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華爾街日報》7月17日報道,殼牌公司計劃退出卡塔爾的一個天然氣項目,此舉挫傷了卡塔爾提升其探明油氣儲量的努力。而就在今年年初,殼牌曾發布公司盈利預警的信號,引起石油行業普遍關注和強烈反響。殼牌在國際油氣行業具有重要影響,其發展模式被很多油公司效仿和借鑒。因此,殼牌發布預警,與其說是殼牌遇到了經營困境,不如說是整個行業遇到了經營困境。
預警之后,殼牌高層對殼牌今后的發展模式適時做出了調整,主要有以下內容。近中期發展的重點產業包括天然氣一體化經營和深水油氣勘探開發兩個領域,目標是將其發展成未來公司發展的原動力,公司將利用在技術和管理,以及全球資產規模方面的優勢發現更多的有競爭力的資源。長期戰略是發展頁巖油、頁巖氣等非常規油氣資源,以及北極、伊拉克、哈薩克斯坦、尼日利亞的油氣資源及重油;殼牌認為隨著市場環境以及行業的發展,這些地區將是未來重要的潛力區。
可以看出,發出盈利預警信號后,殼牌高層雖然對其發展戰略做出了一定程度的調整,但調整并不是對業已存在的發展戰略特別是核心指導思想的否定,而是在原有的戰略思想體系中注入了新的元素,體現了繼承與發展的理念,具體表現為在繼承原有思想合理內核的基礎上更加重視投資控制、風險控制、投資回報和技術創新等四個方面。
殼牌在其2013年公司年報中提出,2014年公司要將投資的85%用于上游勘探開發業務,上游的發展重點是發現更多的油氣儲量。可見,無論是過去幾年、近中期還是中長期未來,殼牌發展的重點始終沒有脫離上游。殼牌并沒有因為上游發展難度加大及盈利能力下降而放棄發展上游,只不過是在提出新時期重點發展上游業務這一目標沒有改變的同時更加強調投資和風險控制,提出了有所為有所不為的理念和約束條件,從而使得上游發展規劃的節點與力度有所變化。
在新的戰略思想的指導下,殼牌的經營“戰術”特別是居于核心地位的投資決策無論是從理念上還是程序上都在發生著一些變化。這些變化從其2013年的企業年報披露的信息中便可得以體現,具體表現為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壓縮投資規模。為提高資本運作效率,確保投資回報水平,殼牌提出了謹慎投資的發展策略。殼牌計劃于2014年開始壓縮投資規模,上游以及下游的投資規模將受到嚴格限制。2013年公司資本支出達到了460億美元,2014年公司計劃投資370億美元,較2013年減少90億美元,降幅達到20%。
二是嚴格執行現有資產的“瘦身計劃”。改變項目資產組合,提高整體運營效率本來就是殼牌提高資產運營效率的傳統法寶之一。在未來的公司資產管理工作中,殼牌將再一次運用這一手段,不過這一次的核心是“瘦身計劃”。2013年殼牌高層已經做出了剝離位于北美的部分頁巖油氣資產的計劃。2014年,殼牌還將出售部分澳大利亞煤層氣資產及wheatstone液化天然氣(LNG)項目的部分股份。在剝離上游非常規油氣資產的同時,殼牌對下游領域也將進行不同程度的剝離。具體表現為殼牌計劃部分剝離位于捷克的煉油業務,同時視項目完成情況出售位于意大利和澳大利亞的資產,對位于德國的煉油產能也考慮予以剝離。
三是強調特色和成熟技術的應用。殼牌認為,在壓縮投資條件下追求效率與良好的財務變現,一方面要依靠管理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要注重新技術的創新以及推廣應用。眾所周知,深海油氣勘探技術以及浮式LNG裝置技術是殼牌公司特色和核心技術的一部分。在未來幾年的發展規劃中,殼牌準備大力推廣和應用該兩項技術,幫助公司提升經濟效益。
四是更加注重看得見的機會。為提升近期公司財務業績和表現,殼牌正在考慮減少回報不佳的北美頁巖氣項目投資,將重點集中到有利于發揮公司技術和管理優勢的投資項目,做自己擅長做且能夠看得見利益回報的事情。
五是對未來發展的籌劃予以嚴格的財務約束。雖然殼牌在近期目標中更加注重看得見的利益,但殼牌并未放棄對未來的思考和規劃,只是放緩了步伐,投資決策方面更加趨于嚴謹。殼牌公司明確提出在今后的投資決策中將嚴格遵從資本的運作規律,嚴格項目評價機制,將項目潛在投資回報水平作為是否投資的先決條件。
殼牌所遇到的盈利能力下滑問題在整個石油行業里具有一定普遍性。其他大型石油公司雖然沒有類似的發布盈利預警的行為,但不等于不存在這方面的問題。而作為企業,任何時刻都需要關注生存與發展兩大核心問題,對于殼牌這樣的大牌企業也不例外。殼牌在其預警之后的經營調整中披露的一切投資決策圍繞提高投資回報水平這一核心思想展開的思路,實際上就是遵從了這樣的法則。
對于企業而言,既要重視長遠利益,也要重視當前利益。某種程度上講,當前利益更重要。當前利益處理不好,企業經營業績下滑,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公司的未來。殼牌新任掌門人指出,公司有必要將資本與技術投入到回報更為豐厚的領域,而不是愿景更好的領域,充分體現出殼牌對看得見的經濟利益的追求。
隨著全球石油工業開放程度的提升,越來越多國家石油公司走出國門,實現跨國經營。在此形勢下,學習和借鑒殼牌等跨國公司的經營理念是必要的。每一家公司在做投資決策時,相信都會有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的初衷,但并不是每家公司都能做得到。有相當多的公司在海外拿到了資源,但是沒有經濟效益,處于進退兩難的狀態。
市場是公正且殘酷的,業績是市場對于企業決策行為最好也是最真實的評價。殼牌公司根據市場反饋和業績變化對自己的戰略和管理思路做出調整,某種程度上可以視為一種糾錯行為。
這一糾錯過程被賦予了兩個方面的特點,一是快速調整以適應市場,二是堅持經濟效益最大化。對于眾多正在走向或已經走向國際市場的新興國家石油公司而言,要解決資源與效益的矛盾,或許殼牌的糾錯機制最值得借鑒和學習。
(作者:羅佐縣,為經濟學博士,中國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戰略研究室高級經濟師)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