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年,7500多億度電,輸電線路長達近1萬公里,連通國家電網華東、華中、川渝三大區域電網及南方電網,向上海、廣東、湖南、重慶等十省市提供清潔能源——自2003年7月三峽工程第一臺發電機組并網運行以來,滾滾長江水化作不竭電力點亮了近半個中國。
入夏以來,高溫天氣席卷全國多個地區,用電量持續走高,全國電力進入一年一度的“迎峰度夏”時期。電力供應今年是否會出現緊張局面,三峽工程對于電力供應和全國電網布局發揮著怎樣的作用?帶著這些問題,記者走訪了三峽電站、輸變電工程和相關企業。
惠及億萬群眾的綠色能源
作為長三角經濟區的中心城市,上海電力需求量巨大。然而,上海自身發電能力較弱,本地發電量僅占最高負荷的60%左右,是典型的受端電網城市。2013年上海全年用電量達1141億度,其中外來電為441億度,約占用電總量的1/3。
“2013年的夏天是上海140年有氣象記錄以來最炎熱的夏天,上海電網最高負荷連續九次創新高,供電形勢非常緊張。”回憶起去年的“迎峰度夏”,國家電網上海市電力公司副總工程師唐躍中記憶猶新。他告訴記者,幸虧有1100萬千瓦的外來電為企業和居民用電提供了保障,三峽來電就有371萬千瓦,占最高負荷的12.62%。自投產以來,三峽電站便成為上海重要而穩定的供電方,截至今年6月底,累計向上海送電1046.5億度。
與火電相比,基本無污染物排放的水電可以說是綠色清潔能源,在提供動力的同時,還有著巨大的節能減排效益。據統計,2003年到2013年間,三峽工程累計發電7120億度,相當于替代燃燒標準煤2.2億噸,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別減少5.8億噸、702萬噸。
國家對長江水利資源做出了梯級開發的決策,三峽集團利用三峽工程產生的經濟效益相繼修建了溪洛渡、向家壩等水電工程。目前,三峽集團所屬三峽、葛洲壩、溪洛渡和向家壩四座流域梯級電站正全面發揮效益。7月21日,四座電站單日總發電量首次突破10億度,超出北京市2013年全年的用電量。
全國電網的“十字路口”
湖北荊州和廣東惠州,這兩個相距近1000公里的地級市因為一條電力“高速路”而聯系在一起。位于荊州的江陵換流站一端連著三峽電站,一端則通過長達941公里的直流輸電線路,將三峽來電輸送到惠州的鵝城換流站,以滿足廣東省用電需求。
截至2013年底,通過這條被稱為“三廣直流”的輸電線路,三峽工程已累計向廣東輸送水電1555.76億度,支撐廣東省的GDP產出約2萬億元。南方電網廣州超高壓局局長尚濤介紹說,三廣直流不僅緩解了廣東“渴電”的緊張局勢,也縱向打通了通往廣東的輸電線路,實現了國家電網與南方電網的聯網。
三廣直流是三峽輸變電工程優化全國電網格局的一個縮影。在三峽電站周邊150公里范圍內分布著江陵換流站、宜都換流站等4個換流站,三峽水電通過這些換流站和“三峽—常州”“三峽—上海”等4個超高壓直流輸電工程輸送到電力受端省市。
“三峽電站位于我國中部,相當于全國電網的十字路口,便于實現全國電網的互通互聯。”國家電網能源研究院能源戰略與規劃研究所主任經濟師陳立斌分析說,三峽輸變電工程在西東部之間建立起一條電力運輸“高速路”,既有利于促進西部能源開發,也將大大緩解東部地區的電力緊缺,優化電力資源的空間布局。
實現水電裝備“國產化”
在上海寶鋼集團公司,高磁感取向硅鋼成為新的高端“拳頭”產品,技術水平位居世界前三位,出口日本、美國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寶鋼集團硅鋼部辦公室主任湯洪博坦言,若沒有三峽工程提供的巨大平臺,寶鋼的取向硅鋼產品不可能發展這么快。
取向硅鋼片是生產變壓器的關鍵材料,當三峽工程建設急需高磁感取向硅鋼時,我國鋼鐵企業并不具備生產能力,而外商則大幅提價并限量供應。三峽工程建設面臨的困境和巨大需求量,讓寶鋼集團看到了機遇。經過技術攻關,寶鋼在2008年投產了第一條取向硅鋼生產線,并開始向三峽工程供料,改變了高磁感取向硅鋼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面。
三峽工程不僅提高了寶鋼等電力裝備原材料企業的技術水平,更提高了我國水電裝備的國產化水平。三峽工程建設之前,我國只能設計制造30萬千瓦的水輪發電機組,三峽工程所需要的70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全部依靠進口。三峽工程通過引進吸收再創新,完全實現了70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的國產化。
三峽集團公司機電工程局局長張成平告訴記者,1997年開始建造的三峽左岸電站機組的國產化率僅為50%,到2004年右岸電站機組招標時,國內企業已具備了70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設計制造的核心能力。我國水電重大裝備制造業用7年時間實現了30年的跨越發展,水電工程完全實現了設備國產化。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