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整之一:對各類可再生能源嚴格限定年度新增規模
2012版《可再生能源法》僅對光伏發電確定了年度新增規模,即每年新增250-350萬千瓦,如果超過這一范圍則加速下調上網電價,超過越多,下調幅度越大。2014版《可再生能源法》將年度新增規模限定范圍從光伏擴展至風電、沼氣發電。光伏發電的年度新增規模限定在240-260萬千瓦,較此前顯著縮小;首次對陸上風電明確年度新增規模(也是240-260萬千瓦);海上風電目標大幅下調,2020年和2030年分別達到650萬千瓦和1500萬千瓦;沼氣發電年度新增規模限定在10萬千瓦。
趨勢分析:處于“能源轉型”中的德國為何要限定可再生能源新增規模呢?原因在于過去幾年德國可再生能源尤其是光伏出現爆炸式增長,不僅經濟代價高昂,用戶電價負擔加劇,而且電網建設也難以匹配。在德國,新建和改擴建電網遠比現象中更加耗時耗力。限定年度新增規模,就是要有計劃地調節可再生能源的發展,提高可預測性。與此同時,可再生能源補貼將主要針對競爭力高、成本低的技術,首先推進太陽能與風能的發展,而對于成本密集型的沼氣發電將放慢其擴建速度。
調整之二:對可再生能源項目全面引入市場機制
可再生能源全面引入市場機制,反映在兩個方面:一是國家硬性規定的固定上網價格將僅適用于功率在500kW(自2016年起100kW)以下的設備,而大型可再生能源項目直接出售電能時只能獲得彈性市場價格。此前法律規定,項目業主每個月可以有一次選擇權,可以選擇享受國家規定的固定上網電價,也可以選擇直接參與市場競爭,在此基礎上再享受一定額度的補貼。2014版可再生能源法則要求所有新建(大型)項目都必須采用后一種形式。新法規定,自2014年8月1日起所有500千瓦以上的新建設備,以及自2016年1月1日起所有100千瓦以上的新建設備,都必須采用直接市場競價銷售模式。二是引入招標機制,通過招標確定補貼額度。最晚自2017年起,將通過招標的方式確定可再生能源的補貼額度,從2015年起將在試點階段針對地面光伏電站采用新的招標模式,先積累這一新招標模式的使用經驗。未來還將再次修改《可再生能源法》,以便將新的招標模式應用擴展到其他類型可再生能源。
趨勢分析:固定上網電價機制具有濃厚的行政干預特定,不能全面、充分反映可再生能源的市場價值(或者說商品屬性)。可再生能源發電既有電量價值,也有其時間價值,只能通過電力市場才能有效反映其商品屬性,可再生能源參與市場競價就是要讓可再生能源回歸商品屬性。在很多國家,包括中國,招標機制往往是用在可再生能源發展初期,而德國在可再生能源發展到所謂高級階段后卻又回歸到招標制。德國之所以重新引入招標制,就是要通過市場競爭方式確定最低成本的可再生能源項目,促進競爭,降低成本。
調整之三:成本分攤既要保護本國工業競爭力又要體現公平
德國電力用戶通過支付隨電費征收的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方式承擔能源轉型成本。對于工業企業,國家從保護本國工業競爭力角度出發,對這些企業的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實行減免優惠,但2014版《可再生能源法》將減免優惠的范圍限定為電費成本占生產成本比重極高的用電密集型企業,這些企業必須是處于嚴酷國際競爭中,要保證他們的競爭力及工作崗位不受到威脅。對于自發自用用戶,以前的規定是自用電量無需支付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2014版《可再生能源法》規定,今后大型自發自用項目原則上也必須繳納全額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但對于小型發電設備而言將保持不變,仍然無需繳納。
趨勢分析:可再生能源發展成本如何分攤一直是法律修訂的熱點問題。為了保護本國工業的國際競爭力,德國絕大部分可再生能源發展成本都是由居民用戶承擔,這就導致居民電價持續攀升,目前已經漲至30歐分/千瓦時,使德國成為僅次于丹麥的歐盟第二大高電價國家,由此導致的能源貧困問題(電費及取暖支出占家庭可支配收入比重超過10%即被定義為能源貧困)也在德國成為輿論焦點。此次2014版《可再生能源法》對享受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減免優惠的工業企業范圍進行嚴格限定和大幅縮小范圍,同時也對自發自用電量也征收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算是在成本公平分攤方面采取了折中方案。
編后記:除德國外,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其他國家,能夠將可再生能源法律制定得如此精細,經過2004年、2008年、2012年和2014年四次大規模修訂,德國《可再生能源法》的復雜程度也變得無以復加。正如德國50赫茲電網公司廖宇博士所言,這恰好符合德國人理性縝密思維特點,只有把一切規范得明明白白,人們才能真正做到照章辦事,也沒有任何空子可鉆。回到今天討論的主題,我們從更宏大的歐盟層面來看待德國2014版《可再生能源法》,或許還有另外的理解。歐盟在今年4月份發布了《可再生能源國家資助指令》,要求成員國可再生能源參與市場競爭,引入招標機制,允許對用電密集型企業實施電價優惠等,這些都與德國2014版法律原則非常一致。再進一步講,德國法律修訂不僅反映了德國正在發生的改變,也是歐盟政策調整的一個具體寫照。
責任編輯: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