商業化應用,生物質能等新型能源研發取得積極進展,對世界能源格局和石化產業競爭力格局均產生了重要影響。二是發展重點加快向化工新材料、高端專用化學品、生物化工等新興戰略領域轉移,許多跨國公司積極調整發展戰略,果斷剝離傳統業務,大力發展新興產業,通過兼并重組整合人才、資金、市場等資源,搶占未來競爭制高點。三是綠色低碳成為主流發展模式,循環經濟、清潔生產積極推進,節能環保產業蓬勃發展,主要跨國公司普遍實施了責任關懷,危險化學品監管和行業自律進一步增強。
對我國石化產業來說,新一輪全球結構調整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我國石化產業經過幾十年的快速發展,在全球已占有重要地位,但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還有差距,特別是產能過剩已經成為制約行業健康發展的一個關鍵因素。
傳統產業產能普遍過剩,而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高端化工產品仍依賴進口。產能過剩造成生產能力大量閑置,引發市場無序競爭,節能減排壓力增大,企業盈利水平大幅下降,甚至處于長期虧損、停產狀態,嚴重損害行業長期可持續發展。目前,石化產業的產能還在增加,隨著大批新增產能釋放,同質化競爭將更加激烈,如果這一趨勢得不到扭轉,行業發展將面臨更大的系統性風險。
如何化解產能過剩危機,李壽生認為,中國不能簡單照搬日本或韓國“壯士斷腕”做法,特別是不能甩掉乙烯等基礎工業。中國必須考慮自身市場發展需求實際,從保障中國石化產業安全的角度配套發展。對企業來說,特別是大型企業應該放棄一味求增量規模擴張的道路,依托現有裝置和技術,從延伸產業鏈入手,結合市場需求,把部分同質化大宗產品進一步深加工,打造成為有特色有效益的產品。
跨國公司的發展方向也是我們當前的戰略重點,特別是化工新材料高端技術。李壽生認為,化工新材料特別是高分子化工新材料,是一個市場前景巨大、技術含量極高、產品附加值誘人的尖端領域,不少石化強國都集中力量在高性能的工程塑料、復合材料、電子化工新材料、農用化工高分子材料、納米材料,以及橡膠纖維黏合劑建筑用高分子材料等領域搶占發展制高點。
我國化工新材料已被列入“十二五”石化產業發展的戰略重點。根據工信部制定的《新材料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預計我國新材料產業“十二五”期間年均增長率超過25%,到2015年,全產業規模將達到2萬億元,是“十一五”末的3倍。
從目前的發展看,我國一批企業在技術上獲得了突出進展,但與國外先進國家相比,還存在很大的差距,特別是高端材料、新領域化工材料、衛生級化工材料還沒有得到充分發展。“希望我國有科技實力的大型企業搶抓機遇、迎頭趕上。”李壽生說,“我國化工新材料的發展有可能在聚氨酯、合成橡膠、有機氟、有機硅、高性能碳纖維、稀土化工新材料等方面取得領先。”
以國際知名公司拜耳為例,李壽生介紹新材料發展情況,“目前,拜耳公司食品包裝材料年銷售額達20億歐元左右,而中國此類市場發展空間還要更大。展望未來10年,拜耳新材料發展主要集中在四個領域:食品包裝材料、絕熱保溫材料、汽車輕量化材料、電子納米材料。我們要正視中外差距,從今天跨國化工公司發展方向中,找尋我們發展的戰略重點。石化聯合會也在對中外跨國化工公司進行創新能力研究,通過對比分析,為中國實現石化大國向石化強國轉變及企業提升創新能力提供建設性意見和建議。”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