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題為《中國原油出口政策反思:對外依存度高為何還要出口》的稿件頗為流傳,并被部分媒體加以修改,冠以《中國缺油為何大量出口原油:錢都進了寡頭腰包》這個更加招人眼球的標題給予轉載。
修改后的標題簡單明了,即稿件認為在中國原油對外依存度不斷攀升的情況下,中國原油出口政策有待反思,而原油出口政策繼續延續的主要原因是這些盈利都流進了擁有原油進出口貿易特權的石油寡頭腰包。
然而,在查閱了相關資料以及咨詢了相關專家后,筆者發現事實并非如此簡單。
首先我國原油每月近十萬噸的出口量單列出來也許蔚為壯觀,但和我國每月高達數千萬噸的進口量相比,卻不值一提。如2013年12月我國原油出口量為9.22萬噸,金額總計94751115美元,平均單價1027.41美元/噸;當月原油進口量為2677.62萬噸,金額總計20960869170美元,平均單價782.82美元/噸。
三桶油作為我國唯一具有原油進出口權的油企,一方面肩負著保衛國家石油安全的重任,另一方面也擔負著為國有資產所有人賺取更多利潤的職責。這些油企如果僅僅通過一進一出就賺取了價差,從而利用這些資金在市面上購買更多的原油,這樣的盈利模式似乎并沒什么可遭致非議的。如果僅僅因為我國原油對外依存度攀高就要求油企應該放棄眼前利潤而加大原油儲備,這似乎有點苛求,因為這個立足點屬于國家戰略。當然油企高額利潤的最終流向招人非議,但這顯然屬于另外一個話題。
其次,在嚴出寬進、不鼓勵出口的政策導向下,我國原油出口量近年來一直在大幅下降。中國海關最新統計數字顯示,2014年6月我國原油出口量甚至降為0萬噸,1-6月為25萬噸,與去年同期相比減少了70.8%。
最后強調的是,我國原油出口國一般比較固定和有限,更多是出于政策以及外交等目的。中國海關總署最新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1月到5月中國對朝鮮的原油出口量為零。有分析人士認為,這可以視為2013年2月朝鮮不顧中國勸阻強行實施第三次核試驗以后中國對朝鮮的制裁之一。同樣中國和日本間的原油貿易往來也被認為是中國處理兩國復雜外交關系的主要經濟手段之一。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國原油出口的原因有著更為復雜的因素,如政治和外交等,但我們需要反思的是為何“中國大量出口原油:錢都進了寡頭腰包”這樣偏激的觀點能夠流行?一方面可能和大家對這方面的信息了解甚少有關,另一方面更為重要的是該觀點顯然擊中了當下民眾仇富仇官反壟斷的軟肋。
當下中國輿論圈流行著一個怪現象,無論你的觀點和言論多偏激,只要仇官仇富反壟斷就擁有市場,甚至越偏激越有聽眾,越能贏得掌聲。這無疑是一種可悲的現象,這種現象不僅要引起決策層的關注,更要引起廣大民眾對自身的反思:我們的判斷力在哪里?如果我們任由他人牽著鼻子走而痛失自身的判斷力,這或許更為可悲。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