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新世紀以來,世界能源版圖發生了深刻變化,這似乎還沒有真正影響到中國對未來能源發展的布局。在學術界和決策機構,對能源問題的基本判斷仍存在諸多分歧。中國能源是否安全;石油對外依存度是否過高;石油輸出國使用“石油武器”怎么辦;外交、軍事要如何為能源服務;未來中國是重點發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還是傳統化石能源……回答這些問題并不容易,但一個基本前提是,中國已是全球化中不可或缺的一員,討論中國能源問題,必須首先對全球能源形勢作出基本判斷。
“頁巖氣革命”改寫世界能源格局
長期以來,人們認為世界油氣資源會有枯竭的那一天。羅馬俱樂部在上世紀70年代發出警告,石油資源還可以再用20年。現在40年過去了,在世界油氣產量大幅增加情況下,儲采比卻穩中有升。北美“頁巖氣革命”后,出現了貧礦的“逆襲”,頁巖油、油砂油等非常規油氣資源也展現出良好前景。世界油氣供應進入相對充裕期,降低了人們對傳統化石能源枯竭的憂慮。最近,多個國際機構的研究報告指出,雖然全球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發展十分迅速,但在可預見的未來,化石能源仍是能源消費的主體。
在化石能源中,油氣的供需格局出現重大變化。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的油氣消費需求持續下降,西半球的自身產量不斷增加,自給程度持續上升,頁巖氣、頁巖油等非常規油氣和海上石油為全球油氣供給端注入強心劑。未來五年,全球油氣市場供需緊張形勢或將減緩。
在過去很長一個歷史時期,OPEC國家是世界油氣供應的主體,隨著北美“頁巖氣革命”和美國“能源獨立”,美國正在成為油氣出口國,伊拉克強勢回歸世界油氣舞臺,全球油氣供應呈現出中東、中亞、非洲、北美多極并存的格局,油氣使用方擁有了更多的選擇權。
美國“能源獨立”的影響
“頁巖氣革命”使美國“能源獨立”成為可能,美國頁巖油產業正試圖復制頁巖氣的成功。能源行業的興盛及其對相關上下游行業的帶動將直接或間接增加美國GDP和財政收入。石油進口的減少,將很大程度上改善美國貿易赤字。能源使用成本大幅下降,為美國經濟復蘇和“再工業化”創造了條件。
這一變化對中國制造業的影響也不可低估。2014年全國“兩會”期間,國務院主要領導在參加政協經濟農業界聯組會時。一位浙江政協委員反映,美國工業電價、氣價比中國便宜很多,他在美國投資辦廠,僅能源一項就可以抵消中美勞動力成本的差距。這再次證明,能源的低成本優勢,可以直接提高一國的產業競爭力。
“能源獨立”對傳統天然氣出口大國產生巨大沖擊,首當其沖是俄羅斯。國際油價可能在未來較長一段時期維持在目前或更低的水平,普京再難享受到本世紀頭十年國際油價暴漲的收益,這對實現其強國夢無疑構成嚴峻挑戰。在這場轟轟烈烈的“革命”中,俄羅斯可能成為一個潛在的“輸家”。美國原來的主要的石油供應來源,墨西哥、加拿大、中東和非洲國家,都將做出改變,而環大西洋供需區的輪廓也將更加清晰。
“能源獨立”還加速了全球氣候變化議題邊緣化。2012年第一承諾期結束時,發達國家沒有兌現在《京都議定書》中的承諾。新的減排全球性協議談判舉步維艱。隨著頁巖氣革命帶來“能源獨立”,美國減排能力明顯增強,在國際氣候外交中掌握了更大的主動權,使其有條件獨立執行減排政策,不參加全球性協議。美國的做法對其它排放大國具有示范效應,國際社會再次達成有約束力的減排協議變得希望渺茫。這使得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受到挑戰,中國在減排方面的壓力也有所減輕。目前,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談判在各類國際議程中的地位已經下降。
國際能源政治新趨勢
能源問題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也是國際政治經濟博弈的焦點。“頁巖氣革命”和美國“能源獨立”將改寫國際能源地緣政治格局。未來美國在全球能源市場的自主性將增強。他將不必顧忌從海灣進口石油的供應安全,而海灣國家對美國的依賴反而會加深。軍隊撤出、外交官進入,抽身海灣、又掌握海灣,這將有力支撐美國的外交運作空間,助力其在全球進行軍事調整、重返亞太與“再平衡”,重新打理南美后院,同時削弱俄羅斯這一對手的影響力。
“石油武器”一直被很多專家渲染為可怕的“武器”。上世紀70年代后爆發的兩次石油危機,造成全球性經濟波動。隨著全球能源供需格局的變化,“石油武器”的效用正在遞減。上世紀末以來,世界主要油氣產地的數次地緣政治危機,如兩次海灣戰爭、利比亞劇變、伊朗核危機、俄烏沖突等,雖然對世界經濟有影響,但都是短期的、局部的,沒有形成全局性危機。傳統油氣供應方也放下身段,更加積極地對接需求方。
中國如何應對
世界能源格局的變化使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傳統的能源安全觀。1993年中國成為石油凈進口國,之后中國逐步將石油安全視為最重要的能源安全領域。對能源安全的擔心主要集中在供應安全、價格安全、通道安全三個方面。一般認為,油氣對外依存度越高,越是受制于人,戰時將陷于缺油少氣的被動局面。主張盡可能提高能源自給水平,開辟多種油氣入境通道,通過“走出去”獲取較多的海外油氣資源。
但是,現在世界能源格局與傳統能源安全觀形成時的格局有了很大不同,傳統能源安全觀的局限性十分明顯。在傳統能源安全觀的影響下,中國對能源的利用出現重煤輕油的傾向,制約了能源結構調整;將油氣列為關系國家安全的重要行業,只允許個別企業進行上下游一體化經營,抑制了競爭,扭曲了油氣價格;對海外油氣利益的高度重視,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國際交往的回旋余地。
應當看到,中國能源自給率超過91%,能源供給總體上是安全的。石油對外依存度接近60%,很多人擔心這一比例過高。但在國際上,石油依存度多少是安全的并沒有標準可循,也不宜把能源進口與安全問題在數字上簡單對應。在油氣與安全的關系上,在可預見的未來還不存在大規模戰爭中斷油氣供應的威脅。因擔心全面軍事沖突造成斷油斷氣而采取過度防衛的措施,如過度強調自給自足、限制油氣使用,某種程度上會束縛發展的手腳,甚至使我們喪失發展機遇。全球能源格局的新變化對中國而言總體利大于弊,在此形勢下,中國應抓住機遇,立足全球謀劃未來能源發展戰略。
首先,中國應當樹立新時期的能源安全觀。能源安全仍是我國最重要的安全問題之一。李克強總理在2014年4月召開的新一屆政府首次能源委員會會議上,提出了新時期的能源安全觀。一方面“立足國內,增強能源供應能力,加強陸上、海洋油氣勘探開發力度”。對非常規油氣,強調“創新體制機制,促進頁巖氣、頁巖油、煤層氣、致密氣等”開發。另一方面是“加強國際合作,提高優質能源保障水平,在開放格局中維護能源安全,掌握發展的主動權”。這種統籌國際國內的能源安全觀是完全正確的。中國作為大國,自身具有較強的油氣生產能力,這是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前提。但在全球化條件下,能源資源已經全球配置。一個國家完全依靠本國的能源資源來滿足發展需要,這是既不現實,也無必要。因此,必須研究如何在開放條件下保障能源安全。
其次,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變革。這一變革首推能源的代際更替,即從煤炭時代進入油氣時代。中國雖然能源消費總量達到世界第一,但人均能源消費量僅與世界平均水平相當,與發達國家相差甚遠。油氣等優質能源的消費水平甚至低于很多低收入國家。2020年中國將實現全面小康,到那時如果能源仍然是以煤炭為主,就無法從根本上解決資源環境問題,這種小康很難說是全面。在代際更替的同時,能源生產和消費變革還體現在能源技術全面升級和能源體制的全面市場化改革,最大限度地發揮市場對能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換言之,中國能源升級必須依靠改革實現。
第三,重新定義“走出去”。世界上主要的油氣資源都被發達國家瓜分完畢,中國作為后來者,只能到一些經濟落后、政局不穩的國家參與開發。在對一些重大國際問題的態度上,往往受油氣利益的羈絆,不利于我樹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而在海外開采的油氣,大部分就地銷售,并沒有直接形成對國內的實物供給。在新形勢下,“走出去”已經到了從量變到質變的階段,不應當再是簡單地直接獲取資源,而是應當以國際油氣供應商的身份深度參與全球油氣分工;不應再一味追求海外投資項目的擴張,而應注重資產質量和運營能力的提升。同時,中國應鼓勵民營企業“走出去”,讓更多的民眾能享受到“走出去”的成果。
第四,構建能源外交新“版圖”。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油氣資源已經全球配置,由一個國家單獨去應對供應、價格、通道等風險,代價會很大,也不易實現。中國應當樹立集體安全的觀念,這包括兩方面的含義:一是加強與油氣生產國、過境國和其他消費國的合作和政治互信,通過雙邊多邊合作和區域合作等方式實現共同的能源安全。二是積極參與全球能源治理。目前全球經濟治理主要限于貿易和金融,對能源缺少有廣泛代表性的合作機制。有必要建立一個包括能源生產者和消費者在內的集體安全體系。在這個體系框架下,主要能源生產國與消費國坐在一起,共同討論能源政策、市場建設、定價機制、運輸通道安全等重大問題,并且形成有約束力的機制和共同行動的步驟,從而穩定石油、天然氣價格。
回顧歷史,一個偉大的民族往往不是贏在出發的起點,而是贏在變革的拐點。當發達國家普遍從煤炭時代進入油氣時代時,中國錯過了、落后了。所幸的是,油氣時代仍會持續很長時間。以“頁巖氣革命”為代表的貧礦“逆襲”,使油氣時代出現了一個拐點,由此帶來的美國“能源獨立”所造成的全球性影響,已證明了它蘊藏著巨大的“紅利”。在此有所作為,或許是中國趕上世界前進步伐的一次難得機遇。
責任編輯: 曹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