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中國企業承建的伊拉克戰后首條原油外輸管道—米桑原油外輸管道全線貫通投產。管道的全線貫通對進一步提高伊拉克南部原油外輸能力扮演著重要角色。
不過,近來的伊拉克并不太平。
美國總統奧巴馬7日晚宣布授權美軍“定點”空襲伊拉克北部,旨在摧毀“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極端組織(ISIS)在當地的根據地,之后,外資石油巨頭欲撤離伊拉克北部地區。
這不禁令市場懷疑,在目前這種政局不穩定的情況下,中國企業投產是否明智?
“管道建設完工后投產是很正常的商業行為。這條管道的構思始于2010年,而開工始于2013年7月,彼時ISIS武裝還未引起國際社會廣泛注意,也少有人能料到ISIS武裝造成伊拉克國內局勢動蕩。而且目前伊拉克南部產油區還比較穩定,尚未受到ISIS武裝威脅。ISIS武裝在迅速擴張之后,與巴格達政府、北部庫爾德自治政府形成僵持之勢。這種僵持的局面不大可能在短期內被ISIS武裝打破,伊拉克南部作為什葉派聚居地仍將比較安全。”中債資信評級技術總部分析師李海杉對《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表示。
“中國那么大體量的能源進口國,選擇不多,伊拉克北邊是比較危險,但不會蔓延到南部,因為南部是什葉派的大本營。因為伊朗的關系,現在中國和什葉派關系很好。”邁哲華咨詢有限公司咨詢總監曹寅對《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表示。
據了解,什葉派是與遜尼派、哈瓦利吉派、穆爾吉埃派并稱為早期伊斯蘭教的四大政治派別,是伊斯蘭教中除遜尼派外人數最多的一個教派,影響可想而知。
“從戰略上說,美國猶豫了兩個多月之后最終決定卷入伊拉克北部的戰局,有利于扭轉伊拉克政府軍隊劣勢,雖然只是解燃眉之急,但在客觀上也有利于伊拉克內部不同勢力的平衡。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說,中國"對在尊重伊拉克主權前提下一切有利于維護伊拉克安全穩定的行動持開放態度"。對于美國軍事干預,中國難得地表明了"開放態度",也說明了中國的利益所系。”國際能源問題研究學者、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員翟永平對《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表示。
中東油庫—中國的能源大后方
據報道,米桑原油外輸管道是伊拉克戰后重要戰略工程。這條管道起自哈法亞與波茲干油田交匯處,南至法奧港,全長272公里,年設計輸油能力5000萬噸。
而且,這條管線近1/4穿越沼澤,穿越300余條大中型河流、16處等級公路和鐵路,通過近200米密集高壓油氣管網群、30公里雷區及未爆軍火區,歷經世界“熱極”酷暑風沙,并經受伊拉克政局持續動蕩等一系列挑戰和風險考驗,最終成功實現按期投產。被喻為米桑省“原油外輸生命線”,也是中石油主導的哈法亞項目與中海油主導的波茲干項目提升產能的“綠色通道”。
專家表示,這條管道對優化伊拉克國家戰略管網布局、提高原油品質、促進當地和伊拉克整體經濟騰飛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意義和深遠影響。這項戰略工程被伊拉克政府譽為伊拉克管道建設史上深化友誼、合作多贏的典范工程。
中國之所以會選擇伊拉克,在李海杉看來,主要是由于政治環境、商業環境穩定的油田項目多數為西方石油企業先發占有,從1993年之后開始進入國際石油開采行業的中國石油企業不得不退而求其次,進入風險更高的區域獲得項目資源。此外,中國石油企業進入伊拉克所考慮的不僅有伊拉克的政治風險,同時也有項目合同條件、競爭合作對象等各方面要素。即使在一個比較穩定的國家,苛刻的合同條件也有可能使中國石油企業望而卻步。
而“中國承建的米桑原油管道2013年7月正式開工,僅一年多的時間就貫通投產,不啻是"中國速度"的又一次體現。要不是這么快的"中國速度",管道的投產還不會趕上美軍的空襲。”翟永平對記者表示。
他說,中國公司在伊拉克的投資和工程承包是長期行為,年輸油能力高達5000萬噸,不僅有利于開發伊拉克南部油田的中石油、中海油,更有助于國際原油市場的整體穩定,因為伊拉克原油的輸出是原油市場的有效增量。盡管美國的頁巖氣革命使其石油對外依賴減少,但畢竟還是原油進口大國,而且最怕油價暴漲引發國內油價的上升,損害美國正在復蘇的經濟。所以,中國公司千辛萬苦在伊拉克米桑原油管道的建成投產,美國人也會持“開放的態度”甚至贊許的態度。
“中國不可能離開中東,因為中東的油又多又好又便宜,而拉美雖然比中東穩定,但是資源量遠不如中東,而且成本也高,中東原油開采成本每桶10美元左右。”曹寅對記者表示。
中國能源方位布局
當前,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縱深發展及其多重因素影響,世界能源資源格局正在發生新的重大變化。中國是世界能源資源版圖變化的利益攸關者,世界能源資源格局的變化對中國能源和資源安全將產生全面而深遠的影響。
中國社科院《世界能源中國展望(2013-2014)》報告認為,中國能源對外依存度將由目前的9%上升到2015年的11%,2020年接近26%。石油對外依存度將由2011年的55%左右上升到2015年的60%。天然氣對外依存度將由目前的19%左右上升到2015年的35%,2020年接近40%。
西方發達國家很早就把稀缺資源納入國家戰略,上世紀發生的三次石油危機更是有力地推動了各國競相建立戰略資源儲備制度。
在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過程中,能源消耗增長率不斷提高,導致能源供需缺口不斷擴大,使得中國各種能源對外依存度不斷提高。我國政府目前已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正在著手為自己的能源安全做全方位的布局。目前中國石油企業的海外投資已不是僅僅局限于中東地區,非洲中北部、中亞、亞太、南美也有我國投資的身影。中國石油企業的投資在區域上是分散的。
現在看來,拉美的的布局近來尤其明顯。
“拉美地區石油資源豐富,政治環境也比中東要更為穩定,是更為理想的石油企業投資區域。”李海杉對記者表示。
不過,他認為,中國石油企業能否在拉美獲得更多的石油開采項目,受國際政治、經濟、企業競爭力、項目合同條件多方面因素影響。石油是全球最重要的能源,是多數國家競相爭奪的資源,而石油行業也是產油國的戰略性行業。幾乎每個重大的石油開采項目都無法避免各國政府、跨國企業、利益集團等各方面的力量參與其中并進行博弈。7月份習近平主席訪問南美加強了中國與南美的經濟與政治合作,將會有利于中國石油企業在南美石油開采市場進一步發展。但具體而言,這仍取決于中國石油企業是否能夠在拉美地區獲得更多的石油開采合同。
據了解,目前,中國進口石油最多的三個國家為沙特、安哥拉和伊朗。按地區分布,中東地區占中國石油進口總量比例50.1%,居第一;非洲為30.2%,居第二,以下依次為拉美、獨聯體和東南亞。
“中國的思路其實很明確,兩條腿走路,既要繼續深耕中東,也要開拓其他地區,多元化自己的進口來源。確保中東方面的基礎供應,然后再從其他國家尋找增量,這都是為了確保能源安全,而且中國現在的外交戰略也日益圍繞著能源安全在展開。”曹寅對記者表示。
翟永平也認為,總體而言,中國公司在中東地區的投資也屬于長期的戰略,不僅是為了中國的能源供應安全,對國際原油市場和油價也能起到穩定作用,這與中國在其他地區如非洲、拉美的投資并行不悖。
根據英國BP公司發布的《EnergyOutlook2030》預測,未來20年發展中國家將以更加迅猛的勢頭加速發展,2030年發展中國家人口、GDP總量和一次能源消費總量占全球的份額將分別達到87%、60%和70%,中國或成第一能源需求國。而這時,保證能源多元化以及安全顯得尤為重要。
責任編輯: 曹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