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習近平主席訪問哈薩克斯坦,期間在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的演講中首次公開提出與中亞五國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對此,其后頒發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下稱《決定》)中,進一步明確了“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形成全方位開放新格局”,這一恢弘深遠的戰略構想,蘊含了政治、經濟和文化等諸多方面的大政方針和落實手段。其中,金融的角色作用如何準確定位和有效發揮無疑是最重要的元素之一,諸如整體提升西部地區經濟發展中的金融貢獻度、充分體現國家能源戰略和產業布局的金融服務模式、各類金融資源貢獻機制的優化以及結合區域金融發展構建能源金融中心,等等。以下,根據不同的觀察視角和不同利益主體的決策立場,對政府、市場和機構等參與或推動落實絲路經濟帶戰略構想的金融發展思路和具體手段進行一個大致的輪廓設想和描畫。
一、金融地理學的觀察視角:涉及區域、節點城市及重點所在
就廣義的地理緯度而言,絲綢之路經濟帶包含陸上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兩個空間范疇。2013年底國家發展改革委和外交部聯合召開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座談會,初步入圍絲綢之路經濟帶的中國省區市主要包括西北五省區(陜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西南4省區市(四川、重慶、云南、廣西)和東部5省(江蘇、浙江、廣東、福建、海南)共計14個省區市。因此,狹義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僅限于中國14省區市與中亞五國及部分區域,是目前通往中東與歐洲和連接亞太與歐洲經濟圈的陸上大通道。從國別來看,主要包括中國與中亞五國(哈薩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東、吉爾吉斯斯坦);從節點來看,重要節點城市從中國的東南沿海到中亞五國依次有:海口、昆明、南寧、廣州、福州、杭州、成都、重慶、連云港、南京、西安、銀川、蘭州、西寧、烏魯木齊、阿拉山口、阿拉木圖、比什凱克、塔什干、杜尚別、阿什哈巴德等20多個城市。
陸上絲綢之路經濟帶東端連著充滿活力的亞太地區和中國東部,中間串著資源豐富的中亞地區和發展潛力巨大的中國西部,西邊通往歐洲發達經濟體,初步形成了以新亞歐大陸橋為主的北線、以石油天然氣管道為主的中線(阿特勞一阿塔蘇一阿拉山口)和以跨國公路(歐洲E40號公路和亞洲AH5公路)為主的南線三條線路。由東到西沿途經過東亞5國、中亞5國和西亞20國共30多個國家近30億人口,沿線國家經濟互補性強,互利共贏的合作潛力巨大,并且輻射歐洲、東南亞、非洲10余國,是目前世界上最長、最具發展潛力的經濟大走廊。
絲綢之路經濟帶是將亞太經濟圈和歐洲經濟圈通過陸路和海路連接起來的經濟大通道,極有可能成為21世紀世界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實現中國一中亞互聯互通是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先期目標,以新亞歐大陸橋為軸線,以上海、連云港、鄭州、西安、烏魯木齊及中亞核心城市為節點,以沿途輻射區域和國家已有的城市群為域面,形成點、線、面協調發展的經濟圈。
二、金融貢獻度的整體提升應作為沿帶合作的必要條件
與東部沿海地區相比,我國西南及西北部省份經濟欠發達,金融貢獻度普遍低下。新疆、陜西和寧夏、甘肅、青海等西北部省份及其對應的節點城市,在其經濟金融工作或十三五發展規劃等文件中,都直接或間接涉及到了整體提升金融貢獻度或經濟金融化程度,強化金融服務于產業升級、經濟轉型、貿易一體化、新型城鎮化建議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等內容,與建設絲路經濟帶的戰略構想在多個層面實現了充分融合和高度一致的利益訴求。這也完全契合了《決定》體現的重要精神,在加強中國一中亞互聯互通和貿易往來的過程中,為中國西部提供一個開放通道,實現西部再次大開發與大開放,促進西部地區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縮小東西部發展差距。
從國際層面看,絲路經濟帶要加強“五通”,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加強貨幣流通”,通過加強區域金融合作,絲路經濟帶沿帶國家在經常項下和資本項下實現本幣兌換和結算,有利于大大降低流通成本,有利于增強抵御金融風險,也有利于通過金融支持跨境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實現道路聯通,打通從太平洋到波羅的海的運輸大通道,也必將有利于促進政策溝通、貿易暢通和民心相通,實現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金融經濟的互利共贏。
在此基礎上,絲路沿帶各國及地區應根據自身的區位優勢或產業優勢,制定錯位發展戰略。例如,作為古絲綢之路起點、同時也是能源大省的陜西省,提出了建設絲路經濟帶能源金融貿易中心,以煤炭交易平臺為突破口打造中國向西開放的能源交易和結算中心。業內人士和專家認為,此舉有望打破石油美元的壟斷地位,推動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能源金融交易與合作。當然,當前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經濟社會差別較大,如中亞國家大多未加入WTO,國內市場不規范,與國際市場的聯系較弱,使得中國與中亞國家在通關環節、檢疫和交通運輸標準、服務貿易等方面不統一,這些都可能成為未來推進絲路能源金融貿易的障礙。
三、金融貢獻機制的優化和協同是經濟金融化的重要前提
合理的產業空間布局是絲路經濟帶發揮規模效應和擴散效應的基礎,沿途區域及輻射區域應以各自比較優勢產業為切入點,遵循產業布局的原則,進行優勢產業層次劃分與布局,處理好經濟帶局部與整體的產業發展關系,避免產業布局同質化,造成產能過剩與惡性競爭,讓絲綢之路經濟帶真正成為勾畫世界經濟新版圖的新動力。對此,產業金融理論的解決方案是運用市場培育和機構建設的手段,一方面有效發揮金融在經濟發展中的服務功能,另一方面通過優化貢獻機制彰顯各類金融資源在產業布局和結構調整方面的正向引導作用。長期以來,由于資本市場容量有限、審批嚴格、渠道單一等原因,我國很多企業融資路徑仍然主要依靠傳統的銀行信貸,西北五省的能源企業表現尤為嚴重。從國家戰略的高度理解和貫徹絲路經濟帶的建設,需要我們有足夠睿智的宏觀視野和整合市場資源提升金融效率的智慧及能力。在監管部門和地方政府的倡導和鼓勵下,包括國有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商行、農商行及證券保險公司等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在內的商業金融體系,在創新經營模式和產品、服務實體經濟和產業發展方面已經取得了很多顯著進展。此外,對《決定》中表述的“建立開發性金融機構”,很多地方政府組織專家學者結合政策性金融進行了積極討論并陸續發表了一些比較具體的思路和模式。
1.開發性金融的一般特性
開發性金融的本質是一種國家金融,旨在彌補市場化進程中某些階段的體制落后和市場失靈,實現政府的特定戰略意圖和經濟發展目標。開發性金融的運作一般具有如下特性:通過融資推動項目建設和所及領域的制度及市場建設:以國家信用為基礎,市場業績為支柱,信用建設為主線;以融資優勢和政府組織協調優勢相結合;通過實行政府機構債券和金融資產管理方式相結合,實現損益平衡。
2.設想的能源開發銀行
能源開發銀行是拓寬融資渠道,動員各方力量吸納資金,保障能源安全和金融安全的有效手段。國家外匯儲備機構、企業、各類政策性銀行、商業銀行、投行、基金、民間游資等等都可以成為能源開發銀行的資金來源。一方面,企業或機構投資者以能源資源開發銀行為平臺,以貸款等形式融到資金。另一方面,國家可以有效控制能源戰略儲備現貨,保障能源安全。
能源開發銀行以國家的戰略需求為基礎,通過金融控股的組織架構、市場化的運營模式和資本市場進行融資,通過對絲路經濟帶產業進行投融資服務,進而贏利并可持續發展的開發性金融機構。通過加大對中亞國家的投資和貨幣信貸,不僅可以在戰略上推進人民幣國際化,也可以解決中國宏觀經濟增長動力不足的問題,把相對過剩的制造業產能向西輸出(參見許維鴻的“陸權金融理論”)。
3.政策性金融體系將成為中國引領和推動區域合作的主要平臺
建立和完善政策性金融體系將成為中國引領和推動國家之間區域合作的重要手段。在2014年7月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六次會議上,五國領導人簽署《福塔萊薩宣言》,決定成立開發銀行,并建立應急儲備基金。金磚國家開發銀行總部設在上海,這是上海成為中國國際金融中心和人民幣國際化的最新里程碑。據悉,中國主導籌建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預計最快明年上半年成立,中國提議將亞投行注冊資本擴大一倍增至1000億美元。
四、能源金融是以國家戰略和西部支柱產業為依托的優先布局
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大重要戰略,同中亞國家的能源合作既是亮點,更是重點。廣泛而深入的能源合作必然要求有先進完備的金融體系相匹配,客觀上需要能源金融市場體系對能源合作提供全方位、多樣化的金融服務。
能源金融市場體系的構建對深化能源合作、促進經濟發展、維護社會穩定團結、加強國家能源安全以及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提高能源定價話語權有著深刻影響。能源金融能為能源資源的勘探、開發、運輸、產業升級提供專項資金支持,彌補資金缺口,為能源合作輸入源源不斷的動力。絲路經濟帶地區經濟總體發展水平不高,長期以來存在著金融抑制現象,表現在金融對能源發展支持不足,能源投資存在龐大的資金缺口;能源產業融資渠道狹窄,融資方式單一,主要依賴于銀行貸款和財政支持,很少涉及到股票市場、債券市場和基金市場,金融抑制會阻礙絲路經濟帶地區的能源合作和經濟發展,構建能源金融市場體系則是推動金融深化的必然路徑選擇。能源產業發展的同時有利于帶動經濟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從而促進社會穩定和民族團結。
能源發展戰略對金融服務提出的特殊需求,使能源金融所面臨的不僅是加大對能源產業發展支持力度的問題,而且是金融服務方式、金融產品乃至整個金融市場面向能源產業創新的問題。在能源金融互動發展的過程中,一方面,能源產業發展促進了金融業的創新與合作;另一方面,能源產業的發展也產生了多元化的金融服務需求,這恰恰是能源金融賴以深化的基礎和今后面臨的挑戰。
能源產業無疑是我國沿帶節點城市與中亞各國的貿易重點和優先布局領域。選擇能源產業資源和區位優勢顯著的城市或地區,通過改進投融資模式、加強金融產品研發、增大金融市場培育力度、提升金融機構集聚效應等路徑構建能源金融中心,將能源產業與金融手段充分融合凝聚,在夯實和升級既有產業優勢基礎上,實現區域金融的跨越式發展,支撐絲路經濟帶戰略構想的順利實施。
五、區域金融發展應兼顧外部輻射效應顯著的金融服務功能
區域金融差距與經濟社會差距具有密切聯系。一方面,區域經濟水平決定著金融發展水平,并且區域經濟的差異直接導致了區域金融活動的差異。另一方面,區域金融對區域經濟的發展起著重要推動作用,而且其主動性越來越明顯。事實證明,要從根本上解決區域經濟發展差距的問題,除了財政、產業等傳統政策手段之外,金融政策也是必須加以重視的工具。
從全球主要的區域金融中心的分布來看,從東歐到中國西部的廣大地區是經濟欠發達地區,缺乏有效支撐該地區的區域金融中心,在中國西部沿帶城市建設區域性金融中心有助于聯通全球東西部金融中心,強化中國西部在全國乃至中亞的國際影響力。
在絲綢之路經濟帶沿帶節點城市建設區域性金融中心將會加速我國形成東部沿海開放與西部陸上開放相結合的對外開放新格局。將在政策、資金、人才等方面爭取到國家更多支持。同時,將加速貨幣、資本、技術、服務等各類要素在沿帶國家或地區之間自由流動,大幅提升地區對外開放水平和發展層次,縮短內陸城市融入區域經濟一體化及經濟全球化進程。
從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實踐情況和經驗觀察,能源金融中心是通過金融機構、金融市場的積聚,將能源金融的功能輻射到周邊區域,從而形成能源投融資中心、能源定價中心、能源金融產品中心和能源金融風險管理中心。一般而言,能源金融中心需要具備的基本條件包括:第一,金融業發達,金融體制是市場化體制而非管制體制,金融體系的結構由市場主導而非傳統銀行業主導;第二,契合實體經濟中能源生產和消費的需要;第三,區位優勢顯著,能夠輻射一定的能源生產和消費區域;第四,資源優勢突出,區域內能源資源儲量豐富。從能源金融中心的形成看,發達的金融業幾乎是充分和必要的條件,并且,能源金融服務一定要結合實體的能源生產和消費。例如,在美國,由于主要的能源生產和消費以石油為主,因此,基于石油的能源金融產品和市場非常發達。相反,對于能源生產和消費占比不斷下降的煤炭,盡管2001年紐約商品期貨交易所推出了煤炭期貨,但交投清淡。區位優勢也非常重要,如倫敦對歐洲大陸的輻射,新加坡對東南亞乃至東北亞的輻射。至于能源資源優勢,則在多數情況下不是決定性條件。
另外,打造區域性金融服務中心,還要重視對外交流合作的平臺建設。加強國內國際金融合作,形成絲綢之路經濟帶跨區域金融大合作格局。積極推動建立上合組織開發銀行等國際金融機構,推進設立絲綢之路經濟帶發展基金、中國-歐亞經濟合作基金和中國-中亞農業發展基金等區域性國際合作基金平臺。在大力培養區內金融人才的基礎上,還要重視積極引進高端金融人才,全面加強金融人才隊伍建設。
責任編輯: 曹吉生