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質能源開發再獲利好消息。11月13日,中美氣候變化和清潔能源合作聯合聲明公布,中國首次正式提出中國計劃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且將努力早日達峰。而在一天后,由清華大學完成并發布的《中國與新氣候經濟報告》指出,2030年前后,中國能源總需求的增長基本依靠非化石能源供應量的增加來滿足。此消息對中國生物質能源市場產生有效刺激,不少民營生物質能源開發企業磨刀霍霍,準備搶占這一新興市場,獲得發展先機。
政策利好中國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比超15%
記者了解到,11月4日,國家發改委發布《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規劃(2014-2020年)》的專項規劃提出,到2020年我國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到15%左右。國家能源局的統計數字則顯示,2013年非化石能源消費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由2012年的9.1%提高到9.8%。這意味著未來6年,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在既有消費總量中將提升5.2個百分點,到2030年比例翻倍。
清華大學原副校長、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何建坤分析,中國若要實現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必須同時實現非化石能源占比達到20%的目標。這意味著到2030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年供應量達到12億噸標煤左右,也就是說從現在到2030年,中國將新增8億-10億千瓦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電能力,相當于現有所有燃煤電站的裝機容量。
實際上,發展非化石能源也是不少發達國家的未來的重點方向。日本提出,力爭在2030年將可再生能源在整體能源消費中所占的比例提高到25%至30%。美國將綠色能源納入經濟復蘇計劃之中,大力發展清潔能源,提出到2035年,80%的電力來自各種清潔能源,如風能、太陽能、生物質、水能、核能、高效的天然氣等。
2020年我國非化石能源裝機容量規劃獲得機遇
生物質能迎發展藍海
記者了解到,在目前的非化石能源中,生物質能為主要可開發能源。生物質能占世界一次能源消耗的14%,是排在主要的化石能源煤、油、氣之后的第四位能源,屬于可再生清潔能源,相關專業人士認為,生物質能是最有可能替代化石能源的新型能源。
據市場估算,我國可收集并能源化利用的生物質資源約7.15億噸標準煤,相當于我國能源消費總量的20%左右,國家發改委在《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規劃(2014-2020年)》中特別指出發展生物質能,2020年實現生物質發電裝機容量達到3000萬千瓦,該政策對生物質能產業重大利好。
市場相關研報顯示,影響生物質行業發展的關鍵是上游的原料采購管理和發電設備影響的能源轉化效率。生物質行業發展需要解決原料管理環節中收購難、存儲難的問題。同時設計應用能源轉化效率更高的鍋爐設備也已經成為行業發展的關鍵要素之一。據測算,生物質發電行業瓶頸一旦突破后,有望迎來爆發式的內生增長,未來十年復合增速可達20%。
美國在生物質能開發方面走在前列。數據顯示,生物質能已經成為美國最大的可再生生物能源,約占美國全國能源供給量的3%。在各種利用方式中,生物質直燃發電發展迅速,85%的木材加工廢棄物和林業廢棄物用于生物質直燃發電。截至2012年年底,美國生物質直接燃燒發電約占可再生能源發電量的75%,預計到2030年將有6.8億噸(干物質)生物質原料可用于制備生物質能源,裝機容量將達到40000MW。
國企乏力民企爭相搶奪市場份額
據公開市場資料得知,我們目前涉及生物質發電的企業主要分為國電系、非國電系、地方發電集團及民營及外資發電企業四類。所用技術大同小異,從總裝機容量來看,國有及地方發電集團規模較大。
然而國企長久以來在生物質能開發方面呈現乏力狀態。例如,近日,國電集團下屬的龍源電力,再次把旗下的國電建三江和國電湯原資產在上海聯合交易所掛牌,開始甩賣生物質發電資產,此前大唐安慶生物質發電廠倒閉、華能公開轉讓旗下長春生物質熱電廠等事件,暴露出了國有發電集團當年大力投資生物質發電項目主要是為了滿足能源利用結構比例而被動興建的,雖然存量規模較大,但長期經營管理能力不足。
而另一方面,民企卻欣欣向榮。以上市公司凱迪電力為例,公司三季報顯示,前三季實現凈利1.31億元,同比增長117%,市場專業人士將其盈利大幅提升歸功于成立燃料收集公司鎖定燃料成本這一商業模式創新。而早在2008年,凱迪電力的控股股東凱迪控股就開始了圈林運動,目標直指上游原材料的儲備及產業鏈整合,打造循環經濟一體化的運作模式。相關信息顯示,目前因重大重組事項正在停牌的凱迪電力極有可能獲得母公司陽光凱迪的生物質發電、水電、風電、1000萬畝流轉地等資產注入。一旦重組成功,凱迪電力將獲得上游原材料的豐富資源,進一步完善產業鏈協同效應,在生物質發電領域的核心競爭優勢將得到大幅度提升,引領整個行業健康發展。
盡管生物質能源市場呈現良好發展態勢,但亦有業內人士提醒,此前不少生物質發電企業的一哄而上,讓原本不值錢的秸稈、樹皮等農業廢料的價格節節攀升,頂峰時期甚至接近了燃煤價格,而上游原料價格的一漲再漲嚴重擠占了生物質發電企業的利潤空間,也迫使資本紛紛逃離,因此想要這一市場健康發展,還需政府積極引導,企業良性發展,形成良性循環。
責任編輯: 曹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