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頁巖氣革命,重塑了美國能源結構,還振興了美國的石化行業。這讓新能源“可燃冰”的開采,讓人期待,同時也面臨更多的考驗。
第八屆國際天然氣水合物大會于7月29日在北京開幕。據中國地質調查局相關負責人透露,中國計劃于2015年開始著手開發“可燃冰”,2017年將在南海首次試開采。
天然氣水合物因其外表像冰雪且遇火即可燃燒,俗稱“可燃冰”,是分布于深海沉積物或陸域的永久凍土中,由天然氣水合物在高壓低溫條件下形成的類冰狀的結晶物質。1立方米的“可燃冰”可在常溫下釋放164立方米的天然氣和0.8立方米的淡水,被認為是一種潛力較大的能源之一。
中國“可燃冰”開采前景待考
作為全球第三大凍土國,中國具備良好的可燃冰賦存條件和資源前景。國土資源部在2013年發布的《2013年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勘探成果》中表明,中國首次在珠江口盆地東部海域鉆獲高純度“可燃冰”。據估算,我國陸域遠景資源量至少有350億噸油當量,南海的可燃冰儲量大約為680億噸油當量。
目前中國的“可燃冰”主要分布在南海海域、東海海域、青藏高原和東北凍土帶,并且含量較大。中國地質調查局基礎調查部主任張海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曾表示中國是(可燃冰)資源遠景比較好的國家之一。
中國地質調查局經過調查、綜合評價,于2007年在中國南海北部首次鉆探獲得實物樣品,2009年在陸域永久凍土區祁連山鉆探獲得實物樣品,于2013年在南海北部陸坡再次鉆探獲得新類型的天然氣水合物實物樣品。
在技術上,可燃冰的開采主要使用熱激發開采法、減壓開采法、化學試劑法和水力壓裂法。
但“可燃冰”的開采對企業的資金和技術設立了高門檻,一般企業很難進入該領域。同時作為新興能源型產業投資高、耗時長、回收成本大,企業要前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這些都給一般企業帶來了難題。目前對“可燃冰”最為感興趣的還是以國內三大石油公司為主。
海外可燃冰開采也未明朗
除了中國計劃將“可燃冰”開采提上日程,國外許多國家也已開始對“可燃冰”的勘探研究。
2009年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稱,鉆井作業公司在美國墨西哥灣的天然氣水合物中發現了“重要的”可能能源資源。
2012年2月-4月,美國能源部與康菲石油公司、日本國家石油天然氣和金屬公司等合作,在阿拉斯加北坡凍土區運用二氧化碳與甲烷水合物置換方式,試驗開采獲得成功,在實現開采甲烷的同時有效封存了二氧化碳。
2013年3月12日,日本在南海海槽進行了天然氣水合物試采,首次在海域水合物中開采出甲烷,6天累計產量13萬立方米,成為全球首個掌握海底水合物開采技術的國家。
日本油氣資源匱乏,對于“可燃冰”的開采非常重視、積極。美國能源部在第29屆國際地質大會曾表示,日本南海海槽的BSR分布面積約有3.5萬平方千米天然氣水合物。
2000年6月,日本設立了“天然氣水合物開發研究委員會”,并制訂《日本天然氣水合物開發計劃》(以下簡稱《計劃》)。根據《計劃》,日本以2001年至2018年為期,致力實現“可燃冰”開發的6個目標。
雖然在“可燃冰”的探測、基礎研究和先導鉆探試驗等諸多方面已處于世界領先地位,但日本、美國目前都未能實現“可燃冰”的大規模開采。
中國石化勘探開發研究院戰略研究室經濟師梁慧曾撰文分析,天然氣水合物雖然廣泛地賦存于永久凍土和海底地層的礦床內,但目前還沒有一項技術能夠經濟地把它開采出來,無法作為資源利用。日本雖然在研究方面取得巨大進展,獲得了海上生產先導試驗的成功,但仍處于試驗階段,要從這個階段轉換到商業規模的開發生產階段,還有經濟、地質災害、環境等問題需要考慮。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