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動之舉:能源貿易“去美元”
8月23日,《日本經濟新聞》刊發“美歐制裁迫使俄羅斯向人民幣靠攏”一文指出,受美歐對俄羅斯國有銀行和能源企業實施金融制裁的影響,俄羅斯資金流正在發生變化。隨著制裁升級,俄羅斯一方面采取了凍結資產和暫緩用美元結算等短期防御性措施。另一方面,自5月以來,其主要企業在簽署出口合同時都增加了“必要時可使用人民幣等亞洲貨幣支付”的條款。
該文作者還認為,中國是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費國,俄羅斯則是最大的能源出口國,一旦中俄之間的交易由美元結算變成人民幣結算,美國的制裁有可能迫使俄羅斯更加依賴中國,客觀上造成對中國有利的形勢。
然而,烏克蘭危機爆發后,隨著美歐與俄羅斯間制裁博弈升級,一些俄媒為了降低制裁博弈繼續升級對俄經濟造成的沖擊,也經常發布具有震懾性的言論,號稱將致力于在全球范圍放棄美元,以盧布來出售自己的石油和天然氣。還有報道稱,諾里爾斯克鎳業公司和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正在進行談判,打算把對華出口由以美元結算改成用人民幣結算。5月,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石油部門執行長也稱,許多客戶同意將支付貨幣由美元改為歐元或人民幣。甚至,這家公司還在考慮發行人民幣債券。
人民幣被推到了美元對面。
明日黃花:石油美元體系
上世紀70年代初,美國為了應對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后對美元流向、流量等動態狀況的掌控,進行了一系列制度創新和市場安排,其中包括構建石油美元回流機制。在隨后30年中,這一機制的確為美國制定對外政策和全球治理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也為美國強化美元的霸主地位及油氣等大宗商品和資本資產定價打下了基礎。
正因為如此,有測算稱,現今的石油美元體系總價值高達6.8萬億美元,除創造了至少等同于全球石油貿易總量的貨幣流動性之外,還是美國維系全球貨幣體系完整統一的關鍵環節,是美國精心構筑的經濟高邊疆的核心所在。
回望全球產業最頂層(即經濟高邊疆),特別是21世紀的今天,包括CDO、CDS等在內的金融產品總量已近700萬億美元,金融資本完全可以向全球產業分工鏈倒金字塔下方的產業逐層索取利潤。這種制度安排源自1989年華盛頓共識之后,由美國主導構建的全球性的銀行結算、電子交易數據系統和計算機網絡傳輸通信等系統,它們共同輔助WTO、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在推進全球化的過程中進一步綁定美元,鞏固了其霸主地位。
然而,石油美元體系不足全球產業分工鏈倒金字塔頂層總量的1%,況且,從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后的全球經濟運行情況看,無論國際油價漲到每桶147美元,還是隨后跌到每桶31美元,國際經濟運行軌跡與國際油價走勢幾乎無關。既沒有看到因為油價高漲引發石油消費國大規模的社會問題,也沒有看到因為油價下跌刺激了消費國經濟增長和產油國財政的崩盤。因此,21世紀的石油美元體系幾乎是國際經濟體運行中的一顆“閑子”,已經喪失了撬動全球經濟的能力。
但是,經濟高邊疆內些許風吹草動,卻會使全球金融和經濟遭到疾風暴雨般的破壞。2008年美國金融財團幾十億美元的債務違約事件就足以改變全球經濟發展的軌跡,各國不得不印鈔,用新增十幾萬億美元的基礎貨幣救市。通過印鈔,讓全民埋單,拯救經濟高邊疆里的金融大亨們。
可見,石油美元體系已經退出“核武器”的序列,作為金融“常規性武器”也僅能在局部地區或局部戰爭中發揮有限作用。所以,即使有一天石油市場的去美元化可以挑戰以美元計價的石油市場體系,但也無法撼動美國站在經濟高邊疆對全球金融體系的絕對主導地位。
隔靴搔癢:非美元結算
今天,全球已經進入相對發達的商品經濟時代,貨幣仍履行著價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貯藏手段和世界貨幣這既有的五大職能,但價值尺度仍穩居五大職能之首。正是這一功能,才使人們可以將不同形式的商品先轉化為貨幣的價格形式,然后再與其他商品進行交換。也因此促進了經濟發展和貨幣另四大職能的實現。
在世人為中俄能源貿易以什么貨幣結算進行猜想和爭論時,卻忽略了兩國市場發育程度是否一致和是否包容的問題。
由于中俄兩國沒有彼此互認的、交易油氣標的的標準和公開競價市場,又沒有達成彼此接受的、公開競價的匯率形成機制,所以,即使使用兩國中任意一種貨幣進行油氣交易結算,從技術層面看,也還會與其他國家一樣,去參考NYMEX或ICE等國際主流市場以美元(或歐元)交易的油氣旗艦期貨合約公開競價所得的結算價格計價,再用兩國選定的結算貨幣與美元匯率折算、支付完成最終貿易。
有鑒于此,即使中俄油氣等能源貿易選用了人民幣或盧布作為結算貨幣,它也僅是降低了貿易結算時的換匯風險,并不意味著這一貨幣國際化了。再退一步說,就算因此廢除了美元作為油氣貿易結算貨幣的“武功”,以石油美元定價的實質并沒有因為使用人民幣或盧布結算而有所改變。因此,用人民幣或盧布結算對主流市場來說不過是隔靴搔癢罷了。
(作者:馮躍威為財經專欄作家)
責任編輯: 曹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