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一次的世界石油大會(WPC)是國際石油界的“奧林匹克”。
世界油氣風云變幻,石油巨頭云集莫斯河畔,為期4天的高端論壇背后透射出一個現實:以俄羅斯—中亞為中心的油氣資源帶在全球格局中的地位愈加重要,圍繞這一中心的亞太消費中心吸引著全行業目光,中國也從世界石油舞臺上的一顆“新星”成長為“明星”。
有人風趣地比喻,石油“奧林匹克”不設金牌獎。對中國而言,它為國際石油界了解中國石油工業所發生的深刻變化打開了一扇窗,擴大了中國石油工作者對世界石油技術最新發展趨勢的洞察和了解。這遠比“金牌”重要。
那么,頻繁亮相石油“奧林匹克”的中國,拿什么奉獻給世界油氣行業?世界感受到了什么、分享到了什么?
1.為世界油氣供需平衡做出“中國貢獻”
作為全球最大油氣消費國之一,中國保障自身油氣安全就是為全球油氣安全做出重大貢獻。
“廉價石油”時代或許已經結束,但“石油時代”并沒有終結。“中國時刻”是大家都有所耳聞的概念,這一概念在能源領域同樣適用。
開放發展的中國石油工業給世界帶來了巨大的商機,帶動了資源國的就業和經濟發展,讓世界分享油氣合作的紅利。
時間倒轉至一個多月前,5月21日的上海亞信峰會上,在中俄兩國元首的共同見證下,中俄東線管道天然氣大單簽署。外界評論,世界能源版圖已經發生變化,中俄天然氣合作印證了未來亞洲地區的能源需求將大幅上漲,俄羅斯天然氣發展進入“中國季”。
世界油氣風云際會,油氣格局全新位移。當全球油氣從“一域兩中心”——一個油氣生產與出口地域(中東—蘇聯),兩個消費中心(歐洲和美國)格局,向“兩帶三中心”——“俄羅斯—中亞—中東”和美洲兩大供給和出口中心地帶,美國、歐洲、亞太三大消費中心變遷,帶給世界石油工業新的思考:有限的能源,依靠科技、創新滿足綿延不絕的需求,那么需求除了擴張之外,能否有主動性的變化?
世界是平的。美國作家湯馬斯·弗里德曼在同名著作中深刻分析了21世紀初期全球化進程。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世界局勢更加復雜多變,中國與世界相互依存不斷加深。國際石油市場被看成是一體化全球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球化背景下審視中國石油工業,我們收獲了什么,貢獻了什么?
以“管理世界石油資源造福人類”為宗旨的世界石油大會,蘊含著人們長久以來對油氣發展的諸多期望和托付,也記錄了中國石油工業日益融入世界石油產業鏈的不凡歷程。
然而,世界石油大會肇始之時,中國卻遠在世界之外。
1937年,作為世界上最早發現、利用石油和天然氣的國家之一,中國首次參加在巴黎舉行的第二屆世界石油大會。這是中國與世界石油大會的歷史性握手。
1955年,伴隨著新疆準噶爾盆地西北緣黑油山1號井完鉆出油,新中國石油工業實現了第一個突破——發現克拉瑪依油田。1959年,松遼盆地松基3井噴油,大慶油田誕生。之后幾十年,中國石油工業在艱難中創業,在拼搏中奮進,在荒原上崛起,陸續實現了石油自給的歷史性轉折,徹底甩掉了貧油的帽子,并逐步跨入世界產油大國行列。改革開放、走向世界的中國經濟馬達“如饑似渴”,石油人唱響了“我為祖國獻石油”的嘹亮凱歌,立足國內大打勘探開發進攻仗,噴涌的“黑金”“藍金”,鋪就了一條金燦燦的石油強國之路,勾勒出共和國民族工業最耀眼的輪廓。
今天,在“資源為王”的時代,中國石油工業的地位已不容小覷,中國原油生產進入世界前4位、天然氣生產進入世界前7位。中國油氣管網格局也已初步形成,總里程達到10.6萬千米,覆蓋31個省區市和特別行政區,近10億人受益。
正如外界評論的那樣,作為全球最大油氣消費國之一,中國保障了自身油氣安全就是為全球油氣安全做出的重大貢獻。
透過世界石油大會這扇窗口,中國石油工業獲得了國際化的能源視角,并以此為平臺致力于推動和世界油氣行業的交流與合作,推動石油工業奔跑在“石油世紀”。世界石油大會也見證了中國石油工業在風雨中一路跋涉,一路向前。
讓我們將目光回轉。
1993年,中國告別石油自給自足30年的歷史,變為石油凈進口國。為保障國家能源供應,中國石油率先“走出去”開展油氣合作,以全球視野在世界范圍內捕捉發展機遇,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開拓國內外兩個市場。
這一年,在遙遠的美洲大陸,中國石油將海外油氣合作的第一粒種子,撒在了秘魯塔拉拉油田。自此,“星星之火”開始燎原。
20多年來,全球能源市場風起云涌,以中國石油為代表的中國石油工業“走出去”步伐鏗鏘有力。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形成油氣投資業務與工程技術等服務保障業務一體化協調發展的格局,國際業務進入規模發展的新階段。特別是新世紀以來,中國石油工業深深地投入到世界石油發展的洪流之中。
目前,中國在全球34個國家經營100多個國際油氣合作項目,成為世界多國重要的能源合作伙伴,推動國際能源秩序多極化發展。三大石油公司均躋身世界50家最大石油公司行列。數據統計顯示,僅中國石油一家就累計為世界貢獻了近7億噸作業產量。這對于世界經濟發展和能源市場穩定無疑具有重要意義。
同時,開放發展的中國石油工業給世界帶來了巨大的商機,帶動了資源國的就業和經濟發展。中國石油海外各個項目在國際化人才的選拔、引進、培訓和儲備方面,不斷推進屬地化,向國際標準看齊,促進了當地就業和經濟發展,創造了逾8萬人的外籍員工崗位。
國際間油氣合作實踐證明,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石油市場,而世界石油市場的繁榮穩定也離不開中國。隨著國際化程度不斷提高,中國石油企業為油氣市場穩定貢獻了力量,讓世界分享油氣合作的紅利。
集團公司董事長周吉平指出,世界在不停改變,國家地區間的相互依賴性不斷增強,需要能源公司做出快速果斷的決策。作為能源供應商,我們不應該因短期的變化而改變我們的長期使命和基本責任。
這是世界經濟大循環中的“中國聲音”,這是中國石油對世界的承諾。
今天,中國石油工業已經成為世界石油工業一支重要而積極的力量,對推動國際油氣合作互利共贏、共同發展將產生重要而深遠的影響。世界正以前所未有的廣度、深度、直觀度認識中國石油工業。
“廉價石油”的時代也許已經結束,但“石油時代”并沒有終結。“中國時刻”是大家都有所耳聞的概念,這一概念在能源領域同樣適用。劍橋能源主席丹尼爾·耶金博士在《能源重塑世界》一書中的觀點擲地有聲。
面對未來,如何發揮好“中國角色”在“中國時刻”這一歷史性階段的重要作用,與其他主要能源企業和組織通力協作,為本地區和全球油氣穩定供應做出更大貢獻,支持區域及全球經濟發展,仍是中國石油企業必須承擔的重要責任,以及應該努力的重要方向。
2.為全球油氣投資創造“和而不同、合則兩利”的“中國模式”
近10年來,中國石油企業海外油氣業務快速增長,經營模式更趨市場化與規范化,逐漸改變了國際社會對中國石油企業“走出去”的態度。
作為國際市場“后來者”,秉承“互利共贏”原則,依靠一體化優勢,中國為全球油氣投資合作創造了“和而不同、合則兩利”的“中國模式”。
2011年,中國石油海外油氣作業產量當量超過1億噸,權益產量達到5170萬噸,相當于在海外建成一個大慶油田。就是這一年,國際能源署(IEA)推出一份與眾不同的報告——《中國石油公司海外投資驅動因素和影響分析》,引發行業關注。
報告中肯定了“中國國家石油公司”(注:報告中表述,指國內三大石油公司)在全球的投資行為,認為這些投資主要由商業利益推動,也符合其他石油進口國的利益。報告同時還認為,在與國際大石油公司的合作過程中,中國石油企業也學習了先進的管理文化和技術,雙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也規避了在資源國的合作風險。
有專家認為,國際能源署的這份報告,以積極的態度肯定中國石油企業“走出去”獲得了其他國際石油公司無法比擬的進展,認為中國石油企業在海外參與國際競爭的做法也是符合商業規范的,這說明國際社會對中國石油企業“走出去”逐步理解。
而這背后,正是近10年來,中國石油企業海外油氣業務令人矚目的快速發展。
由于國民經濟快速發展,能源需求增長很快,致使油氣缺口較大,中國石油企業必須到國際市場上去尋找資源,彌補國內供應不足。這本是很正常的事情,卻一度引起西方一些媒體非議。
事實證明,中國石油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遵守國際規范,履行社會責任,與資源國真誠合作,堅持“互惠互利”的原則,既為保障我國能源安全供應投資海外油氣項目,又為項目所在國的經濟發展積極履行企業的社會責任,促進共同發展。中國石油企業在資源國普遍受到歡迎的同時,為資源國、地區和世界油氣產量增長及世界經濟發展和能源市場穩定做出了重大貢獻。
如何理解這個“中國貢獻”?有專家如此評價:“對資源國來說,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油氣資源國來說,國家社會經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有賴于油氣資源開發和自然資源的財富創造。以中國石油為代表的中國國家石油公司的跨國經營承擔著將地下資源轉變為國家財富的任務。”
更重要的是,作為國際市場“后來者”的中國石油企業,從未盲目模仿國際大石油公司的跨國經營實踐,唯“西方經驗”馬首是瞻,而是保持清醒,立足實際,秉承“互利共贏”原則,依靠一體化優勢,為全球油氣投資合作創造“和而不同、合則兩利”的“中國模式”。
在非洲,中國石油人1997年來到蘇丹,先后有130多個國內單位參與蘇丹石油投資、技術服務和工程建設等業務,僅用短短兩年時間,就建成了具備年產量1000萬噸的原油生產能力、1506千米的長輸管道和年加工量250萬噸的煉廠項目,讓蘇丹人民通過石油出口,獲得巨額石油收益。在尼日爾,僅僅3年內,中國石油投資的阿加德姆一體化項目建成投產,還在撒哈拉沙漠腹地建成年產百萬噸原油生產基地、數百千米的輸油管線和一座現代化煉油廠,讓尼日爾由石油進口國搖身變為出口國。
在中亞,中國石油不僅堅持一體化開發,而且通過持續和穩定的投資促使合作領域逐步擴大,充分體現了與資源國長期合作的戰略意圖。2013年9月4日,習近平主席和土庫曼斯坦總統別爾德穆哈梅多夫共同參加由中國石油承建的復興氣田南約洛坦年100億立方米產能建設項目竣工投產儀式,對中土天然氣合作高度評價:中國與中亞延續了兩千多年前古絲綢之路經貿合作情誼的牽手,激活了中亞國家的油氣興國夢。
而今年5月剛剛簽訂的中俄天然氣合作協議,對未來產生的效益也絕不局限在天然氣本身,將會帶動中俄能源合作向上中下游延伸,對促進我國能源供應的多元化,改善俄羅斯未來能源走向的單一性,甚至改變全球天然氣市場,都有著重大意義。盧克石油總裁瓦吉特·阿列克佩羅夫就在本屆石油大會發言中表示:“供氣協議的簽署對俄羅斯所有油氣公司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中國的市場潛力巨大,這可以使我們整合資源向中國市場提供。”
現在,石油公司面臨著共同挑戰,盡管石油公司紛紛推出各自的科技戰略,但是當今的世界決定了石油公司不能單打獨斗,必須進行創新型合作,包括NOC、IOC和服務公司之間的合作。
每個公司或者國家都有自身獨特的文化烙印和利益訴求,都在尋求獨特的發展模式。中國石油企業“走出去”,秉承“互利共贏、和諧發展”理念,就是用自己的努力向世界表明,實現“和而不同、合則兩利”,就要直面存在的矛盾分歧,就更需要深入開展國際間的對話和交流,求互信,求共識,求合作。
因為,能源的未來就是能源產業間的相互依存。
中國石油企業認為,基礎設施的合作戰略與資源國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緊密結合,只有把資源國的可持續發展利益容納到跨國公司的整體合作規劃和發展戰略之中,才能使合作模式具有可升級和可持續的發展空間。更重要的是,沒有任何油氣企業能自絕于全球市場獲得發展,也沒有任何國家能脫離于其他國家實現“能源獨立”,只有建立“全球能源安全鏈”的科學認識,樹立相互依存的能源安全觀,中國乃至全球油氣行業才能在合作共贏中實現可持續發展。
當前在能源相互依存,利益相互依存,發展相互依存的環境下,如何將上游油氣勘探開發領域的“和而不同、合則兩利”的經濟模式轉變為貫通油氣全產業鏈的,涵蓋各利益相關方的綜合“共贏產業發展模式”,并將其在全球油氣合作中推廣,尚待中國石油企業與各方進一步攜手努力。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