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是緊迫的能源和環境現狀對清潔技術的需求,一面是政府出臺的各種鼓勵政策,但現實情況是:民營資本在進入該領域時卻處處碰壁。隨著技術的進步,企業需要的不僅僅是政策,還有能夠獲得合理投資回報的市場環境。
“中國有了環境治理的政策,也部署了很多技術,未來七八年,中國一定會不斷地出現藍天。”阿米那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威廉·萊特在9月11日舉行的2014全球清潔技術峰會上樂觀表示。
萊特的樂觀與同行的支持不無關系。來自全球多個國家的代表參加了此次峰會,他們的目的只有一個——更好地在中國推進清潔技術和低碳技術。此次峰會也將主題定為“解構中國的需要”,試圖為各種技術探索出一條明路。
但事實上,不管是中國企業還是外國企業,在中國市場上推廣技術時卻屢屢受挫。
“政府雖然提供了很多支持,但有些更像馬后炮,而不是雪中送炭。”一位業內人士建議,政府的支持方式還有很大調整空間。
經濟增長新引擎
在今年6月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提出“能源革命”的概念之后,對能源轉型的討論高熱不退。
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副所長王毅看來,考慮能源轉型,首先要考慮中國經濟發展所面臨的挑戰。通過模型研究,王毅發現,在未來10~20年當中,中國幾乎所有資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都將達到峰值。
王毅指出,新的人口政策可能會影響人口總體變化,但影響不會太大,2030年以后中國將進入人口峰值或者平臺期,屆時我國將達到約15億人口。煤炭消費總量有望在2025年達到峰值,PM2.5也有望同期達到排放峰值。而由于涉及到城市化和工業化的進程,碳排放的峰值估計將在2030年以后實現。更早實現則意味著更多的經濟損失,每提前一年GDP約損失1%~2%。
“尤其是能源結構如果不調整,總量控制難以實現。”王毅指出,中國能源消耗量巨大,能源轉型也面臨很大的挑戰。
為了支撐新常態,王毅指出,總量控制可能對經濟增長有所限制,另一方面也需要發展新的產業,特別是綠色的清潔技術來支撐經濟增長。
在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的雙重壓力之下,清潔技術被認為是引領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政策立法來推進
在環境和能源問題上,政策的作用至關重要。
一個多世紀以前,著名的“霧都”英國倫敦的污染程度不亞于現在的北京,而當時的技術和投入肯定沒法和今天的北京相比。“倫敦的成功顯示了政策和政策執行的重要性。”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中國投資促進辦事處首席代表胡援東認為。
胡援東指出,我國的相關政策已經較為全面,但執行層面還存在一些問題。第一,透明度不足;第二,一致性不足,中央政策跟地方政策不一致,各個部委之間以及各個機構之間的政策也存在不一致的現象;第三,政策的公平性不足,還存在選擇性對待的問題。
“如果政策執行能跟得上技術和資金,中國環境治理就將有非常好的前景。”胡援東說,“在清潔技術的發展上,技術、資金、政策是三位一體的。”
浦發銀行長沙分行行長李征則認為,知識產權問題是阻礙中國低碳清潔技術發展的一大阻力。
“投資者考慮最多的是投資回報,因此會要求清潔能源公司的創新技術和專利到法律保護。而目前中國普遍的‘山寨化’會大大損害投資人的商業利益。”李征說。
一個利好消息是,今年出臺了很多知識產權的相關法律。6月,全國人大審議《專利法》的實施情況,8月,全國人大在北京、上海、廣州成立了知識產權法庭,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也即將修訂。這類政策和立法也有望推進清潔技術的發展。
王毅則指出,我國還需要學習相關的融資政策,吸引更多社會資本投入到清潔技術行業中。
市場機制待喚醒
一面是緊迫的能源和環境現狀對清潔技術的需求,一面是政府出臺的各種鼓勵政策,但現實情況是:民營資本在進入該領域時卻處處碰壁。
WastetoEnergyCanada執行總裁RichardMcCombs指出:從試點規模變成商業化規模非常困難,中間有一個“死亡谷”——要么實現商業化,要么死掉。
低碳清潔技術行業的一大特點就是早期投資較大、投資周期較長,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政府的扶持政策。
要撬動更多的民營資本參與投資,政府的支持至關重要,但很多企業反映,政府的資助并不能提供可持續的幫助。
由于政府支持條目繁多,存在“撒胡椒面”的情況。湖南聯創低碳經濟發展中心理事長張繁表示,目前地方政府對于清潔技術的支持是分散且零亂的,各部門各自為政,支持偏短期。他建議政府補貼應做到系統性、完整性。
湖南高新創業投資集團總裁劉少君也認為,財政補貼對企業長期發展只是杯水車薪,沒有起到公共資金對社會資本的引導作用,政府引導的力度和方式需要作一些調整。
實際上,隨著技術的進步,企業需要的不僅僅是政策,還有能夠獲得合理投資回報的市場環境。
此次參會的多位企業家向《中國科學報》記者表示,清潔低碳技術有很高的社會價值和環境價值,政府應該在中早期給予充分支持,而不應該參與已經商業化成熟運作階段的企業。
亞洲開發銀行清潔技術專家顧問劉曉雨指出,應該把選擇權和決定權交給市場。政府資金不應補貼給企業,而是補貼給產品的終端用戶,從而引導、幫助企業在早期打開市場。一旦企業有了正常的造血機制,可以進行市場化發展之后,政府就應該退出。
對于業界最為關心的如何改變政府財政資金與喚醒市場機制的問題,工業和信息化部節能與綜合利用司能源解決處副處長王德回應稱,全國人大近期修改的《預算法》將會有效解決國家財政資金與產業發展有效對接的問題。
責任編輯: 曹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