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組長習近平近日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六次會議,研究我國能源安全戰略。習近平強調指出,要抓緊制定2030年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戰略,研究“十三五”能源規劃。繼續建設以電力外送為主的千萬千瓦級大型煤電基地,提高煤電機組準入標準,對達不到節能減排標準的現役機組限期實施改造升級,繼續發展遠距離大容量輸電技術。在采取國際最高安全標準、確保安全的前提下,抓緊啟動東部沿海地區新的核電項目建設。
經過新中國60多年的發展,我國已經建立起了龐大的能源生產能力,但是至少有兩個問題是明顯的。首先,在數量上離滿足我國經濟發展和人民實現富足生活的需要還有比較大的距離。雖說我國的一次能源產量和發電量均是世界第一,但人均用電量卻只有第二大生產國美國的1/4。這就意味著,如果我們達到美國人的生活生產水平,又不能比美國人更懂得節約的話,我們僅發電一項,就得再翻兩番才能滿足需要。其次,在質量上離人民的要求也很遠。仍然以發電為例。2013年,我國發出的5萬多億度電中,火電有42359億度,占據了絕對優勢,而火電基本上是煤電,這就帶來了巨大的排放,帶來了我們生活環境治理的困難。這兩個問題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到了不解決不行的時候,但是解決起來也并不容易。
大概只能從節約和提高數量增長的質量上來想辦法。這個辦法帶來了兩個子問題:第一,我們該怎樣節約;第二,我們該實現怎樣的數量增長。
我們怎樣節約?辦法是有的,一是生產環節的節約,二是輸送環節的節約,三是最終消費的節約。實際上,由于人類技術能力是逐步提高的,因此,向過去看,就會發現原來建設的許多項目效率低下、資源利用不當。以煤電為例,熱效率提高1%,對一臺30萬千瓦的火電機組來說,一年就可以節約6000噸優質煤。這就帶來了生產節約的必然要求,新建煤電機組時,盡可能地采用高標準;對達不到標準的機組能改造的必須改造,不能改造的應酌情退出生產。輸送環節的節約同樣存在巨大潛力。一則煤從挖出來到送入爐子中燃燒,有許多要經歷礦山機械、汽車、火車、輪船,整個過程下來損失的百分點很輕松就達到了兩位數。二則即使變成了電還是存在不可避免但可盡量減少的線損,坑口發電和遠距離大容量輸電技術無疑對實現輸送環節的節約有巨大意義。最終消費環節的節約就不言而喻了,在我們每個人生活的每個細節中,在我們能源供應和電機設計的每一個細微之處,小到隨手關燈,大到使用和開發高效電機,都能節約出不少能源。
我們該實現怎樣的數量增長?在我國的一次能源中,煤炭占了近70%。在可見的未來,我國的能源生產仍然無法擺脫以化石能源為主的狀況。但我們并非不可以在化石能源的構成上想辦法。隨著國際化和技術的進步,我們可以通過發掘我們自己的非煤化石能源,如在內陸開采更多天然氣,在近海開采更多石油,適度擴大非煤能源的進口來實現數量的增長。這有助于抑制環境(尤其是大氣)污染的發展。但是,更重要的數量增長顯然必須努力依靠非化石能源的發展。一是繼續大力發展水電,但從總量考慮,水電再增長個百分之六七十也就差不多到頭了,而且越往后開發成本越高。二是可以發展風能、太陽能等,但從實踐上看,由于技術的限制,即使經歷了過去十多年的大發展,其總量的增長將面臨一個瓶頸。所以要在數量增長上有新作為,也就只能落到核電上了。這就使得啟動核電項目建設成為必然。當然前提也設定了,就是采取國際最高安全標準、確保安全。
實際上,如果考慮能源生產的各種源頭材料的話,在可以預期的未來,人類的能源出路很可能只能是核能(也許若干年后人們能夠用上對于現在的消費來說幾乎無限的聚變能而不是現在的裂變能)。因此,現在把核電和高端煤電機組作為能源生產的新起點是必然和正確的。前者代表了人類能源的未來,后者代表了基于現實能源生產狀況所能盡快做出的改善,全都體現了現有條件和現有預見能力的高起點規劃。
責任編輯: 曹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