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中國能源發展論壇暨2014中國能源年度人物頒獎儀式”在北京舉行。人民日報社楊振武社長為中國能源建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汪建平頒獎的榮耀時刻被歷史定格。
中國科學院盧強院士在論壇發言時談及水電建設,呼吁應盡快開發怒江、雅魯藏布江水電。他說自己大學一畢業就在怒江做水電勘查,現在的大壩技術適宜,移民及社會經濟成本小,但十多年來遲滯難作為,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怕鬼”,“中華民族有幾個這樣的戰略機遇期可以揮霍?水電開發光有勇氣是不夠的,但沒有勇氣是萬萬不行的。”盧院士兩鬢斑白,痛惜之情溢于言表。
怒江、雅魯藏布江豐沛的水力資源,是上天對中華民族的厚愛,但在開發利用方面,對云南怒江等一些項目長期陷入爭論,甚至遲滯不決策,遑論雅魯藏布江水電開發,盧院士就雅魯藏布江水電開發的呼吁,還是第一次聽到。水電項目開發出現爭論是正常的,但不正常的是從國外基金會領工資的所謂環保人士,混跡爭論之中,窮盡手段反對西南地區的水電開發。記者20多年前結識的圈子里,就有這樣的人,當時許多人還羨慕他們工資領美元,環保意識強。現在看來,這對我們水電開發真的影響很大。盧院士所說“怕鬼”,一方面是有鬼,一方面是怕,也可以說是“浮云遮眼”。有鬼,有浮云,但如果我們有定力、有遠見、有膽識,鬼和浮云就會成為我們前進路上的風景。
1992年6、7月份,記者在西藏采訪道路建設近40天,除了圣潔的密境風光,西藏水和路的“矛盾”關系讓人印象深刻。在樟木口岸采訪時,早晨醒來,樟木賓館窗外天空如洗,陽光明媚,整個樟木鎮的屋頂在喜瑪拉雅山南麓的原始森林中若隱若現。同屋的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主持人原杰翻身就去拿相機,鏡頭還沒安好,樟木鎮就隱沒在印度洋的暖濕汽流中,什么也看不見了,不一會兒,上升的暖濕氣流與青藏高原的冷空氣交會又形成降水。出樟木口岸國門到國境線,還有7公里路程,并隨時會因降雨、泥石流等災害中斷,為保持這條國際貿易通道,當時有一個營的交通部隊常年在這里,隨時準備搶修。
當然,印度洋的暖濕汽流,也會沿著雅魯藏布江這樣的河谷或者埡口,“旅行”到青藏高原腹地,帶來豐沛降水,并在雪線以上形成雪峰和冰湖,潛藏可利用的、循環往復的水能。記者采訪經過318國道(川藏路)通麥大橋天險時,洶涌逼身的雅魯藏布江水,讓人毛發直立、魂魄懸空似乎要和軀殼分離的感覺,當然,爾后也有安全通過“鬼門關”的成就感。現在,我國的水電開發能力和特高壓輸電技術,完全可以開發利用這里寶貴的水能資源。
日前有消息稱,2015年318國道將有巨大改變。因為這條路上:高爾寺隧道5682米,預計2014年12月建成;剪子灣隧道2258米,已經建成;脫麥拉卡山隧道2780米,即將建成;通麥大橋2015年上半年全線貫通,通麥天險將成為歷史。讓筆者感慨的是,水和路的“矛盾”如果統籌規劃,協同推進開發,不知要節約多少投資、經濟社會環境效益不知要提高多少倍。青藏高原獨特的地理環境,有許多很難讓人接近的地方,大多數人因而懷有一種敬慕之情,但這不是我們對怒江、雅魯藏布江等水電開發觀念落后的理由,更不應成為遲滯不作為的托詞。從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來看,無論是能源消費革命、能源安全、治理霧霾,還是經濟社會發展轉型,這里水資源開發利用意義重大深遠,不可再蹉跎歲月。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